书城传记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10768700000042

第42章 富国强兵的不懈追求

陈兰彬是一位饱读经书的传统封建士大夫,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时代又把他推向了改革的前沿,成为时代造就的文人外交官。他在政治舞台上带学生赴美留学、到古巴调查华工问题、以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身份赴美,均属于中国史无前例的创举,而他正是这一创举的带头人。他一生中不平凡的际遇,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接受新的使命,而在实践中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变局的世界观和国家观,成为一位倡导爱国强兵的晚清有为官吏。

陈兰彬出生在涉外口岸的广东,对洋人洋事并不陌生。咸丰八年(1858)两广总督黄宗汉奏调陈兰彬回广东办理“夷务”,开始了解“夷情”。跟随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亦积累了办理“夷务”的经验。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派陈兰彬往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他真正办理洋务事业。曾国藩的意思是让他先“操练轮船”,再“悉心规划”留美教育事宜。接受新任务后,陈兰彬以全新的姿态投入洋务事业,并形成他的洋务观。参与洋务活动是陈兰彬人生的转折点,他也因而得到洋务大员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欣赏,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奕就曾说他“器识远大,沉毅有为”。面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他感悟到中国必须富强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在办洋务的实践中,他认识到中国在军事上远远不如列强的坚船利炮,是因为中国缺乏制造业、采矿业,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必须从改革中国不重视工业开始。陈兰彬同意这样的看法:“方今急务莫重于防外,防外莫先于制器。”为了实现“制器御外”主张,陈兰彬任上海机器局会办时,针对当时中国制造机器的原料如制铁甲船、铁炮台所用的铁,均来自外国,一旦外国的铁不来,就等于“制我之命”的情况,他指出:我国著名产铁处甚多,舍此弃之,取资于外洋,就等于家有万金不用,不惜重利借贷于人。鉴于此,他较早提出开发中国铁矿,尤其提倡重视开发中国台湾矿藏的主张,他把这一主张告诉朋友朱学勤,并请他向文祥转达。陈兰彬这一主张不仅能克服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依赖外洋的弊端,而且对保护中国台湾领土完整和资源不受外人侵占,具有战略意义。

当陈兰彬跻身朝士行列任驻外使节,踏上陌生的异国土地时,他接触到犹如“万花筒”般的西方世界,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相形见绌。在强烈的反差面前,陈兰彬不得不惊叹西方的先进。同治十一年(1872),陈兰彬第一次到美国,深深感到泰西“机器甚好”,美国的交通非常便捷,华盛顿、纽约等城市,高楼大厦,环境优美,“巨宅澄洁”,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重次千字文》中他谈到自己的感观:

路经日本,造美利坚,火车催运,轻若转九,霸绩煌哉!说华盛顿(创立美利坚合众国者),纽约市坊(纽约为美国首镇),奄观研景,巨宅澄洁,拱带曲阿,蓝肥亩稷,翠密池荷,批果阴浮,笋报罄满,李谷真超,棠溪最善,户槐寂翳,林奈分张,桐台增闰,姜繁凌霜,饭忝散鸡,眠沙牧犊,巨兽廊悬,珍禽亭育,赤鹍唱露,丹凤鸣阳,曦炜夕昃,餍饫诗肠,雅琴据梧,圆笙对竹,浴体具汤,清热息烛,糟床酒熟,恙祭执觞,烹减和淡,餐膳饱尝,服食接充,岂虞贱陋,墨稼纸田,非农实富,薪水给领,凤沛君仁。《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70页。

六年后,陈兰彬以驻美公使的身份再次常驻美国时,通过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他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和深化,他坚定地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十九世纪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他们学的首先是坚船利炮,其次是声光化电,最后终于接触到了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问题。事实上,陈兰彬的日记,不仅谈及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和声光化电,也不可避免地提到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他希望西方的先进技术能传遍中华大地,他观看电话机、电报机时,就预感到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在中国被普遍使用。他在日记中介绍美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美国各州,凡商民汇集至盛之所,设立总督或巡抚,各州皆有上、下议院,各州的政治律例并不画一;介绍全国各主要部门机关,各部的功能以及官员;介绍美国的国会及其建筑;介绍总统府所在地——白宫。他所介绍的美国非常表面,不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但这些对他往后的思想发展则有决定性意义。当陈兰彬任职三年后离开美国时,从他的一行一动,已看出他对美国的认识已提升了一大步。他觉得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均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不过,作为清朝官员,作为一个团队的第一把手,他的言行只能是谨慎和含蓄。

陈兰彬办洋务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如何造枪造炮,还考虑到如何应对列强的侵略。陈兰彬认为,在“方今天下大患”的形势下,一旦战争爆发,中国难以应对。他列举十点忧虑:一、关税厘金骤停,饷源立竭;二、沿海商舶渔舟,悉遭其害,况有漕粮,关系至重;三、枪炮轮船所需铁木等料,皆不能来;四、洋药不足,则洋枪洋炮将成废物;五、闽、沪、天津机器局,皆在海口;六、中国现成轮船不满十号,未有铁甲等船守港;七、熟铁火炮,沪局才经开办,炮力较彼处逊;八、中国军械,计惟淮勇长矛,东莞线枪,是岂易敌;九、洋人电报,捷逾鬼神,亲见上海、香港信息往还,不过半刻,其新闻纸谓调香港兵,四日可至,调新加坡兵,十日可至,殆非夸词;十、中国轮船现派带勇者、领水者、管机者,凑合数人勉强从事,实未能得量天测海,兼谙机器、明兵法,如外国所谓船主者。《陈荔秋来函》,《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2页。要消除这些忧虑,要中国能应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应该怎样办?陈兰彬深感中国再不能自我封闭,要御敌,首先要了解“敌人”。他说:“辗转筹思,似必得熟思审处多年,彼中之事,我无不知;彼中之技,我无不能,使彼见我之仁义如此,势力又如此,望而生畏,不敢侵侮,庶几有豸。”《陈荔秋来函》,《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2页。陈兰彬强调的是,对外国之事、之技,我们都要做到无不知、无不能。

陈兰彬一直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原则办洋务。在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时,陈兰彬把精力投入到新式技术的试验,仿效外国先进的技术进行各种试验。如造试震药、用强水劫制铜板、用中国字作电报、造铁壳火轮舢板,还计划建造铁壳大兵船、建火药厂自制火药以及试炼钢铁等。这些均仿效外国的技术,或是根据外国的图纸制造而成。出国后,陈兰彬仍然记挂着国内办洋务的情况,为此,他也特别关心外国的先进技术,主动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向国内的朋友介绍。谈及煤铁业,陈说:“西国所谓富强,以煤铁为大宗。弟于机器虽不甚明了,月来见莼甫所译镕铁变钢等图说,似已得其要领。特利愈大则本愈重,不识能有此力量开办否?莼甫屡谓,以江海地势而论,于江西立局为宜。弟于江西情形向不熟悉,……想中国煤铁同产之地甚多,亦不仅江西也。”《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5页。

光绪二年(1876),任太常寺卿的陈兰彬向朝廷呈交关于轮船招商局的奏折,正是他“制器御外”、“以夷制夷”、“富国强兵”洋务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认为轮船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就像鸟的翅膀、鱼的鳍那样不可缺少。既然洋人利用轮船的优势,在中国海面上横行,夺我利权,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挽回利权。因此,他在奏折中提出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中外大局一关键”,应该扩大招商局的业务,在各地成立招商局,“宜及时厚集其势,以为富强之本”。慈禧太后对陈兰彬关于轮船招商局一折表示“不为无见”,指示李鸿章、沈葆桢“体察情形,悉心会商,妥筹办理”。《清实录》第41册,文宗显皇帝实录(二),第591-592页。

为了国家的富强、独立、不受外人控制,他建议要建立自己的工厂和企业。同治十二年(1873)陈兰彬参观了美国的纺织厂后,萌发起在中国建立纺织厂,利用中国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必会取得成效。他说:“前到村间看织呢搓线等机厂,有用水机器者,其法于山泉上流筑坡蓄水,使水力猛而匀,在机厂开大石槽,筑大机轮(弟所见之机,轮阔五丈四尺,计五百匹马力),轮以木为之,两边用铁齿,另安小铁轮,与大铁轮齿相衔系,小轮当中铁轴穿墙,度入机房,诸机轮随之转动,一切同于火机矣。整毛、合条、刮丝、引线上机、梭织染色等类,皆机器为之,工人在旁为之调度。”看到纺织厂高效率的生产流程,陈兰彬考虑到中国具备原料和人力,只要找到投资者,办厂是不成问题的。他说:“想中国可以作水机器处所甚多,奉天、燕齐、晋豫、关陇,羊毛出产地方办此,大属相宜,是亦夺外洋之利而归中国之一事也。大约有廿万银可开得一厂,初仍需洋人数名,为之布置引导,数年之后即可全用华人,未知有富商大贾肯合股为此者否?阁下试留心物色,何如?”《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5页。后来,他任驻美公使时,在日记中记载曾参观过美国的纺织厂,该厂规模较大,产量多,但生产出来的丝绸质量还逊中国,说明中国完全可以吸取西方纺织业中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中国的纺织业一定能赶上西方。

在国外,陈兰彬目睹西方的经济高速发展,更加坚定了他的“师夷长技”、“择善而从”的看法。他提出要学习西方火车、汽船、电机器之道。从陈兰彬的书信以及日记可知,陈兰彬在美国,并不是在看美国山水花草,而是在仔细认真考察、思考,在总结美国富强的经验,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他的日记实际上是向朝廷报告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息,希望中国能够择善而从加以借鉴。

光绪六年(1880)丁韪良在纽约拜会陈兰彬,并带领陈兰彬及其随员参观纽约的铁路建设。由于纽约街道狭隘,人多车众,拥挤难行,所以纽约的铁路建设采取建设高架铁路的特点。“城中悬路数条,长短不一,有长至三十里者,盖纽城建于海岛,有此悬路,则自南至北,车行迅速,其价亦廉,故民称便。”[美]丁韪良:《西学考略》,第5-6页。美国的铁路线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陈兰彬尤其关注,他在日记、书信,甚至诗中均有详细的记载,也反映他盼望中国能发展铁道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陈兰彬还提出要学习美国富国强兵之法。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他致好友李勉林信中,指出美国所以经济发展快,是因为美国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用陈兰彬的话说,是“掺求各国巧法”,富商“各运心思”,学习先进,加以改进,最后达到“务出其上,更为西人故习”的效果。如美国炼钢一法,陈兰彬认为,“得自英国而胜于英,近且再有新法较前又胜”;“又闻现有水雷新法,在伊华盛顿都城演习,未肯传人”。《陈荔秋致李勉林函》,《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4页。在军事上,陈兰彬注意到美国“寓兵于民”的做法。也就是说,除了正规军外,美国平时也注意训练民兵。他写道:“泰西以战斗为尚,……乡市十余岁童子暇则结队,带领者骑马执旗,余人佩鸟枪药袋,比戈立矛,讲究步伐止齐,俨临大敌,尚有寓兵于民遗之意图,随处遇之。”《陈荔秋致李勉林函》,《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上册,第64页。

总而言之,陈兰彬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晚清京中大臣。由于他追随曾国藩搞洋务,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其办洋务的过程中,又深深地感受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军事上的侵略,更觉得在中国办洋务,富国强兵的必要。出国后,他的思想又得到升华,他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又促使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国工商业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所以,陈兰彬是一位有事业心,有思想,有追求的晚清宫中大臣,他绝不是当官混日子的庸官腐儒。他是干实事,敢讲真话的翰林,他不爱张扬自己,但也不居心害人。从道德论,他属奉公廉洁的清官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