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10768700000040

第40章 造福桑梓

陈兰彬关注家乡的农业生产、社会风气以及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在直隶时,他对家乡的治安问题就深感忧虑,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粤中海匪猖獗,自去年至今,高雷沿海一带被劫镇市、当店十余处,腊底劫吴川怡德当店,距弟家仅半里耳,真觉寒心。”《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载《历史文献》第5辑,第159页。盗贼的横行使他敏感地看到地方的不正之风和百姓的灾难。从陈兰彬的信件中可知,他经常谈及家乡的问题,触角之处直指地方要害。

第一,官场败坏,地方官缺乏生气。

家乡的父老就地方频频出现的治安问题,写信给陈兰彬,询问“策将安出”?陈氏也曾质疑地方当局,而地方官总置若罔闻。“问之武营,则曰水师战船若干年未修,兵丁欠饷若干年未发矣,何能捕盗?问之文员,则请候地方捐钱造船、练水勇、备口粮犒赏,方能动手。一案不破,上宪亦绝不过问也。”《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载《历史文献》第5辑,第159页。实际上指出,地方严重存在武备不修、兵丁欠饷、地方官员不闻不问的情况。

第二,丈田”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丈田”,是地方为了“筹饷”而重新丈量土地,并对“荒地”、“生地”、“熟地”的“升科”。当时在广东,本来是限于查丈“沙坦”(如长江中下游的查丈湖中江中沙洲)。地方官为了筹饷,只管“升科”增收,“查丈量沙坦之令,原指成熟溢坦而言,后则鱼游鹤立之地皆令承垦,并山田均令缴照听丈,失照者罚,丈有赢缩者罚,并罚取花利。于是贪劣委员串同沙棍局之棍徒,肆行搏噬矣”。《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载《历史文献》第5辑,第161页。贪劣委员与沙棍局的棍徒串通一气,巧立名目占有良田、弄虚作假诈骗钱财。丈量之地扩大到“鱼游鹤立之地”、“山地”以及“民田”,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致使老百姓“诉无所诉,辩无可辩”,“敢怒不敢言,听凭委员沙棍摆布”。

第三,处理“客民”问题。

所谓“客民”,即指广东惠潮嘉应之人,他们散居各处,“久而浑化”,土、客之间也就相安无事。据陈兰彬分析,土客之间原区别不大,他说:“查两粤自秦汉开辟扫荡,所谓真土人,只今黎瑶壮疍之属耳,余皆外来者也,统在普天率土之中,均当一视同仁,均可安居乐业。”后来,“无识之官绅当日严分畛域”,于是“分籍者各自结党团居,强则欺人,弱则为人所欺,习惯杀戮抢掠,何所不至”,“积而久之,遂致构此大衅”。如肇庆府属恩开等六县,客民滋事频繁,“客民前此约五十余万人,今所剩不过数万。又客民滋事之后,附近各州县死者约亦在百余万”。不仅如此,又“闻鹤山等邑已纷纷告变”。面对经常不断的土客矛盾,陈兰彬非常感叹:“向所患在六邑,往后所患且七十余邑,何处是安身之地耶!每念及此,不觉中霄辗转,寝不成寐也。”《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载《历史文献》第5辑,第161-162页。陈兰彬说:“办事人多解事少,爱民心易治民难。”谁来“解事”,谁能以一片爱心“治民”?关键要看官绅。

出于一片爱乡之心,陈兰彬晚年回家乡,不是购田置业,而是把自己的积蓄造福桑梓。正如族人陈乔森指出:“公之归以俸余建本族祖祠,瞻恤积储,慕晏子之分君赐,范氏之置义田,族人上至祖宗,下至子孙皆身受其宠荣。宜宗族之豪俊,人人皆继其学业,以报国恩。”李钦主编:《陈兰彬颂》,第112页。

建设避风河。黄坡圩是个水乡,离鉴江出海口仅六七里,其中咸鱼岭河水直入鉴江,风大浪急,严重威胁黄坡周边出海渔船,以及停泊在这里百多艘渔船的安全。陈公进行实地视察,又与当地群众商讨解决的办法,并慷慨解囊,将咸鱼岭河改成六十度角的避风河,并加高了咸鱼岭的高度,使渔民可以安全避风。建设避风河后,来往渔船大增,带动了周围的渔业发展,黄坡市场的水产品丰富,内地供应量和外销量也随之大增。

筑大石堤,保护黄坡圩。为方便村民出入,陈公出资筑大石堤,铺石级,建埠头。这样,既可以保护黄坡墟,又可以保护周围十多条村庄和近十万亩稻田,免除水患。陈兰彬特指定其胞侄陈虔臣操办,于光绪十一年(1885)动工,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一条从黄坡墟大埠头至双桥街的河口石堤已建成。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方便船只停泊等,还在黄坡村关帝庙左侧修一个大石级(村民称“高低石”),这就是现今的“黄坡村高低石文化广场”,陈兰彬当年出资铺的青石板和武帝庙还在。

光绪十三年(1887)春,陈兰彬巡视沿海地区,发现在枚虹村(现九头井)偏南海边沙滩,是一块犹如“双龙出海”的宝地。他决定捐巨资在这片大地建造一座雄伟的“龙王古庙”,并自己监工,当年冬天落成。陈公亲笔题词,写下“龙王古庙”四字横额。

扩建黄坡圩,发展农贸业。黄坡是稻米之乡,水产丰富,自古以来,这里是农贸产品的集散地,圩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定期的圩日里,购买产品的人群熙熙攘攘,黄坡圩就此出名。但是,黄坡地面太窄,道路并不畅通,为改变生活和贸易的环境,陈公扩建黄坡圩,他以迎宾馆为名,建一条四百米长的街道,叫双桥街。陈建双桥街以利市集,为加速三鸟业的发展,陈兰彬还把北方用暖坑孵化鸡鸭的方法介绍到本地,双桥街建成后,以廉价租给孵化业主,这样,就促进了黄坡圩家禽业的发展,黄坡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圩市。陈兰彬的义举使家乡百姓受益,人们纷纷称赞他筑黄坡江堤以利行人,建双桥街以便市集。

救济灾民。黄坡是粤西地区的重水灾区,每逢荒年,大批流浪人群流入黄坡圩,这就使陈兰彬想起在大名府赈灾的情景。于是,他与两位胞侄,曾任四川道台的陈虔臣和曾任户部主事的陈端臣牵头,请大户人家开会,决定成立义仓,每户捐稻谷一百石或捐大洋一百二十元救济,散发给灾民。

筹款兴建塘缀通津桥。吴川塘缀渡,古为高、雷、廉、琼之通津,水涨筏小,岁有覆溺。为安全起见,有人建议“易筏而桥”。当时陈兰彬在国外,其侄陈嵩梅去函谈及此事。陈公认为建塘缀通津桥很好,特意写信给吴川县令等商量其事,也得到同意。于是,由陈嵩梅出面,发动捐款,陈兰彬也带头捐款,共得筹款五千六百多文。此工程于光绪六年(1880)兴建,桥长不足二十丈,空梁七道行水上甃石板,桥两边筑石栏杆,桥头建通津亭给过往行人乘凉避雨。又于附近建塘峡桥,规制为通津桥的五分之一,两桥上皆铺砖以防泥泞。第二年建成,正好陈兰彬任驻美公使期满回国,并告假还乡,亲自刻碑以记其事。塘缀通津桥的建成,为高、雷、廉、琼四郡人民解决交通通道和免除当地人民历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陈公还为塘缀通津桥写对联:“通道来自题柱客,津桥定有授书人。”

陈兰彬在纂修《吴川县志》时,亲自记述此事。文曰:

吴川塘缀渡,古为高、雷、廉、琼四郡通津,水涨筏小,岁有覆溺,杨洛钟广文居近其地,念必易筏而桥,庶易危而安也。余时出使外洋,嵩梅侄家报及此。余函商裘沈两邑侯,亦皆谓然。为劝好善者饮助,得制钱五千六百缗有奇。鸠工庀材即两岸及中流深排桩杙磐累巨石,空梁七道行水上甃石板,翼以石栏侧首建亭纳凉避雨,又于左近创塘峡桥,规制比通津桥五分之一,凡桥上下衢路,悉以砖漫俾免泥泞,络绎人群庆平平荡荡矣。夫桥长不廿丈高,广俱不十丈。经始于光绪六年六月,告成于七年七月,计时亦自宽。然顾闻职其事者,奔走筹理,劳勋殊剧,何者?捐资非一人,集资非一日,石砖灰木,或运至于数十里数百里外,水陆兼驰,且土脆沙松,桥工又非邑匠,所习往往毁而后成,改而后定,用期永远巩固。谚云:成如容易却艰辛,不诬也。爰纪于石,俾后来有考焉。 [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第44页。

时人毛昌善赞扬陈兰彬家族“自出资建造石桥,并造光村儿桥,其乐善饶有家风”。 [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第295页。

重修集成书院。陈兰彬少年时曾在坡头集成书院读书,使美归来省亲期间,回母校看看,见校舍破旧不堪,出资三百两修缮集成书院。还亲自为集成书院写对联:“集义景前徽,毗忠汉寿以营祠,刚大即今存浩气;成仁昭钜节,并义文山而报国,渊源自昔报宗功。”黄志豪主编:《吴川古今对联选》,第34页。

晚年的陈兰彬将其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做善事,但他并没有为自己为后人购置田宅,享荣华富贵的暮年,表明陈兰彬是一个堂正做人,秉公办事,不为私利而卑躬。所以,他的家乡,无论是族人或别姓乡亲,至今仍在称颂陈兰彬是“鉴江之子,华夏之光”,“告老归田多贡献,育苗执教永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