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10768700000004

第4章 吴川故里

陈兰彬(1816—1895),字荔秋、丽秋,又名均畹,出生在当今的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吴川,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濒临南海,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吴川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冬春之交,桃李花开,终年不见雪。虽然夏秋之交,常多飓风对农业影响颇大,但它位于湛江、茂名两市中间。吴川地处鉴江下游,南面临海,境内有七条河流,鉴江直贯其间,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海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儿时的陈兰彬就开始与大江大海相伴,故乡不远的鉴江、广东的南海、广州的珠江深深铭刻在青少年陈兰彬的记忆之中。远至广东,近至吴川,这里的海洋文化、人文精神滋润着他的成长。

广东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南大门,地处海滨,毗邻港澳。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密布。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其中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广东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广东又是中国唯一有着三百多年连续开放历史的省份,世界著名的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专限广州一口通商至咸丰六年(1856)“亚罗”船事件,在这跨越十八、十九世纪的整整百年中,广州完成了从古代贸易港向近代通商口岸的转变。外国商人走向中国,世界至此泊舟,广东谱写了一页页中国对外贸易辉煌史,形成了开放务实的民风。近代广东处于中西武力对打和文化交汇的会合地。广东人在与世界各种人类交往中,学会“说不”的本领,也有吸纳外来文化的素质,对外来文化不抗拒不排斥,也不受某种文化的垄断,形成广东的多元文化以及开放的心理素质。因此,无论在自然地理因素,或是经济、文化因素看,生活在广东这片土地的人们,并不缺乏开放的因子。陈兰彬生长在广东这片开放的大地,深受其民风的影响。他首次远航大海,就是从粤西吴川县黄坡村码头坐海船到广州,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

位于广东西部的吴川,是隋朝时开始建县。据《高州府志》载:“吴川县,汉高凉县地,隋置吴川县,属高凉郡,唐属罗州,宋元属化州,明洪武八年改属高州府。”[清]杨霁修,陈兰彬等纂:《高州府志》,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6页。也就是说,吴川县属于高州府。当时高州府领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吴川、石城(今廉江市),称“一州五县”。“吴川县,江环西北,海绕东南,地皆平坡,向无城池。”[清]杨霁修,陈兰彬等纂:《高州府志》,第101页。“吴川错大海,而县为五岭咽喉。”正因为滨海,这里的人民“渔者常多”,一般是“耕三渔者七”,即十人当中有三名从事耕作,有七名出外打鱼。水陆交通便利,造就古近代的吴川,商业发达,不断与海内外进行通商贸易。这里的人民与周边的县府在商业、文化交流颇广。

但是,清朝以前,吴川又被称为“海滨荒僻”之地,这里“土民多鱼佃,少商贾”,人烟稀少,明朝时“户口至盛不过五六千”。但是,到了晚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嘉庆道光来邑中人物若林芾南、林辛山、吴迴溪、黄修存诸公之学,窦武襄、曾北果、陈勇烈诸公之勋名,煊赫宇宙。……士乐诗书,商贾渐习浮海,以通广、肇、雷、琼之货,鱼盐油糖之利,沾丐邻省。盖藏日裕,风气日华,人民繁盛至七八万家。”[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页。陈兰彬在编纂《吴川县志》时曾记载他的家乡黄坡的经济、文化活动:“三日一墟人不断,双流绕郭海相遇。”“海口市船所集,每岁正月后,福潮商艘咸泊于此,近则货船聚于水东、赤堪、西芷……。黄坡生意颇盛,而赛神会集渐趋奢侈,一日游观费数百金。数年来墟北之沙岗创为中秋之会,一切陈设与梅录登高,演剧张灯争妍。”[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第50页。

吴川是岭南的一个不大的县份,但却孕育了一大批科举场上的风流人物。就地理环境看,这里依绕南海,枕着粤西第一大江——鉴江。江水从吴川境内缓缓出海,两岸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百姓生活较为安定。良好的自然生态造就颇盛的文风,无论是海上作业为生的渔民,或是耕作的黎民百姓,都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在科举的名利场上奋斗,争取仕途功名。

吴川的人文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陈兰彬的成长。读书风气之浓,历代进士之多,从儿时长辈的灌输、耳闻目睹学而优则仕的荣耀。自宋朝至清代,吴川出现状元一名,进士二十一名(含武进士一名),许多文人墨士都与陈兰彬家成为世交。离黄坡村不远的霞街村,明清二朝出了三名进士:明代进士林廷、清代乾隆朝进士林闱阶、道光初年状元林召棠。林廷(字公器,号南峰)生平敏学慎言,笃信守约,尤精理学,淡视功名富贵,深得其师明朝大思想家、大学者陈白沙器重。白沙先生用特制的茅笔写在黄粉笺上的一幅中堂,赠给林廷,文曰:“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月二更深。”署名“贞节堂白沙”。在上右角上盖上鹅蛋形“贞节堂”三字图章,在下左角盖上方形“白沙”两字图章。陈兰彬很珍惜这幅名人墨迹,并在中堂上斗方以端楷而秀润的笔法书写跋言:“白沙先生下笔纯任天机,此赠门人南峰先生者,藏林氏家祠,近五百年矣。诗仅廿字,瞻诵移时,发人遐想。既自诩眼福,又憾生弗同时,不获侍两先生杖履也。”署“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后学陈兰彬谨识”。 林受福主编:《霞街林氏族谱》,霞街林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编2004年印,第24页。后来,陈兰彬又为林廷公祠赠楹联:“垂不朽令名,浴德澡躬,何愧白沙高弟;锡无疆厚福,光前启后,允为南国伟人。”匾曰:“文光射斗,翰墨生辉。”林受福主编:《霞街林氏族谱》,第851-852页。

交往甚密的是林召棠(字爱封,号芾南)一家。林氏自幼聪明好学,17岁考上秀才,28岁拔贡,31岁中举,道光三年(1823)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当过一任陕西、甘肃乡试主考,此后便辞官回乡。在家乡主讲肇庆端溪书院15年,以培植人才为己任。他一生甘于淡泊,与世无争,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曾支持林则徐禁烟。林公同科的王广荫探花,见公素守家园,怕其生活清苦,奏准道光皇帝,“领取盐围补给银”补给林公,公不受。此银存在省里多年,后来陈兰彬上京,广东巡抚托陈带往京师上交,林亮德:《清代状元林召棠轶事》,载《吴川文史》第1辑,1983年10月,第84-89页。此事可见林召棠克守俭朴,不贪名利。陈兰彬视林为长辈,并深受其影响,两人经常诗书往来,现在其家乡还留下他们交往的墨迹。林召棠曾赠陈兰彬两副对联:其一,“欲就功名须立品,能明理义即端仁”;其二,“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刻苦功夫”。黄志豪主编:《吴川古今对联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陈兰彬还与林召棠联句,林召棠出句:“一树两枝千块叶”,陈兰彬对句:“千花万朵一条头”。黄志豪主编:《吴川古今对联选》,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