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地域
10767000000017

第17章 人类的“弃婴”——古崖居

小问号

“衣食住行”四大元素,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作为居住场所,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打渔为生的小草屋,锦衣玉食的宫殿,都是安身之地,只是因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习俗等不同才形成了差异。原始人类,在没有足够的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情况下,常常是以天然的洞穴为家。可是,我国北京地区在一片峡谷中发现的古崖居却是另类。虽然它作为风景也许没有什么迷人之处,同样是洞穴,也没有敦煌石窟那样的艺术价值,但是,在考古学家的心里,它仍是一块难以割舍的神秘之地:是什么人建筑了古崖居?是什么年代开始修筑的?为什么要修筑这样的洞穴?

古崖居的正式发现是在1984年。当时,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程金龙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说起了“洞沟”。它原来是被山体遮挡着,后来山体坍塌才暴露出来。程金龙在村民的带领下果然在山崖上发现了规模庞大的一排排洞室。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北京古崖居。

现在,希望一睹古崖居神秘风采的人,只要从北京出发来到延庆西北山区峡谷中,就可以看到它:在峭壁上的洞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洞内凿有石灯台、石灶台、石坑,布局合理;排烟道、气孔、户枢、门框痕迹历历在目,透出了浓郁的日常生活气息,仿佛人刚走、茶风凉。洞穴的面积比较大,有的有火炕,有的又没有。在后山区,还有火炕和马圈的痕迹,形成了“前防御、后生活”的建筑模式。其中被命名为“奚王府”的崖洞面宽8米,进深约10米,层高2.5米,上下共两层,至少有8个洞窟。每层都左右对称,各个房间都有不同的用途,主石室的正中央摆放着用四根圆石柱顶立的约三尺高的石台,推测是祭祀用的……它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人洞窟聚居遗址。有专家估算,这里的总开凿量有3000~4000立方米,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的壮观洞室群。它虽然已是一座空城,但更像人类的“弃婴”,令学者们有着太多的牵挂:关于它的开凿年代和用途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古崖居是矮人族的家园。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昀提出论断——古崖居的居民可能是矮人族,而且是一个游走民族,不仅在中国,还在土耳其等国留下了足迹。他还指出,这一矮人民族很可能与突厥族有关。因为在土耳其也有崖居,修建、排列的方式等都很像延庆古崖居。它一直作为古村落的“经典作品”,多次出现在相关的书籍里。他从房子的结构、石屋内的火炕等简陋的设置,推测主人使用的工具是非常原始的,主人的身高在1.5~1.6米之间。因为这些古崖居所有的房间高度基本都在1.7~1.8米之间,与今天的房子来相比,矮多了。同样是洞穴,不该挖这么矮,只有作为居住地,按照“统一规划”才有这样的可能。

有的说,古崖居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为避乱开凿的洞穴。有学者根据《新五代史》记载,认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为避祸才在这里开凿崖洞定居的。后来,奚族并入了契丹族,便把这些古崖居遗弃在这里。

有的说,古崖居是长城的附属物。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认为,古崖居根本不是民居,而是长城的附属物。但是,即使是修筑长城时留下的附属物(包括民工临时住所等),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年代的产物。因为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修,直到明代还有,人们却找不到古崖居里遗留的任何一件瓷器等器皿,从而无法科学判断它的具体年代。

有的说,古崖居是古代附近山民为躲避战乱而开凿的避难所,也有可能是土匪的藏身之处,因为年代久远,又特别隐蔽,“藏在深山人未识”。但是有人反对,指出:如果是为躲避战乱或者洪水,那是一种临时建筑,不可能修筑得这样精细,更不会有祭祀台、会议场所之类的东西。

有的说,古崖居是军营。有的学者认为延庆地区自古以来是兵家重地,指出这些石室很可能是早期戍边驻军开凿的。

……

面对种种猜测,特别是随着它的知名度的远播,不断有新的解读刷新着我们的阅读记录,可是古崖居仍高悬在峭壁上与世无争,寂然无语,任由我们胡思乱想,总是难以揭开它的神秘身世。

“小档案”

在西方传说中,矮人族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在电影《指环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矮人族,脾气暴躁的Dwarf族和性情温和的霍比特人。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矮人族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在非洲中部就生活着一个叫“俾格米”族的矮人部落,男的身高在130厘米、女的身高仅110厘米左右,自古以狩猎捕鱼为生。近年来,还有科学家在太平洋上的弗洛勒斯岛上发现一些骨骼化石,他们认定,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其身高不足1米,并且就根据《指环王》给这一人种命名为霍比特人。虽然国际考古学界对此仍有争议,但至少说明,关于人类的进化,还有更多的领域和更多的奥秘需要我们继续探寻和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