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体反馈的认识
(一)客体反馈的定义和作用
1.定义
反馈本来指的是电子管或晶体管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输送给同一电路的输入端的过程。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由于这一过程正好同发送者、接受者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过程相似,因而借用此概念来指代。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来表述客体的反馈呢?
所谓客体反馈,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接受者感知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后,将自己的态度、认识反过来传递给发送者的行为过程。
如汉朝史官司马谈在弥留之际对儿子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你再做太史,就是继承我们祖先的光荣事业了。我死后,你不要忘记我所要写作的史书啊!”司马迁哭着说:“小子虽然不敏,一定完成先人的志愿!”司马迁所说,就是其作为接受客体对作为发送主体的司马谈所发送的信息的反馈。
2.作用
①对发送者的作用。客体反馈,一方面可以使发送者获得自己所发送信息的反应,知晓接受者的态度、评价,了解接受者的愿望、要求;另一方面,发送者也可根据接受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发送,使发送有的放矢、巧发奇中,收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他必须知道学生对自己所讲内容、方式的反应,了解他们有什么疑难和要求。当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时,教师就获得了客体反馈的信息,然后给予解答。如果听课的学生老是交头接耳、没精打采、打瞌睡、东张西望,教师就应该明白:自己所讲,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内容不当,要么方法有误。这时,他就应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②对接受者的作用。接受者在感知发送者的发送后,必然本能地作出反应:认同、排斥或是冷漠。接受者为了与发送者沟通交流,或者为了阐述自己的主张、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将自己的态度反馈给发送者。如果接受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般是采用表情、姿态、动作来反馈;如果接受者处于半被动和主动接受的地位,除了可以用表情、姿态、动作来反馈外,主要是以有声的言辞来反馈。要是没有客体的这些反馈,发送者就会认为接受者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发送,而使言语交际活动完全按照发送者的意图进行。这样,接受者的要求、愿望、态度、意见就不能表达了。
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赣绥靖公署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对他说:“你何必作傻子呢?人生在世,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风转舵,是做人必要的本领……”不待其说完,方志敏即向其反馈如下信息:“行了!你不要再讲下去了!我觉得我是不能做没有气节的人的!”这一反馈,明确宣告了钱协民诱降发送的失败。
(二)客体反馈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客体反馈是言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所决定的。只要存在主体的发送,就必然存在客体的反馈;没有发送,也就没有反馈。当主体和客体构成了发送与接受的关系时,只要发送能被客体感知,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不能单方面改变彼此间存在的这种关系。作为主体,不能要求或指望客体不反馈;作为客体,不能强制自己不反馈。
就拿表面看来似乎接受者没有反馈的沉默来说吧,其实它反馈的信息不见得比开口发送所反馈的信息少。俗话说:“沉默是金,开口是银。”就是认为在某些场合不开口比开口好。比如,一个被反动派审讯的革命者,无论审讯者怎样发送言辞,甚至动刑,他始终都不开口。由此,审讯者便获得该被审讯者是一个不屈的硬汉子的信息。又如,一个领导对单位的职工讲了半天话后,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反复再三,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尽管谁也没有开口,但实际上已经向领导反馈了“有意见”的信息。
2.特点
①直接性。接受者对发送者的发送,无论是被动的、半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内心的反应都可以立即直接表现出来。如被动接受中,听课的学生对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不感兴趣时,会表现出东张西望、窃窃私语、看课外书籍等行为;半被动接受中,被采访者不愿回答时,会以“无可奉告”之类拒绝;主动接受中,论辩对手不同意你的观点,会予以反驳。
②间接性。间接性与直接性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客体反馈的直接性必须是主体与客体处于同一交际现场时才能体现,而非此情况就不可能直接了。像广播、电视中的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电化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发表电视讲话的领导与群众等,主体要获得客体反馈的信息,就直接不了,只能间接。作为听广播、看电视、接受电化教育的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必然有所反应。比如播音员读错了音,主持人有知识性错误,客体都会予以指责。但是对于这种反馈,主体却不能直接感受到,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才能获得。像设立听众信箱、寄送调查问卷、刊登征询启事、委托专门机构等等。
③滞后性。客体反馈的滞后性指的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不是立即作出反应,而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将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主体。这一特点,在主体与客体没有处于同一交际现场的情况下,当然是很明显的。就是在主体与客体处于同一交际现场的情况下,有时主体要获得客体反馈的信息,也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比如主体向客体询问某件事,客体说:“这事让我想想,待会儿再告诉你。”尽管这一回答本身也是一种反馈,但毕竟不是主体发送所要达到的目的。主体希望得到的信息,还得待客体“想想”之后的一段时间。再如领导当面要下属去做某事,但做得怎样,还得待下属去做了之后才能知晓。
④超前性。客体反馈的超前性指的是客体还未感知主体的发送就已有所反应,主体同样可以获得客体反馈的信息。从客体反馈的性质已经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发送是没有反馈的。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往中,又确实存在着主体还未发送而客体就有反馈的现象。比如一位领导很喜欢作报告,可他的报告每次都像裹脚布又长又臭。这天,办公室又通知全体职工去大礼堂听报告。到大礼堂后,职工一见台上坐着的又是这位领导,有的便悄悄溜走了,有的便闭目打起瞌睡,有的则拿出书报看起来……职工们的这些反应,都产生于该领导发送之前,明确向其反馈出厌烦、不满的信息。
二、客体反馈的类型
客体的反馈多种多样。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以反馈效果为依据
1.正反馈
正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产生兴趣,呈现愉悦、兴奋、愿意、满足、追求、企望等心理状态;认同主体的发送,而作出与主体趋向一致的反馈。如孟子一次与齐宣王交谈,在得知齐宣王爱好流行音乐后,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是现在流行的音乐,或者古代音乐,都是一样。”齐宣王兴奋不已,立即作出渴求的反馈:“这个道理,您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2.负反馈
负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产生厌烦、不快、反感、愤慨、怨恨、抵触等心理状态;排斥主体的发送,而作出与主体趋向相反的反应。如上例中,当孟子问到“假若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应该怎样办”时,齐宣王很是不快,不耐烦地调过头去,把话题引向其他。这就是齐宣王对孟子所作的负反馈。
(二)以反馈性质为依据
1.真反馈
真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毫不掩饰地将内心真实的反应传递给主体。如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得到的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传授吗?”伯鱼说:“没有。我和大家一样,向父亲学‘诗’,学‘礼’。”
2.假反馈
假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掩饰内心的真实反应,而向主体传递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信息。如孔子获知季康子准备攻打颛臾,便召见他的两个在季康子手下工作而又积极主张攻打颛臾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孔子责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冉有回答说:“是季氏要这么干的,我俩都不同意。”这一假反馈被孔子识破,遭到了严厉的批驳。
(三)以反馈数量为依据
1.整体反馈
整体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内心的全部反应传递给主体。如孟子一次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辞千里长途的辛苦前来,那对我国会有很大利益吧?”孟子便一股脑儿地将自己关于“仁义”的主张、看法倾泻出来,并运用设喻、举例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证。
2.分散反馈
分散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零碎地、点滴地逐步将自己内心的反应传递给主体。如果说整体反馈是“竹筒倒豆子”的话,分散反馈则是“挤牙膏”。比如孔子与孟武伯谈“仁”的问题。对此问题,孔子有一套完整的主张,常以此教育其弟子,至于他最得意的弟子的仁与不仁,他当然是很清楚的。可当孟武伯问他“仲由仁不仁”时,他却说:“不知道。”孟武伯不解,继续追问,他才说:“仲由,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军队征召、训练和作战等工作。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一千户人家的地方,可以要他做县长;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的世袭领土,可以要他做总管。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呀,穿着礼服,立于朝廷,可以叫他和外宾会谈。他仁不仁,我不知道。”
(四)以反馈表现为依据
1.内向反馈
内向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对内心的反应予以竭力抑制、消化,不使其有丝毫外露。如宋时契丹兵大举进攻澶州,宰相寇准听到此报告后,不动声色,照常饮酒、下棋。一夜之间,有关官员五次向他报警,他都装作毫不在乎,若无其事。其实他内心的反应异常激烈,并认真思虑着应对之策。只不过为了安定人心,他才抑制情绪,使强烈的反馈消化于内心。无怪乎在皇帝闻知而责怪他时,他从容答道:“陛下想要了结此事,不出五天定见分晓。”
2.外向反馈
外向反馈就是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将自己内心的反应毫无抑制地外露宣泄。如宰我对孔子说:“对仁德的人,就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井吗?”孔子当即快人快语地斥责道:“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对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头,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三、客体反馈的形式
(一)言辞反馈
言辞反馈是客体反馈中最常见的形式,尤其在半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中表现更明显。这种反馈,客体必须以言辞向主体传递自己接受其发送后的内心反应信息。在言辞的运用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以虚词简单表示听取
虚词中的语气词、感叹词(如哇、喔、嗯、呀、哪、嗨、哼、嘘、嘿、啊、唉、哈、嘻、哎呀、啊哟等),常被客体用以表示自己的情态。这种反馈并未对主体的发送表达出自己认同、排斥或冷漠的态度,仅仅是让主体知道:我在听,我听到了。如魏国的范雎遭人陷害受辱,后在秦国人帮助下逃到秦国。秦昭王知他是难得的人才,在宫里召见他。秦昭王跪着进前向他请教说:“先生用什么指教我呢?”范雎只是说:“喔,喔。”秦昭王再虔诚地向他请教,他还是只说:“喔,喔。”如是者三。
2.以判断词明确表示态度
判断词中的是、行、好、对、可以、不、不行、不能、不对、不如、要不得、去你的等,常被客体用来表示肯定或是否定的态度。这种反馈,倘若是正向的,就会鼓励主体继续发送;倘若是负向的,就会阻止主体继续发送或者引发新的交锋。如子贡对孔子说:“贫穷而不巴结,富裕却不骄傲,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
3.以疑问句追询释疑
客体对主体的发送未听清楚,或者尚有不明确、疑惑之处,常常会以疑问的语句进行追问。像“是吗”、“什么”、“真的呀”、“你讲清楚点好吗”、“怎么会这样”等等。这种反馈,并不一定就是客体心中有疑才追问,有时反唇相讥、明知故问,也会用此。如某人到失物招领处,一口咬定桌上的那个钱包是他丢失的。由于其所言钱数与包内不符,工作人员便追问:“这包真是你的吗?”
4.以清词丽句阐述见解
①正向反馈时。倘若客体对主体的发送呈正向反馈,他就可能在认同心理的支配下同主体作进一步的探讨、交流,或者受主体发送内容的启发、触动,而联想到其他问题。这类反馈运用言语不再是简单的表态,而是娓娓而谈,丽句清词,头头是道。如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一面顾盼着鸟兽一面说:“有道德的人也乐于享受这种愉快吗?”这正是孟子所想的,于是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愉快,没有道德的人纵使有这种愉快也无法享受。”接着他便旁征博引,举出周文王和夏桀的史实及《诗经》中的句子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说法。
②负向反馈时。倘若客体对主体的发送呈负向反馈时,他可能就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否定主体的观点,或者岔开话题,转而述它。这类反馈,在言语表现上是侃侃而谈,言之凿凿。如当孔子听到有人说“管仲懂得规矩礼节”时,他坚决地予以否定说:“国君在大门口立一个阻隔内外视线的照壁,管仲也立一个照壁;国君为了和别国国君友好交往,宴会时在堂上设置一个放空酒杯的反坫,管仲也设置反坫。管仲若是懂礼,谁还不懂礼呢?”
(二)神情反馈
神情反馈是指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不以言语而以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向主体传递自己的反应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客体的反馈都可以通过其神情表现。所谓察言观色,察言是听其言语,观色就是观其神情。
由于神情反馈不像言辞反馈那样有明白可感的传递,它需要审度、鉴别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因此,客体的神情反馈远比言辞反馈复杂得多。
比如《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有什么志向,子路不假思索地谈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听后的反馈只是微微一笑。这微微一笑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内心活动,就很难说。因此,曾皙特意问孔子:“你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如果孔子不明说,大家就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理解了。因为笑在客体的神情反馈中是很普遍的:赞成可以笑,反对也可以笑;讽刺可以笑,奉承也可以笑。发送主体只能依据现场情况去忖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反馈。像鲁迅《狂人日记》中那狂人,早上出门,见有七八个人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他便凑过去问议论什么。那些人啥也没说,而“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是狂人自己忖度获得的信息反馈。
(三)行动反馈
行动反馈是反映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既不以言辞,也不以神情,而以行为、动作向主体传递自己内心的反应信息。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作为接受客体,其行动所反馈的信息,并不亚于言辞、神情的反馈。有时,在不便以言辞、神情反馈的情况下,行动反馈收到的效果还会更好。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反馈的是客体行动的结果;“怎样做”,反馈的是客体行动的过程。主体可以从客体的这两方面的反馈,获得自己发送效果的信息。
前举子路、曾皙等人陪孔子坐,孔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他们都仅以言辞作出反馈。而当问到曾皙时,正在弹琴的他,“铿”的一声把琴放下,慢慢地站起来,然后才以言辞作答。其反馈,与前面三位都不同,正是其独特的行动。该行动传递的信息,至少可以让人感到他比前三位都郑重其事,都更尊重老师孔子。
(四)全面反馈
全面反馈是指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言辞、神情、行动三者同时并举,全方位地向主体传递自己内心反应的信息。
全面反馈蕴涵着最丰富的信息量,客体可以通过每一个方面的表现,向主体传递全面的信息,使主体清楚、明晰地获得其发送内容、形式的接受反应。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晋国在殽大败秦军,并俘获秦主将孟明视等三人。晋主将先轸上朝时询问怎样处置秦主将,晋襄公说:“先王夫人求情,我已把他们放了。”先轸听后,顿时变貌失色,大怒道:“武夫在战场上拼了命才抓住他们,妇人一下子就从国内把他们放走了。这简直是毁坏自己军队的战绩而助长敌人的气焰!亡国用不了多久了哪!”说罢,在襄公面前“啪”地吐了一口唾沫,一甩衣袖,愤然离去。其内心的愤怒与失望,通过言辞、神情、动作一齐表现出来,使信息得以充分、全面地反馈。
上述四种反馈形式的体现,是由言语交际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客体在感知主体的发送后,以何种形式反馈,应考虑发送者的情况、发送的内容、发送的方式、发送的时间、发送的环境等因素随机而定,不可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第六章 实用口才的实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