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口才学
10766200000013

第13章 其他艺术

一、回逆

(一)含义及认识

回逆就是依照交际对方在表达中所用言辞的结构、内容、情景、语气等,组织相应的言辞返还给对方。

这种艺术,一般只用于双向的言辞交流。它的产生,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对方说了,己方才能说;对方怎样说,己方才能怎样跟。在表达中,尽管它与对方已有的发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一经自己接过来,则要赋予其新意,造成揶揄、嘲讽、调侃、逗趣、诙谐等效果,从而增强言辞表达的力量。如建国前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对方提出无理要求被周恩来坚决拒绝后,对方恼羞成怒,失态地说:“真是对牛弹琴!”周恩来立即接口道:“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是一个带有侮辱色彩的成语;你不仁,我当然就不义。周恩来将其接过来,只在语气的停顿上稍加变换,即成了对对方的无情嘲弄,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周恩来的回答,完全是依照对方的言辞而来,如果对方没有这种言辞表达,周恩来的回逆就不会产生。

(二)回逆的运用

1.回击无理取闹及挑衅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从不讲究穿戴。一天,他戴了顶破旧的帽子出门,一位绅士见了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立即接过话茬说:“你帽子下边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2.处于不能言或不便言的场合时

一次,作家梁晓声在国外访问时,一位记者问他:“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文化大革命”在我国早已被否定,处于那样的语境,梁晓声是不便明确回答记者的问题的。于是他以回逆之法答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产生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3.故意装憨不明事理

英国保守党议员希克斯一次在议会发表演说,见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心里很生气,便说:“我想提醒丘吉尔先生注意,我只是在发表我自己的意见!”丘吉尔当然明白他的意图,却装出毫不明白的样子,接过他的话说:“我想提醒希克斯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摇动我自己的脑袋!”

4.活跃气氛

一女青年去认识不久的男友家中会面,不巧,男友刚出门,家人让其稍等。过了好一会儿,男友回家,女青年嗔怪道:“我在这儿都等30分钟了,你咋这会儿才来呀?”男友诙谐地笑道:“我在这儿都等30年了,你咋这会儿才来呀?”彼此大笑不已。

二、预伏

(一)含义及认识

预伏就是发送者在发送某一言辞的同时,还潜伏着另外的言辞或意图。这已经发送出来的只不过是个引子,那潜伏着的才是发送者真正想发送的。此亦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预伏的运用往往是发送者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故意借用某个为接受者感兴趣的,或易于理解、认同的话题来谈,待接受者有所反应后,再顺坡走丸,将自己潜伏的言辞表达出来。比如1949年,毛泽东赴苏联访问时,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护送他到边境满洲里。路上,李克农问毛泽东:“你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毛泽东愕然不解:“是什么?”这时李克农才说:“他的第一件事是看情报要点,否则,这一天不知该说什么话,办什么事。”这提醒了毛泽东,果然十分重视情报工作。

(二)预伏的运用

1.触发式预伏

这种预伏是指发送者事前并无预伏的企图,后被交往的语境触动,才萌发出预伏的观念。比如某人到一朋友家做客,吃饭时,主人开了一瓶茅台,正要为客人斟上,客人说:“我不喝白酒。”主人马上领悟道:“哦,知道了。”于是给他斟了一杯啤酒。“我不喝白酒”,预伏了“可以喝其他酒”,如啤酒、黄酒、葡萄酒、果露酒等等。而之所以有此预伏,是因为主人斟白酒才萌发的。如果他一坐上桌子就抢先预伏,就显得不那么礼貌和得体了。

2.限制式预伏

这种预伏,发送者的目的非常明确,有明显的限制性;如果接受者有所反应,那么就只能在其限制之内考虑。比如双休日,父亲问早就吵着要父母带自己外出旅游的孩子:“我们是去红枫湖还是黄果树?”父亲的问话,预伏着的意图是:要么去红枫湖,要么去黄果树。这是目的十分明确的限制,孩子只能在这二者之中选择其一。

三、岔移

(一)含义和认识

岔移就是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撇开原有话题,转而去谈其他与原话题完全无关的人和事。

岔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无意岔移。这种岔移一般是在双方均无一定的交谈目的,纯粹的瞎侃、乱扯之时。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国际风云,家庭纠纷。想到哪,说到哪;哪里说,哪里丢。作为表达艺术,这种岔移严格地说是算不上的。第二种是有意岔移。这种岔移是发送者为着某种目的,主动地、故意地岔开原话题转而谈及其他。我们研究实用口才的表达艺术,指的就是这种有意岔移。

(二)岔移的运用

1.话题触及他人隐私隐痛之时

抗日战争之初,冯玉祥的部队驻扎在河南岳家庄。一天夜里他出营溜达,遇见一位村民,便问道:“你们这村都姓岳吗?”村民答:“是的。”他又问:“都是岳飞的后代吗?”村民答:“是的。”他不禁赞叹道:“好一个爱国抗金的大忠臣!”这时他见旁边站着一位哨兵,便随口问道:“你姓啥?”哨兵嗫嚅着,好一会儿才低声挤出:“姓秦。”说罢低下头去。冯玉祥心里一动,赶紧抬头望着天空:“今晚月亮真好啊!”

姓秦,本来并没什么关系,但在此时此情中,容易让人想起害死岳飞的大奸臣秦桧。清朝的进士秦涧与秦桧毫无关系,但路过杭州岳飞墓前也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一旦与“岳”有了某种联系,姓秦就会无形中给人造成一种压力。因此,冯玉祥当然要岔移了。

2.继续原话题可能对自己不利之时

在菲律宾总统竞选的辩论中,前总统马科斯攻击其对手科·阿基诺夫人“没经验,不懂政治”。科·阿基诺深知就这个问题争辩下去是对自己不利的,于是采用岔移之术:“对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绕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

这一岔移一下击中了马科斯的要害。当时菲律宾物价飞涨,民怨鼎沸,国际舆论纷纷批评其“日常经济糟糕透顶”。科·阿基诺在论辩中将话题巧妙地引到人民非常关心的“日常经济”问题上,当然也就赢得了人心,争取了选民。

3.话题涉及自己所不愿谈的问题时

小王刚在食堂饭桌前坐下,小张便凑过来:“听说要提拔老杜当科长。这个人,平时一本正经的,假积极,老是盯着我们,太不够哥儿们了……”小王忙岔移道:“昨晚世界杯赛德国对南斯拉夫,看了吗?”小张并不知趣,又接着说:“我们去找领导反映,把他拉下……”小王赶紧又岔移道:“哟,今天有啥好菜呀?走,看看去!”

自己所不愿谈的问题包括许多方面,如隐私伤痛,趣味低级,流言飞语,兴味索然,有他人在场,等等。如果再三岔移都不见效的话,那就只有不客气了。

4.对方所提使自己一时不好回答时

孟子与齐宣王谈话,当孟子问道朋友不照顾自己托付的妻儿,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应怎样办时,齐宣王回答都很干脆:和他绝交、撤他的职。但当孟子问他一个国家治理得不好又该怎样办时,齐宣王却“顾左右而言他”。因为孟子所提的问题涉及自己,一时间他不知该怎样回答为好,所以只好把话题岔移到其他方面去。

5.逗趣找乐时

一次姜昆在马季家做客,一位年轻人自告奋勇到厨房为大家烧水。其他人在客厅里谈得正欢,只听厨房里不知碰翻了什么,一阵乱响。马季不经意地大声问道:“嘿,逮着了吗?”这突如其来的一句,逗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年轻人在厨房里碰翻东西的声音,被马季引作逮猫、逮鼠的响动,经此岔移,妙趣横生。

6.说漏了嘴时

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偶然见到了离别30年的儿子周萍,而周萍却令仆人毒打鲁侍萍改嫁后所生的儿子鲁大海。鲁侍萍悲痛地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她本想认眼前的儿子周萍,想说的话是:“你是萍儿?”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她是不能认的,于是将险些出差错而出了口的“萍儿”的“萍”,依同音岔移为“凭”。

四、断续

(一)含义及认识

断续就是在表达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暂时中断言辞的发送,然后再继续原来的表达。

这种表达艺术能够引起注意、启发思索、制造悬念,具有较好的交际效果。如1934年,分管中央警卫团的叶剑英听说有些同志不安心做警卫工作,想上前线拼杀,便召开全体大会。一开始他就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此语一出便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个个都睁大眼睛,不解地盯着他。隔了一会儿,叶剑英又说:“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又都愣住了,愈加不解,更想知道个就里。又隔了一会儿,叶剑英才缓缓说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是不是?”大家终于明白了事理。叶剑英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了两次断续,每一次都强烈地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在这之后,他才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图,收到的效果当然是明显的。

(二)断续的运用

1.故意断续

故意断续就是为获得某种效果——吸引注意、诱使追问等——故意暂时中断表达,待需要的效果产生后,再接着原先的言辞继续表达。

某单位一位领导平时在开大会时上台讲话总是很长,职工颇有意见。这天,他又要讲话了,大家心里都堵得慌。有的准备打瞌睡了,有的拿出书报来看了,有的开始织毛衣了,有的已经交头接耳起来了……只听这位领导在说:“今天,我讲话很长——”这是意料之中的,台下一片哀叹声。不料,稍停后领导又说:“大家肯定不欢迎。”台下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大家都竖起耳朵注意听。只听领导接着说:“因此,我只讲10分钟。”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在领导讲话的10分钟内,人人专注,个个留神,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全都牢牢地记住了。

2.自然断续

自然断续就是在表达过程中,当时的语境不需要继续表达下去而致言辞的自然中止,然后再对言辞所涉加以发挥。

某中学的一个班,老师上周刚给大家讲了《陈蕃的故事》,同学们都熟知薛勤批评陈蕃“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掌故。这天上课,教室很脏,班干部说已安排了值日,他们不愿扫。老师便叹息道:“唉,一室不扫……”后面的“何以扫天下”没有说便自然中止了。因为后面的话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效果会更好。接下来,老师便谈起要培养自觉性的问题来。

3.无奈断续

无奈断续就是发送者出于无奈,不得不中断本欲表达的言辞,从而回避自己难以启齿或不便说出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发送。

一位被拐卖的年轻妇女在控诉人贩子的罪行时说:“他骗我外出找工作,当天晚上住在旅舍里,他就把我……第二天就把我带到村子里卖了。”她的中断,是为了回避对她来说实在难以出口的“强奸”二字,但听者仍然明白她所隐含的意思。

五、啰唆

(一)含义及认识

啰唆就是表达的言辞繁复,不简洁。啰唆本是一种不良现象。按照言辞表达的要求,是应当简明扼要,不可繁复的。明朝的刑部主事茹太素因为啰唆,还被朱元璋打了一顿板子。他的啰唆是不该啰唆的啰唆,这叫消极啰唆。

但是,在实际的言辞交往中,有时简洁不一定能够达到交际的目的或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时,不妨有意识地啰唆一下,这叫积极啰唆。

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啰唆不是言辞表达的毛病,而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这种艺术要求在需要啰唆时,应当啰唆一下。比如1962年3月2日,周恩来对全国科学、戏剧创作等会议代表讲话时说:“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原籍绍兴,生在淮安,江浙人。为什么这样啰唆呢?因为我的亲兄弟、堂兄弟都是绍兴人,我不能不说原籍是绍兴,否则就有企图摆脱这种关系的嫌疑。我生在淮安,祖父当过淮安县知事,外祖父是淮阴县知事,现在还有家属在淮安,如果我不说在淮安,和他们的历史关系也无法交代清楚。”周恩来的这段话,既是啰唆的运用,又说明了为什么应当啰唆。

(二)啰唆的运用

1.简洁的言辞不足以表达意思之时

抗金名将岳飞一次从前线回到都城面见高宗皇帝。谈话间,高宗突然问他:“你近来得到好马没有?”对此询问,如果简洁地回答“得到了”或“没有得到”,是完全可以的。可岳飞感到这不足以表达自己爱马和评价马的心意,于是岳飞先讲了自己是如何爱马的,接着又讲了自己对好马的选择标准,最后才谈到自己的两匹好马死后迄今再没有得到好马。啰唆了半天,高宗却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2.内容需要强调和引起别人注意时

1950年11月,我国特别代表伍修权受联合国邀请,出席安理会召开的关于台湾问题的会议。会上,美国代表奥斯汀对美国的侵略行径百般辩解。对此,伍修权义愤发言,举出确凿事实揭露美国侵略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他每举出一个事实,都要加上一句“我要问奥斯汀先生,这是不是侵略”或“我要问奥斯汀先生,这是不是干涉内政”。表面听来似乎有些啰唆,但由于奥斯汀口口声声说美国没有侵略过中国,没有干涉过中国内政,因此伍修权不得不啰唆——反复地强调质问,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奥斯汀无言以对。

3.为造成言辞的风趣时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贾府过元宵节,凤姐与贾母、薛姨妈等人击鼓传梅。当传到凤姐时,她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掌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嗒嗒的孙子、孙女儿、侄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哎哟哟,真好热闹!”这一番话,让满座笑得肠子疼。其实,凤姐的话并无什么内容,仅仅表达了“全家吃酒真热闹”这个简单的意思,可却偏偏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原因就是她的啰唆。她故意把一句话即可表达清楚的意思,换成了一大串机械的重复,目的不过造成风趣罢了。

4.特定场合不便简洁时

1920年,年轻的上尉戴高乐在巴黎的一次舞会上结识了汪杜洛小姐。他一见倾心,当即向其表达爱慕之情说:“小姐,我有幸认识你……嗯,有幸认识你……嗯,小姐,我非常荣幸,非常荣幸……嗯,是一种……是一种……一种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的荣幸。我……弄不清弄不清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真是够啰唆的了。但在那样的场合,面对自己倾心的姑娘,戴高乐想简洁也简洁不了,他只能这样啰啰唆唆地表达自己的恋情。而这种啰唆的表达,姑娘听起来反倒觉得舒服已极。无怪戴高乐话音一落,汪杜洛便说:“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话比你的话更动听的了。”他俩于是定下终身。

六、闪避

(一)含义及认识

闪避就是躲闪回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的策略后,别人都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所问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如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二)闪避的运用

1.肯定答复会带来灾祸时

楚汉相争中,项羽灭秦自尊西楚霸王后,封刘邦为汉王,拟让其赴南郑就国。项羽的谋士范增反对说,南郑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刘邦去那里不似老虎归山?项羽说,我已经封了,怎么办?范增说,明日早朝你可问刘邦愿不愿去。如他说愿,那你就斥责他想去那里养兵练将与你对抗,将其杀掉;如他说不愿,那你就斥责他不听命令,将其杀掉。第二天,刘邦上朝,项羽便依计问刘邦。刘邦回答说:“臣为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刘邦的闪避,使项羽想杀他的两个借口都落了空,从而避免了一场灾祸。

2.明确表态会造成恶果时

一次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孔子想:如果自己说有,那么孝子贤孙就要跟着去殉葬;如果自己说没有,那么不肖子孙就会抛弃死者的遗体不埋葬。于是说道:“你要知道人死了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的话,等你死后自然就知道了。”

3.正面回答会公开隐情时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已经35岁仍未结婚,许多人都很关心她。一次她来中国上海参加艺术活动,有人便问她何时结婚。她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4.轻率作答有失分寸时

王僧虔是南朝齐首屈一指的书法家,齐高帝萧道成也酷爱书法。一天,萧道成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谁的书法好,王当然不能不从。君臣二人各自写好一幅楷书,遍示群臣,均不能言。萧道成便问王僧虔:“你自己说说看,究竟谁第一?”这是一个关系原则的问题。作为一位大书法家,字好,是没说的。但如照实说,皇帝的面子置于何处?惹恼了皇帝,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如违心说皇帝的好,一方面会让群臣感到自己是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另一方面会将书法艺术引向歧途。真是一个难题:说谁的好,都会有失分寸。于是采取闪避之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皇帝只好笑而作罢。

七、幽默

(一)含义及认识

幽默就是用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言辞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幽默的效果,最明显的就是让接受者发笑。因此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逗笑的艺术。由于它在言辞运用中注意了有趣与有味,表达往往形象生动、灵活自如,即使是枯燥、生涩的道理,也能让人心领神会。故对接受者能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接受者从发送者逗笑的言辞中,可以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受到启发,引起深思。例如1862年,美国承认海地共和国,但国务院又宣称不接受黑人公使。一贯反对种族歧视的林肯总统得知后,派特使去海地,他对特使说:“你可以告诉海地总统:如果他派一个黑人来这儿的话,我也不会气得撕破我的衬衫的!”于是海地的黑人公使到达华盛顿。林肯在白宫热诚接待他说:“看看,我的衬衫不是很完好吗?”逗得黑人公使笑弯了腰。

(二)幽默的运用

1.轻松解围 摆脱窘境

理发师朱殿华给周恩来总理理了20多年发。一次他在给周恩来刮脸时,周恩来突然咳嗽一声,朱殿华未及提防,手一抖,在周恩来的脸上划了个小口子。朱殿华大窘,难堪地喃喃道:“总理,我的工作没做好,真对不起您。”周恩来爽朗地一笑,轻松地说:“怎么能怪你呢?应该怪我咳嗽前没给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子躲得快哩!”

2.平静自若 讽刺嘲弄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书虽多,却十分清贫。一天深夜,他被一个钻进他房间的小偷在抽屉里翻动的声音惊醒。他弄清是怎么回事后,仍旧平静地躺在床上,神态自若地说道:“别翻了,亲爱的。我连白天都没有在里面找到一点点钱,现在天这么黑,你怎么能够找得到呢?”

3.引譬讽喻 旁敲侧击

纪晓岚一次在宫中陪乾隆皇帝漫步。乾隆问他:“忠孝怎解?”他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就是孝。”乾隆说:“那我现在就要你去死。”他朗声应道:“臣遵旨!”说罢朝御河奔去,欲投河自尽。但到河边后,他稍站片刻又转身跑回乾隆身边,一本正经地说:“我正要往下跳,突然从水中冒出了屈原。他指责我说:‘纪晓岚啊,你太糊涂了!当年我跳河,是因为楚王是个昏君。可如今的皇上还算圣明嘛。你要寻死,得先去问问皇上,他是不是昏君。如果是,你再跳也不迟呀!’所以,我就跑回来了。”

4.语义别解 消除疑虑

一位顾客在皮草行选中一件羊皮外衣,但又担心经不住雨淋,便对售货小姐说:“我常在外面奔波,但又担心它经不住雨淋。”小姐说:“哪里会经不住雨淋呢?你听说过那满山遍野跑的羊要打雨伞的吗?”

八、迂曲

(一)含义及认识

迂曲就是迂回曲折。它是发送者为明辨事理,在正面直入不利或不便时,采取从旁边迂回包抄、曲折进入的方式向接受者陈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交往中,自己的见解能否被别人接受,别人的看法能否被否定,靠单刀直入,不一定能够奏效。而迂曲避开了正面的冲突,以富于启迪性、劝诱性的言辞,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见解,摒弃自己的看法,或者陷于自辩不能的境地。

这种表达艺术的奏效,不是只言片语就可达到的,往往需要多次的言辞交流;每交流一次,就向目的靠近一步,直至最终达到目的。如《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即是此法。

(二)迂曲的运用

1.诱导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讲过这么一件事:

一位女华侨在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回国时曾解囊相助了一个濒于破产的男华侨。后来男华侨发了大财,80年代初回国报恩。女华侨是中学退休教师,生活清贫。男华侨在要接她出国定居被谢绝后,又提出带她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出国。儿子听说后,急着就想走,她很难过。她问儿子:“建国初,国家那么困难,妈妈为啥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国来工作,你懂吗?”儿子答:“不懂。”妈妈又问:“三年困难时期有些人出国了,妈妈为什么不离开祖国,你懂吗?”儿子答:“不懂。”妈妈又问:“‘文化大革命’中我被关进牛棚时,我是不是你妈妈?”儿子答:“当然是!”妈妈又问:“当别人揪斗我,说我是‘牛鬼蛇神’,要你跟我划清界限的时候,你对我的感情改变了没有?”儿子答:“我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对妈妈的感情!”这时,妈妈满怀深情地说:“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当她在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是留下来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还是抛弃她一走了之,去寻找个人的欢乐呢?”儿子哭了:“妈妈,我懂了,我全理解了!”

2.委婉明理

一次孔子要到卫都去,经过蒲邑时被叛乱的公孙氏扣押。公孙氏说:“只要你保证不到卫都去,不把这里发生的事传出,我就放了你;否则休想离开!”孔子见不答应是走不成了,便答应下来。逃出蒲邑后,孔子让马车径直往卫都奔,要去向卫王传递蒲邑发生叛乱的消息。其弟子子贡认为这是不讲信用。孔子便问他:“不去卫都是我们的本意吗?”他说:“当然不是。”孔子又问:“强迫别人作保证是仁义的吗?”他说:“当然不是。”孔子又问:“要挟别人是明智的吗?”他说:“当然不是。”于是孔子说道:“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不仁义、不明智的人讲信用呢?我们为什么要为这种不仁义、不明智而违背我们自己的本意呢?连鬼神都不会听这一套!”子贡始有所悟。

3.徐缓释疑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一次到某厂推销电机,遭到该厂工程师拒绝,原因是该厂前不久所试买的一台,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说:“电机当然会发热,但绝不能超过标准,是吗?”工程师说:“当然哪。”阿里森又说:“按标准,电机可以比室温高72°F,是吗?”工程师说:“是的。可你们的却高得多,连手都不敢摸啊!”阿里森又说:“你们车间温度是不是75°F?”工程师说:“是呀!”阿里森又说:“车间室温本身75°F,加上应有的72°F,共有140多度了。如果让你把手放进140多度的滚开水里,你会吗?”工程师说:“哪里会呢!”于是阿里森这才说道:“那么请你以后就不要再用手去摸电机了。你完全可以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合乎规定标准的。”工程师终于同意购进一批电机。

?§§第四章 实用口才的实施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