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84

第84章 闲话茶具和茶艺

1.茶具源流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制饼茶为主,这时除煮、饮和贮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秦汉时期,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饮茶有了简单的专用器皿。近年来,在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公元25—220年)瓷器,其中有碗、壶、杯、茶盏、托具等。

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茶具也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

宋代的茶具承袭唐代茶具,改复为铫、瓶,饮茶用茶盏。南宋《茶具图赞》记载的十二先生,即备茶和饮茶时用的十二种茶具。

紫砂茶具中以茶壶最为名贵,宋代诗人苏轼谪居宜兴时,提梁式的紫砂茶壶,被命名为“东坡壶”,沿用至今。1968年南京吴经墓中发现紫砂提梁壶是明嘉靖(公元1543年)殉葬物,已是罕见的古董。

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

元代的茶具的变化主要在壶嘴,当时称流子。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瓷通称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曜变、灰潜兔盏等。

明代因喝散茶而兴白瓷茶具,而江苏宜兴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及普及为后世称颂。

清代的茶具除陶土茶具、瓷制茶具、竹木茶具外,还有了漆器茶具。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

明清以来,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2.茶艺之美

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要达到茶艺美,就必须六要素俱美。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欣赏茶艺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茶艺六要素进行美的赏析。国学大师林荆南先生曾以“美健性伦”四个字表达我国的茶艺精神:

美:为美律。制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

健:健康是制茶之大本。凡是变质的茶叶及不洁的水均不可饮用。

性:茶的妙用在于能“养性”。在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性,为修身最佳之法。

伦:茶可以作为和睦人际关系的桥梁,促进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

3.茶艺源流

①汉魏六朝茶艺:这一时期饮茶用的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②隋唐茶艺:泡茶法、煎茶法。

③五代、宋茶艺:备器、炙茶、碾岁、啜饮。

④元、明、清茶艺:元朝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散茶独盛,有绿茶、墨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⑤近代茶艺:近代饮茶方式主要有三:一是盖碗式。此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官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是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三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

4.茶艺大观

①冲泡技艺: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茶叶冲泡误区:保温杯泡茶、沸水泡茶、泡茶时间过长、习惯于泡浓茶。泡制方式:盖碗式、功夫茶法、潮州式泡法。茶饮法:饮茶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以品赏茶的真味。

②人心俱美:品茶时要追求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心灵美。冯可宾在《茶笺》中论述了品茗的十三个条件。其中一是“无事”,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有时间品茶;二是“佳客”,“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心情品茶;三是“幽坐”,心游八荒,栖神物外,能静心品茶;四是“吟咏”,茶可涤诗肠,使妙思泉涌,茶可助诗兴,醒诗魂,有雅兴品茶;五则是“挥翰”,濡毫染翰,泼墨挥洒,描绘丹青时要借助于茶;六是“倘佯”,青山绿水,小园香径,闲庭信步,自然有闲情品茶:七是“睡起”;八是“宿醒”,大梦初觉或宿醉初醒时带着朦胧的心情品茶,从醉到醒,由迷达悟,品茶时自然又是一种情趣;九是“清供”,有新鲜瓜果佐茶;十是“精舍”,即有安静雅致的书斋,以悠闲的心态去品茶;十一是“赏鉴”,即有色香味俱佳的名茶可品;十二是“文僮”,即僮仆文静伶俐并懂茶艺,可供茶役,能使人舒舒服服开心地品茶;第十三是“会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心即心有灵犀,能在品茶中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