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医学宝典
10765000000021

第21章 新生儿用药与医疗

1.医疗用药与护理

□不宜用的药物

(1)四环素族药物较易沉积于骨组织中,阻碍骨骼的发育,服用数日可使牙齿变黄,不宜用。

(2)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治疗不要超过10天,以免损伤听神经及肾功能。

(3)链霉素对听神经亦有影响,对肾脏也不利,故不宜用。

(4)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并发灰色综合征,不宜用。

(5)维生素K3、K4、磺胺类药物、新生霉素、三乙酰竹桃霉素、伯氨喹啉等易引起新生儿黄疸现象,不宜用。

(6)杜冷丁、吗啡、可待因对敏感者易引起中毒,应慎重使用。

□喂药方法

新生儿的味觉是很敏感的。给新生儿喂药,应注意以下5方面:

(1)苦味药物应放少许糖以减少苦味,使新生儿不致拒食。

(2)喂药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则饱食后喂药易引起呕吐,故不宜饱食后喂药。

(3)喂药时禁忌捏鼻孔强行灌入,以免药物呛入气管而致窒息。可用小匙盛药后,顺着口腔的颊侧慢慢地喂入嘴内,这样不易呛咳。

(4)喂完药后,可喂一点温开水,让口腔中的药物全部进入胃内。

(5)注意药片要磨成细粉,调成糊状才能喂。

□打针与吃药的选择

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家长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虽然几率很低),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

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

□体重下降的护理

正常的新生儿,应在母亲子宫内发育37—42周,一般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000克至3500克,最低不少于2500克,低于2500克的为低出生体重儿,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

刚出生的婴儿,在1周内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可不必担心。主要因为孩子出生后不能立即进食,或因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再加上胎粪排出、尿液排泄、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丧失,造成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到第3—4天体重的减轻可累积达出生时体重的6%~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于生后7N10天又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随着孩子吃奶量逐渐增多,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如果10天后仍未恢复到出生的体重,要寻找原因,是因哺乳量不够充足,还是牛奶冲调浓度不符合标准,或有无疾病等。正常情况下,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600~900克,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500克。4—5个月时增至出生时的2倍(6千克),1周岁时增至3倍(9千克)。

如家长发现小孩生长缓慢,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生理性黄疸。在生后第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二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二周内消退,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黄疸较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有的患儿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有的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炎症。可因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患本病。有时也常继发或并发于呼吸道、胃肠道病变。

症状主要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凝乳样物。常见于颊膜、舌、齿龈、上腭等处,有时可蔓延到咽部。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以后可融合成大片状,不易拭去。局部无明显疼痛,一般不影响吃奶,也无全身症状。

患鹅口疮后,可用2qo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再用1%龙胆紫(紫药水)涂于患部,每天2~3次,轻者数天后便会自愈。

或用制霉菌素,每次10万单位,加水1~2毫升,涂患处,每天3—4次。亦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次5—10万单位,每天3次。

小儿所用的奶具等应用开水煮沸消毒,注意口腔卫生,千万不能用不洁的布擦洗小儿的口腔。父母护理小儿时必须用肥皂洗净双手,若母乳喂养,喂奶前乳母要洗手和擦净乳头。如患有鹅掌风、“脚癣”等,特别是鹅掌风,不要直接接触新生儿。

□脐炎的护理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急性脐蜂窝组织炎,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且有溢液,即为感染的最初症状。其后脐的四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或限于脐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继发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长短不一。

对脐部护理主要是保持清洁干燥,尿布不宜遮盖脐部,防止粪尿弄脏包扎的纱布而污染脐带。洗澡时注意脏水不要碰湿脐部,每天用75%酒精消毒脐带根部和周围皮肤,消毒方法是每天用棉签蘸着75%酒精擦洗脐部创面2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在洗澡后),擦洗时呈环形由内向外,一次完成,不要一根棉签反复涂擦,容易引起感染。

当脐带脱落后,也需轻轻拨开脐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刚脱落脐带的脐窝,因新生儿皮肤娇嫩,仍需敷盖消毒纱布,以免尿布擦伤皮肤。给孩子扑粉时,注意勿撒在脐窝上。如果发现脐带根部有红肿,并伴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渗出,提示为新生儿脐部轻度炎症。处理方法:用清洁棉签揩去渗出物,然后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用75%酒精棉球湿敷脐部,每天2次,或涂以2%龙胆紫,帮助收敛消炎。如果天气暖和,也可将脐部暴露,在日光下曝晒,每日1次,每次10分钟,或局部用灯光照射10分钟,注意防止烫伤,有利于脐部的愈合。

如果发现脐带根部和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提示脐炎症状较重,应尽早去医院诊治,不得延误,以免脐炎并发败血症。

□败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一方面因经过分娩过程时有感染机会,另一方面新生儿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等,所以细菌比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尤其当脐部未愈合或发炎时,更易导致细菌侵入。

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也可能体温正常。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升高,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率增快,黄疸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可见呼吸增快、不规律、呛咳、呛奶,并伴有腹胀、腹泻和呕吐。有时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呕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显,只表现为全身症状。因此,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危险,治疗棘手,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注意卫生,尽量少与人群接触,避免感染病菌。若母亲有感染时,要防止传给新生儿。如母亲患感冒最好戴口罩喂奶,接触小儿前清洗双手。

新生儿的用品如手巾、脸盆、杯匙等要独自使用。尽量做到每天给新生儿洗澡,要查看全身皮肤有无破损或出现小脓点,特别是腋窝、颈部、腹股沟等皱褶多的地方。耳朵有无流水,眼睛分泌物是否增多,脐带结扎处是否有脓性分泌物。发现这些异常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酿成大祸。

□乳房肿大的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3~5天内,会出现双侧或一侧乳房一时性肿胀的现象,有的女婴还会从乳头渗出黄白色的乳汁,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亲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持续影响所致。

这些激素能促进乳腺的发育和乳汁的分泌,胎儿在母体通过胎盘受到影响,有的新生儿会出现乳房肿大和泌乳现象。

小儿出生后,不能再从母体得到这些激素,而体内残留的部分随时间的推移,含量逐渐下降,肿大的乳房也就渐渐消失了。一般在出生后3—4周自行消退。这是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新生儿乳腺肿胀”,不必特殊处理。

家长如看到新生儿乳房肿大,或有乳汁分泌时,不必紧张,切忌用手去挤,以免发生细菌感染。新生儿皮肤很柔嫩,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抵抗力弱,挤压时一旦皮肤受损,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乳腺管,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会造成新生儿急性乳腺炎,严重的还可导致败血症。

如发现乳房出现红肿,小儿有痛感哭吵时,要注意乳腺是否感染化脓,必要时可找医生处理。

□女婴阴道出血的护理

有些出生4~5天的女婴,阴道里有时会流出一些深红色的血液,且常伴有黏液,还有些女婴阴道流出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些酷似白带的白色黏液。不必为此担心,其实这是女婴特有的生理现象,临床上叫“假月经”和“新生儿白带”,属于正常的暂时的现象。

女婴在母体内受雌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和阴道上皮细胞一直呈增殖、增生、充血状态。孩子出生后,雌激素的作用很快中断,增殖的子宫内膜细胞便脱落,形成了类似月经的“激素撤退性出血”,出血量不多,一般几天后会消失,白带1周后也会自行消失。

遇到上述现象,一般不作处理,但要保持会阴部清洁,看到会阴部分泌物,不能用力擦拭,以免擦伤会阴部皮肤,引起感染。

如果分泌物较多,可用高锰酸钾稀释后(呈淡粉红色)清洗外阴部。如果女婴阴道出血量多,而且持续几天后仍不消失,这时就要提高警觉,及时带小儿去医院检查治疗。

2.疾病与治疗方法

□脱水热

如果孩子生后2—4天时,出现温度升高,体温达38℃~40℃,并伴有无原因的烦躁、啼哭不止、体重降低、尿量减少等情况,但其他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问题。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其体内水分不足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坐月子中怕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温过高;二是给孩子穿盖过多,使小儿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从而加重脱水。另外,母亲产后3—4天内,乳汁分泌量较少,不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这些都可造成新生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使小儿发热。

出现这种情况时主要是注意给新生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可喂些温开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时1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体困难时,也可静脉输液补充5%葡萄糖液,加入总量1/5的生理盐水。经过上述处理,热度会随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预防上只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并给孩子以适当的保暖,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就可以了。

□眼屎多

新生儿在出生时或生后2—3天出现黄色眼屎较多和两侧眼睑红肿,严重时可导致婴儿睁眼困难,这是结膜炎的表现。

引起结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婴儿从母体内被娩出时,母亲产道内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婴儿出生前发生胎膜早破在宫内受到感染,但婴儿与幼儿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结膜炎的病原体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细菌。

在治疗时,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洁的毛巾等给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蘸上微湿的冷开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眼周,然后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药水点眼,每2~3小时1次,每次各在一侧眼中滴药液1~2滴,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痊愈。

□鼻塞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常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塞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哭闹不安、拒食、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难等情况。这是由于孩子面部的颅骨发育尚不健全,其鼻腔相对较为狭小。年龄越小该特征就显得越明显,新生儿和小婴儿几乎没有下鼻道且鼻腔中没有鼻毛,鼻黏膜脆弱并富于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轻微的感染、冷空气或异味气体等因素影响时,发生鼻黏膜的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积聚过多,是新生儿和小婴儿鼻塞的常见原因。

如果新生儿或小婴儿出现鼻塞,父母应首先检查一下其鼻腔内有无鼻垢存在,如有则用干净的小棉签蘸些温水,将鼻垢轻轻拨出。而不应用尖锐的指甲、镊子等物去抠挖,以免引起鼻腔黏膜的损伤。若没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温热的湿毛巾外敷鼻部,同时应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流通,鼻塞严重者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排尿困难

新生儿排尿困难多见于男婴,因尿道口狭窄细如针尖所致。常见尿道口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茎、包皮与阴茎头黏连,因而尿道口狭窄,引起排尿困难、尿少、尿频,常有局部溃疡及出血等症状。新生儿因尿道口狭窄、排尿困难,可引起呕吐、嗜睡、浮肿,发现此类现象需去医院就诊,查清原因进行必要的治疗。

排尿困难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阴囊连接处狭窄所致。对于尿道狭窄可先用尿道扩张术,必要时行尿道口切开手术,以便使尿道通畅。若狭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须在狭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开术或内切开术。

□便秘

一直每天大便二三次的新生儿从生后半个月开始,如果每天只便一次,那么快1个月的时候就不会一天便一次了。而当2天或者3天使一次时,就应该怀疑新生儿便秘而带着新生儿去看医生。

用母乳喂养时,新生儿每次吃母乳的量无法弄清,所以要综合考虑是否是由于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这只要测量一下新生儿的体重就很容易弄清。在发生便秘之后,如果以前是每天体重增加150克,而现在却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断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好在洗完澡后先喂点白糖水,白糖水没有效果时,可将2~3克的麦芽精溶在20毫升的开水中喂新生儿。如果还不行,可将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时可加2—3克的麦芽精试试看。开始一天加一次,没有效果可一天加2次。还没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试试看。

如果上述办法还不见效果的话,可以换用刺激肛门的办法。最安全的是灌肠。可角小儿用的无花果灌肠器。没有小儿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肠时,注意不要把新生儿的肛门弄破。使用玻璃制品灌肠器时,要在尖端安上硬胶皮管。无花果灌肠器的尖端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门里的部分无论是用硬胶皮管,还是用无花果灌肠器,都要涂上油质雪花膏使之滑润。

具体做法是:打开新生儿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儿的双脚提到最高处,把灌肠器从肛门向着肚脐的方向插入。

插进2厘米左右时注入液体(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后拔出灌肠器,同时把药棉塞八肛门。然后放下脚,盖上尿布,待2~3分钟后大便就排出来了。如果过了10分钟仍排不出来时可再灌一次。

实际上,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的便秘一搬到3~4个月时就会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后就会有更大的好转。

不要给新生儿用泄药,因为泄药可能导致新生儿肠的异常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呕吐

新生儿由于呕吐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贲门)处括约肌较松,所以容易发生呕吐。

有些新生儿刚生下不久,还未开始吃奶就呕吐,吐出物像泡沫样或含少许咖啡样物,但全身情况尚好,胎粪排出正常,无腹胀。若分娩时有产程过长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过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尽后呕吐自然停止。少数呕吐严重者可用导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用生理盐水洗胃,症状便可缓解。

对于因难产、高位产钳、吸引助产等引起分娩损伤的和有窒息的小儿发生呕吐,需注意颅内出血,这时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搐、前囟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全身情况亦较差。

出生不久,或刚开始喂奶,一吃即呕吐,无胎粪排出或排出量极少时,常常有可能为胎粪黏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粪黏稠引起的,灌肠后大便通畅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无肛等,除呕吐和无胎粪(或极少)排出等共有症状外,如梗阻位置较高,则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上腹胀而下腹空虚;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的,呕吐物含胆汁;梗阻位置低的,呕吐发生较晚,呕吐物中可有粪便,腹胀明显。对这类畸形的患者,尽量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出生1~2周后发生呕吐,全身情况很好的常常是因喂养不当所致。当小儿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过稀,小儿饥饿,吸奶时咽下大量空气,或人工喂养时奶头开孔过小、过大,牛奶不能充满奶头,都可以让小儿吞入空气,当咽入的大量空气从胃内排出时便发生呕吐。此外,牛奶过热、过冷、量过多或吸奶后翻动小儿等也会引起呕吐,有时呕吐可呈喷射状。只要注意喂养方法,吸奶后竖抱起小儿轻拍背部,待至嗳出吞入的空气后再半卧,就不会发生呕吐。如果胃出口(幽门)处肌肉痉挛,乳汁不易通过,也会发生呕吐,吸奶前给予解痉药物能有效。因……新生儿的胃游离度和活动度大,进食后会因发生胃扭转而呕吐,可于吸奶后取身体稍抬高右侧卧位以预防。对于小儿喂饱后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状和体征的,通常称为“溢奶”,这属于正常现象。

若出生2~3周后开始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射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就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入量还要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本病在男婴多见,进食时在腹部可见到胃蠕动波,有时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榄大的硬块是肥大的幽门,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新生儿在胎内、出生时、出生后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呕吐可以为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新生儿任何时期出现呕吐,伴有这些疾病的相应症状,或全身情况差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低血钙

当新生儿血钙总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游离钙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称为低血钙症,这是新生儿惊厥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低血钙发病因素有多种,其发病时间也有不同。

(1)早期低血钙。是指出生后72小时以内出现的低血钙症。多发生于出生低体重儿、曾窒息的婴儿、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婴儿及母亲患糖尿病的婴儿,因他们的甲状旁腺功能比正常婴儿差,钙的储备量少,肾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现低血钙症。

(2)晚期低血钙。指出生后72小时至第3周末发生的低血钙症。多见于人工喂养者,因牛乳、黄豆粉制的代乳品和谷类食品中含磷高,超过肾脏廓清能力,于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钙降低。

(3)出生3周后发生的低血钙。见于维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婴儿。这种低血钙持续时间长,多超过新生儿期。

新生儿低血钙症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有不安、惊跳、震颤、惊厥,偶可出现喉痉挛和呼吸暂停。发作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但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

为本症患儿补充钙剂可有特效。如出现惊厥者用10%葡萄糖酸钙2毫克/千克/

次,缓慢静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还要注意不使钙剂溢出静脉外,因溢出静脉外,可发生组织坏死和钙质沉着。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服钙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口服氢氧化铝乳剂可减少磷在肠道的吸收。3周后发病者除口服钙剂外,同时每天口服维生素D10000~25000国际单位,口服双氢速固醇(AT10)

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出血症

本病又称为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致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早产儿可晚至生后2周发病。如母亲服用药物(双香豆素、苯妥英钠等)则多在生后第1天发病。

新生儿初生时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肝酶系统不成熟;母亲缺乏维生素K及胎儿肝内维生素K贮存不足: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胆汁中胆酸的含量较低,以上因素均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缓,或自然出现或经轻伤引起,程度可不同,轻微渗血常被忽略而自愈,严重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见的出血是胃肠道处。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轻者只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鲜血便,甚至可导致贫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肤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的外伤及术后伤口等处渗血不止。脐部出血与脐带结扎无关,轻者为渗血,重者则出血不止。

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喂牛奶对本病有预防作用。

如遇出血过多时,应输血10~30毫升/

千克/次,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输新鲜血或库存血浆。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不再复发。

□败血症

本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也可以体温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率增快、黄痘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虽然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但了解了细菌入侵途径后,还是可以预防的。

孕母要做好产前检查,保证孕期健康和接生时无菌操作。对出生婴儿应每日清洁全身皮肤,大小便后清洁臀部,脐带未脱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脐带的纱布应消毒,脐部如有少许渗出或脓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清洁脐部后涂1%龙胆紫,如处理无效应到医院就诊。避免用布擦口腔而损伤口腔黏膜。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

乳母如有感冒,喂奶时须戴口罩。婴儿如有皮肤感染、感冒、腹泻等,须及时治疗。

治疗败血症,需要及时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时尚需少量多次的输鲜血和血浆,以增加患儿抵抗力,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采取保暖措施,体温高者可用物理降温。

脐部、皮肤局部感染者,可涂75%酒精,或2%龙胆紫,也可用呋喃西林湿敷。应供给足够的营养与水分。

●溶血症

孩子的血型取决于父母血型,既决定于母亲,也决定于父亲,所以说胎儿的血型不一定与孕妇的血型一致。绝大多数情况下,母胎血型不同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因为母胎的血循环实际上是不直接相通的,而隔着所谓“胎盘屏障”,但偶尔也有例外情况,胎儿的红细胞通过有细小裂隙的胎盘进入了母体,或者在病理情况下,如上一次妊娠时曾有胎盘损伤、剖宫产、人工流产等,也能使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这都可能激发母体产生一种叫做IgC的抗体,这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和胎儿红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红细胞破坏,产生溶血,严重的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死亡或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较大,孩子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累及神经系统可出现躯体强直痉挛,甚至呼吸衰竭死亡。即使存活亦影响智力发育及神经功能。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症大致有2种:一种是ABO血型不合。一般只见于母亲是0型血,而胎儿是A或B型血的情况,第一胎就可发病,但病情往往相对较轻,危害性较小。

另一种是RH血型不合。汉族人一般RH阳性,仅0.34%为阴性,如母亲RH阴性,胎儿为阳性就可能发病,多见于第二胎,病情一般较重。

对怀疑有可能发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症的孕妇,如过去有过死胎、死产或生育过溶血症患儿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夫妇双方都应到医院作血型血清学检测和有关抗体检查,并预测发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症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还可以设计出抢救方案,对已患上溶血症的患儿,可行换血、光疗法,这对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极为有利。

□脓疱病

对患儿的处理应做好隔离,立即进行脓液培养,鉴别菌种,做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涂0.5%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向四周正常皮肤每隔2~3小时涂75%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为预防脓疱病,对新生儿的胎脂不应于生后立即擦去,因为胎脂能补偿角质层不足,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生后1周内新生儿应用无菌的矿物油或棉籽油轻轻将会阴、皮肤皱折处(领下、腋窝、腹股沟等)的胎脂擦掉。身体其他部位的胎脂应全部保留,直至脱脐前。新生儿皮肤皱折处应保持干燥,防止擦烂。生后洗澡宜用柔和、无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后应将香皂用水冲洗净,并用柔软毛巾擦干。新生儿皮脂腺不发达,皮肤油脂较少,但也不必涂擦油脂以求滋润,因油脂会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于积菌感染脓疱病,同时也妨碍皮肤的呼吸作用。小儿穿用的内衣、被单、尿布应以细软的棉布为宜,若用旧布制成内衣,既节约又适用。羊毛内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适用。丝和人造纤维等物质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气换气,加强消毒隔离,保持一定室温,不要将小儿包扎过紧,尽量使其舒适少哭,经常保持皮肤干洁。

□结膜炎

婴儿娩出过程中,如果产妇阴道内的病菌侵入婴儿眼中,便可发生新生儿结膜炎。

倘胎膜早破,胎儿在宫内也可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发病。出生后往往也可由于母亲或护理人员的手指和毛巾污染而发病。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

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2~3天出现症状,两侧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由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所致的结膜炎常发生在温暖季节,发病缓慢,于出生后5—10天出现症状,以结膜下穹为显著,球结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时治疗,经过1~2周后易迁延成慢性,可长达1年之久,偶可引致脉络膜视网膜炎及视神经萎缩。

治疗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每次点眼前清除两眼分泌物,直到痊愈为止。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

●结肠炎

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使肠壁缺氧加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入,可引起肠黏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N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时期较晚,在出生后3—4周或7~8周发病。

本病症状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2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呈潜血阳性。

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为果酱样便或黑粪。呕吐物呈咖啡样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停止一切喂晡5—10天,禁食期间从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营养液,有时需输血或血浆,待症状消失后开始喂糖水和喂奶,均从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为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如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

□脐炎

正常的新生儿一般在娩出1~2分钟内结扎脐带,将其与胎盘断离。位于孩子脐部的脐带残段多在4~8天自行脱落,在此前后,孩子脐部可略有潮湿,偶可见淡青色分泌物或少许血液,这属正常现象。如孩子脐部有黄色渗液,脐周的皮肤出现红肿,应考虑发生了脐炎。

发生脐炎时,初起仅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和脐部有黄色液体渗出,可用1%龙胆紫及消炎药膏涂脐,脐周有脓性分泌物,应给予青霉素抗感染。如病情继续发展,孩子可有哭闹、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及排便功能紊乱现象,如继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孩子可表现为哭闹拒食、体温不升或高热腹胀及吐泻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医院请医生诊治。

预防脐炎发生的措施:一是在接生时对脐带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二是新生儿出生后应保持脐部的干燥和清洁,新生儿娩出后脐带断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后覆以无菌纱布再包扎好,在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根部卫生,不要弄湿弄脏纱布,亦不应随便将其打开,更不要让尿液污染脐部,洗澡后应及时将脐部轻轻擦干,如果脐带包布被污染或尿湿,要立即更换,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酊涂脐带及其断端,再用75%酒精擦去涂抹的碘酊,然后取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以持续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管闭锁及胆汁黏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发病的初期表现为黄疸,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脐疝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患儿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两块胶布剪成6×9厘米左右,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两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两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两边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的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男婴,早产儿发生率高,常与睾丸下降不全有关。约于出生后1周在腹股沟处见到小软包块,时消时突,其原因为腹膜鞘突在出生时仍未闭合,腹内容物进入其中形成疝囊。

新生儿腹股沟斜疝,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尽量减少哭闹,用尿布如腹带样包裹局部,轻轻加压,多能自然闭合。如已经形成疝且逐渐增大,可在6个月到1岁左右治疗,如发生嵌顿时,应及时送急诊手术。

□阴囊水肿

有的男性新生儿在生后半个月或1个月时,母亲就发现其一侧的睾丸肿起,表皮颜色没有变化,触摸也不痛,渐渐变大,至1个月或一个半月时大都比另一侧的睾丸大二三倍。医生会诊断为“阴囊水肿”,即阴囊外层里面积存了水分。若有疝气,好好揉揉肠子,睾丸就会恢复原状;而阴囊水肿即使拥压也不会变小。疝气阴囊里面装的是肠子,不像水那样透明。

阴囊水肿还是可以自愈的,大概过两三个月就会自然吸收而不留痕迹。吸收慢的也不会超过1年。

一般不要用注射器把里面的水抽出来。

能自然痊愈的不用注射器抽也是会好的。

同时,在半个月至1个月的时间里,即使抽出来还会马上积水。在多次抽水的过程中,由于消毒不彻底,反而会引起化脓,即使不化脓也会使睾丸与之相连接的地方发生黏连。一旦有黏连,需要做手术时就会困难,而且会伤着睾丸。

阴囊水肿在一侧的比较多,也有两侧都有的。若等到1年还不消失时,可再行考虑手术。在阴囊水肿的同时,也有在同一侧发生疝气的。这也不要着急做手术,要等一等看。当疝气一直不好时可进行手术。在手术的同时也就解决阴囊水肿了。

同时发生阴囊水肿和疝气时,决不能用针插进去,这样会扎伤肠子。生后1年时发生的阴囊水肿,不容易自愈。若在半年以后不好的话,可手术。

□硬肿症

有些新生儿生后1周,全身或局部的皮肤出现浮肿、发硬,捏按像硬橡皮一样,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使得局部脂肪凝固的一种新生儿硬肿症。

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单纯由于受寒所致者,称之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见于夏季。

绝大多数于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内发生。

新生儿硬肿症除皮肤肿硬外,还可能出现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肺炎、肺出血、心力衰竭。

预防硬肿症应从产前着手,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尽量避免早产,防止产伤。

严冬季节出生的小儿应注意保暖,包裹新生儿的衣服、尿布、棉毯等要预先温热。

新生儿出生后一定要包得暖和,如果脚还凉,可加用热水袋。但要包好隔开,防止烫伤。室温尽量保持在16C~220C。如果条件不够,把婴儿抱在怀里,用大人的体温温暖孩子,也能预防硬肿症的发生。要精心喂养,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此外要注意预防感染。

如果发生了硬肿症,应该积极住院治疗。治疗重点是保暖。复温可采用远红外线温箱、热水袋,但采用复温一般要逐渐进行,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若体温上升过快,外周血管扩张,心脏功能跟不上需要,可引起抽搐或肺出血,造成突然死亡。其次,可运用中药温阳活血,用抗生素及抗凝剂治疗。

□斜颈

小儿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

小儿斜颈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第2~3周出现,症状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触诊时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可达到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

发现小儿斜颈后,如不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体格生长而进一步变短,颈深筋膜挛缩变厚,斜角肌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应在小儿斜颈角诊之后即采取措施。

早期可对肿胀部位手法轻柔按摩,伸展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时间维持2~3秒。这种伸展动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应教给父母来完成。另外,喂奶、睡眠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时,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

如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未见症状好转或被误诊的1岁以上病儿,则需手术治疗,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

□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俗称锁口风、脐风、七日风、四六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时未严格消毒或脐部护理不当所引起。旧法接生的婴儿患病率较高。其潜伏期一般为4N14天,以4~6天为多见,俗称“四六风”,最短仅24小时发病。潜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

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

(1)早期。小儿拒食、好哭、不安,哭声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撅起等苦笑面容,下领强直,不能张口或牙关紧闭,吸乳困难。

(2)痉挛期。一般为1~4周,阵发性抽搐,四肢、躯干均强直,头后仰,腹肌紧张,躯干向后弯,两下肢伸直,足后屈,形成角弓反张。有时喉肌、呼吸肌也出现痉挛,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并肺炎,败血症等。

(3)恢复期。肌肉张力逐渐减轻,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强直等症状均有减轻,发作时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轻轻张开,不影响吸吮,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肌张力恢复需2~3个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断脐及污染的绳线结扎脐带,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所致。故预防应做到:强调新法接生;若遇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后,宜重新处理,可用无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结扎。也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及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预防。

□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以血清胆红素≥205微摩尔/升(≥12毫克/分升)作为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种族、地区、胎龄及喂养方式等有关,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我国南方高于北方,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

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升(2毫克/分升)时出现黄疸,而新生儿由于血管丰富,要超过85微摩尔/升(5毫克/分升)

时才显黄疸。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胆红素浓度在19~51微摩尔/升(1~3毫克/分升):

出生后2~4天胆红素明显上升,以后逐渐下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黄疸。大部分在出生后第3日出现,最早为第2日,迟者可第5日方出现。轻者黄疸呈浅黄色,局限于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肤恢复正常。超过2周称迁延性黄疸,并要考虑是否有母乳黄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黄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重者应予光疗,并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病理性黄疸。

(2)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因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多见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两者溶血症状基本相同,只是前者轻,病情进展较慢;后者重,病情进展快。轻型者出生时与正常新生儿无异,1—2天后逐渐出现黄疸或贫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误诊为生理性黄疸。重型者出现贫血、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而死亡。此病必须住院治疗。

(3)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往往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前来就诊。体检有肝、脾肿大。大便可呈白色。多数在3—4月内黄疸缓慢消退。可并发低钙性抽搐、干眼病、出血及腹泻。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一般低于171微摩尔/升(10毫克/分升),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以前者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病因诊断,需做多种病毒抗原、抗体检查。本病预后较佳,60%~70%可自愈。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保肝治疗。

(4)胆管闭锁。病因不明,有人认为肝内、肝外之胆管闭锁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

这些新生儿出生后无黄疸,胎粪色泽正常。

在出生后1—2周内皮肤微黄,且逐渐加重,略带棕绿色,肝脏增大,晚期脾脏增大伴有腹水。营养状况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总胆红素往往超过171微摩尔/升(10毫克/分升)。

由于本病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故诊断明确后应在2个月内进行手术,不主张用激素治疗。肝外胆管闭锁者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