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10761300000007

第7章 开放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幅度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世界。——约翰·拉特里奇(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

改革开放30年后的统计数据: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方方面面的数字可以还有很多,中国可以分段分析。这里我们先看看到20世纪80年代,开放取得的比较成就:

其一,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流通,搞活了国民经济。中国外贸和国际收支从逆差转为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使中国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开放政策和实践执行以来,中国对西方国家、苏联、东欧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积极扩大贸易,发展多边的经济关系。中国迅速和世界上1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198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78年增长近1倍,同期出口总额增长1.2倍,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1.23%,在世界出口国中的位次由第32位上升到第16位。此外,中国通过承接国外来料、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灵活贸易方式也获得了大量加工收入,安排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从1981年开始,中国出口连年大于进口。1981年至1983年3年的贸易顺差共达94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国际金融实力的加强。它使中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掌握了主动权。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和调整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

1.现代化的深圳市区

其二,初步打开了利用外资局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调整,促进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吸取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经验。从1980年到1983年年底,中国利用各种形式的外资累计总额约为146亿美元,其中实际使用的外国贷款约120亿美元,大部分已经偿还。1980年中国开始接受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到1984年上半年,已签订的政府间建设贷款协议金额约30亿美元,同世界银行已签协议贷款18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贷款9亿多美元,主要是1980年至1981年用于平衡外汇收支,已大部分还掉。1980年至1981年,为了偿付1978年至1979年订购的成套设备贷款,中国银行曾向外国商业银行借用现汇贷款75亿美元,这是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已于1982年至1983年陆续还清。自从1979年中国公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合作开发以至外商独资企业,都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到1984年6月底,达成协议的投资额已近80亿美元,实际投入使用的达33.2亿美元。其中有:①中外合资企业362个,外方投资额5.3亿美元;②中外合作经营项目1372个,吸收外资34.8亿美元;③合作开发(主要是海上石油的勘探开采)23项,吸收外资24.2亿美元;④外商独资企业53个,投资3.85亿美元(主要在深圳等特区);⑤补偿贸易1137项,外商出资8.7亿美元;⑥来料加工等外商垫付设备资金2.8亿美元。

外国贷款和投资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并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一,弥补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举办了若干重要建设项目。如利用日本的能源贷款扩建、新建煤矿年产能力2100万吨,增加了中国油田的勘探和采油能力。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建设成秦皇岛、石臼所港口和京秦、兖石铁路,可增加山西、山东的煤炭运出能力3500万吨。和港商合营的广东核电站,和美商合营的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和英商合营的上海耀华浮法玻璃厂等,都是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投资达几亿美元的大型工程,对解决中国能源、交通和建筑材料的急需十分重要。第二,在经济调整时期帮助复活了一些由于资金缺乏,准备停缓建的项目。如利用科威特贷款恢复了已进口成套设备的安徽水泥厂、新疆化肥厂建设,提前建成了厦门国际机场。利用日本商品贷款将缓建的大庆石油乙烯化工厂和资金不足的宝钢第一期工程继续建设。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纺织工业部合作,运用在日本发行债券等办法吸收外资,将原拟缓建的江苏仪征化纤厂恢复建设。第三,促进了中国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发。1980年至1981年,中国和48家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沿海石油资源,外资投入2.4亿美元,花一年多时间,在4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发现了有希望的储油构造47个,给中国交了详细的勘察资料和资源评价报告,为中国制定进一步勘探开发海上石油的规划创造了条件。第四,促进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它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使产品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例如,天津葡萄酒厂和法国雷米·马丁公司合营后引进了法国先进的酿酒工艺和设备,生产周期由两年半缩短到3个月,生产的“王朝牌”半干白葡萄酒行销欧、美、日几十个国家,并在莱比锡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北京、烟台、青岛等葡萄酒厂都去学习,提高了全行业技术水平。可见,利用外资对中国发展经济的好处是非常显著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项目是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是中国政府管理下的法人,中国享有充分的主权。据计算,合资企业的中外投资比例如各占50%,中方所获税利可达70%以上,再加上职工就业的劳务收入和其他企业由于供应原材料、协作配件和进行销售等收益,我方所得就更多。所以,吸收外资办企业的确可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它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但带来的消极因素与加速发展中国建设事业的积极效果相比毕竟小得多。

珠海市美丽的海湾风景其三,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已初见成效。随着引进规模的扩大,它必将促进中国科技、工业水平的提高,结出丰硕之果。利用外资带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引进技术的途径之一。引进技术的范围很广泛,不能理解为只以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技术,还应包括经营管理、物资流通、节约能源技术和市场动向分析、预测技术,等等。引进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技术转让许可证、合作生产、技术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这些统称软件。当然,通过进口设备、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等贸易方式,也可以获取一定的技术。1980年以前,中国引进技术的方式偏重于进口设备,即买硬件,而不注意引进软件。1973年至1977年只签订了引进软件合同3件,成交金额仅584万美元,而同期设备成交金额则高达83亿美元。1980年以后情况发生变化。1980年至1982年引进软件成交3.5亿美元,1983年上半年更增达8亿美元。引进技术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政府采取外汇贷款等鼓励政策有关。

汕头市景区一角引进技术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以电子工业为例,开放最初的3年共有数百家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价值达6亿美元,使中国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耐用电子消费品来看,中国电视机和录音机的产量,1979年分别是132万台和16万台,1983年已达682万台和481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产量1979年只有9431台,1984年上半年已达48万台。当然,能用钱买来的技术,一般只是国外已普遍生产的中等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外国资本家是不肯轻易转让的。即使转让,也索价高昂(如柯达彩色感光照相胶卷技术转让费高达1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中国引进的尖端技术还很少。有些尖端技术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美国和巴黎统筹委员会迄今仍禁止向中国转让。对这些技术中国必须自己加紧研究攻关。要把消化吸收和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作为一个整体,科研、生产、外贸一体化,把引进与自己的革新创造相结合,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还要大力推行技贸结合,即利用中国购买外国设备做筹码,要求对方转让制造技术,外商为了多做生意,一般是愿意考虑的。但是现在世界上的技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中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赶上的。中国要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人才,加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工作。与国际上经常交流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及时获得世界新技术、新创造发明的信息,和外国企业实行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和外国企业、科研机构实行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通过国际的交流合作,提高中国技术的好办法。

其四,根据经济特区取得的初步成绩和经验,今后将继续办好特区,使其成为中国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知识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将以出口主导型为主,以进口替代型为辅。对于技术先进和国内需要的产品,可以准许有一部分销往内地,使特区成为中外之间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像深圳、厦门等特区,已经和正在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商业、旅游、科技、文化等综合性的城市。胡耀邦同志提出的“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已成为特区从事改革试验和创造性工作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美丽的厦门其五,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交流和合作空前扩大,使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技术知识等方面吸收了时代的信息和丰富的营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水平。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与联合国的合作采取了有来有往,既捐款也受援的做法,双方合作发展较快,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几十个机构都开展了合作。

中国和第三世界之间的“南南合作”也大为加强。中国还积极开展了对外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据统计,1978年至1983年中国派代表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700次,共向54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2万多人,超过“文革”前17年的1倍多。近几年有150多所高等学校同国外2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校际联系,包括互换学者、教师、图书、资料、论文以及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等,中国与64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进行文化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加到130多个。

另外,在对外开放后,中国旅游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1979年接待外国旅游者36万人,连同港澳和台湾同胞、华侨共计420万人,创汇2.6亿美元。1983年国外来华旅游人数增加到947.7万人,其中外国旅游者87万人,旅游外汇收入9.4亿美元。

总之,对外开放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国面前展现出同各国人民广泛接触,友好往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携手前进、共同发展的平坦大道,这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国际合作事业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既不要妄自尊大,自我感觉良好,悲天悯人地以为世界其他地方及其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也无须卑躬屈膝,认为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取长补短,对双方都有好处。正如邓小平所说:“从世界的政治经济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有利,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利。”“因为中国加入到国际社会的行列,一方面,中国取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反过来,中国将对国际经济发展作出较多的贡献。”

以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为龙头,中国在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施了渐进的对外开放政策。

政治领域方面,首先是党际关系开放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是扩大了党际交往的范围,中国共产党同包括共产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在内的其他一切政党都展开交往;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的交往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进行,最终形成了党际关系“四原则”。其次是政府管理的许多制度实施了开放战略。比如2003中国监察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廉政建设”项目上的合作,表明中国在政治领域也逐步对外开放。

在军事领域,中国也逐渐把军事建设情况对外公开,军队以一个特殊部门的方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有关大国军事界开展互访、学术往来、联合军演等交流与合作。

在科技领域,国家已经并且即将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开放措施包括:一是支持在中国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二是支持国际学术组织或机构在中国建立办事机构;三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科技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四是鼓励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五是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此外,中国将加强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相配合的科技项目的国际合作。比如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已经向中国科学界开放,中国的一些重要国家计划如“863”计划等也实行了对外开放。2006年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或特殊要求外,都应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无论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都应积极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在拓展合作领域方面,还要扩大地方、部门和行业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扩大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学术团体、民间科技组织与国外科技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网络和渠道;扩大科技人员的对外交流,有效地开展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要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将重点任务纳入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中,合理分享知识产权及研发成果;重点扶持中外合作研发机构的建立,包括共建企业研发机构,创建一批联合研发基地;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促进技术及产品的出口,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启动并组织实施好由中国主导的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及其活动,鼓励中国科技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提高中国科技的国际地位和影响。2006年12月5日中国公布的《“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描绘了未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前景,未来五年,中国将在能源、生物、空间探测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从此,中国所有的国家科技计划要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要加大引进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力度。

教育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1979年邓小平访美所签署的一个重要协议就是关于留学生派遣以及中美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的协议。通过30年来教育改革开放,中国学习借鉴了各国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教育界同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已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面向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中国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已经由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主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单向需求,逐步转向双向需求,世界各国对中国在教育合作方面的需求现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三,教育开放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一个大国是重点、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国际组织是重要舞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官民并举、双边多边互动的开放格局。第四,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和国外的教育部门已经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教育磋商机制,教育合作和交流正朝着制度化和机制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第五,在各国留学生的比重中,中国都名列前茅,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非常欢迎的、努力争取的一个主要生源输出国。同时,中国也成为一个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的增长率超过了出国留学的增长率。此外,汉语的国际推广有了新突破,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外语教学之一。

中国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就是“形成了一个架构,搭建了两个平台,打通了三个渠道”。“一个架构”,就是教育合作协议的签署。目前中国双边和多边合作交流内容不断扩大,已经和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28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关系,签署并正在执行的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协议达到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项目共有77项。“两个平台”,就是设立了多边和双边的政府间以及高校间的磋商机制,同时也构建了若干区域性的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进一步加强了高层之间的互访和交流合作,互办教育展览,向广大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提供更加公开和透明的信息服务;第二个渠道是学历和学位的互认,现在中国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第三个渠道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面,已经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和来华留学的国家建立了机制性的合作,比如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中国和俄罗斯的研究生院,中国和日本、中国和美国,以及中英的奖学金计划,等等,进一步推动了高层次人才互惠合作的发展。

文化领域的开放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对外封闭的,对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没有开放,对外商资本投资目录这一块,也属于禁入,这不利于文化发展。而文化的层次和内容非常的丰富,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民间交流从来都是开放的并且从未停止过,但是一般意义的文化领域的开放,主要指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允许国外文化产品的进入、国内演出市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这一状况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大为改观。在中国,进口的影片、电视剧、中外合作的文化节目,都很受大众欢迎。文化产业扩大开放,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国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从2002年出台《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承诺3年内逐步开放国内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和零售领域允许外资进入;到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正式实施,此后又连续颁布《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等多个文件;再到最近出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年底,旨在加快开放音像、电影、出版等行业的文件出台数量达十余个。2005年8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海关总署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天后,文化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制定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了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的进口管理,规范文化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办法》和《意见》中也不难发现,中国在按照加入WTO承诺的原则进行文化开放的根本立场并没有变,而是在开放领域、阶段、方式以及进入后的监管方面力图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办法》和《意见》的颁布,意味着中国在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逐步向加入WTO的实际承诺归位,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规范性开放。

总之,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形势,国内的发展必须在全球背景下来谋划,必须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加速中国的整体发展。

然而,打开了窗户,吹进了新鲜空气,却也带来了灰尘。开放早期,南方社会就感染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并随着开放的深入渐渐扩展到内地。这就是黄、赌、毒对普通人和许多家庭的腐蚀与毁坏。新中国成立之初消灭掉的性病、卖淫问题死灰复燃。而西方人的许多不良生活方式被表面化的模仿,使得中国年轻一代追求娱乐与消费,缺乏信仰,教育困难重重,有些世风日下的危机。

当然,从科学、教育、文化交流的层面看,人们价值取向的参照体系多了,精神自由了,民主意识增强了。从长远看,有利于社会总体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国际人才等,因为从经济上讲,开放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国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使全球总财富增加,福利提高。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是调整制度适应对外的需要,实际上就是改革,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开放的促动下进行的。没有开放,就不可能有改革的成功。因此改革开放是同步的。改革的着力点在国内,目的却是使中国参与世界发展的竞争。

所以,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改革概括起来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就是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做开放政策。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改革需要继续开放。这些,都源自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时代特征总体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