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760600000078

第78章 有胆有识的改革丞相——曹操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群雄蜂起,诸侯角逐。在这一场争斗中,本来势单力薄的曹操,数年之间,便迅猛崛起,统一北方,称霸中国,成为东汉中央政权的实际掌握者。他开创的业绩,还为后来的西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诸侯角逐中,曹操为何能独胜一筹,取得优势,成就大业呢?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有胆有识,针对东汉以来的流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改革东汉政权以门第取人的传统用人政策,实行“唯才是举”的方针。赤壁之战前,他在拉拢地方豪强的同时,尤其注意大力招纳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广求人才。这就使得曹操门下人才济济,除了豪强地主李通、任峻、许褚、吕虔、李典等,先后率领宗族、部曲、宾客追随他外,还获得了荀彧、许攸、郭嘉、毛铣、枣祗等一大批谋士。正是这些谋士帮助他运筹帷幄,建议决策,统一了北方。

赤壁一战,曹操暂时败北。退回北方后,他更加认识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感。他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三次下令求贤,标准是“唯才是举”。宣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甚至还提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即使是有些毛病缺点,也要求地方官员“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他根据这一标准,“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曹操的用人政策,既改变了腐朽的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又网罗了大批有治国才能的能人谋士。曹魏统治的北方,从京畿到北方,从中原到边疆,到处都有执法如山,奖励农桑,兴修水利,招抚流亡,成绩卓著的地方官。这种优势,是其他军事集团所不能相比的。

在屯田上,曹操也有建树。我国的屯田制,渊源于两汉。但那时的屯田,只是一种边疆戍兵的军事性质的屯垦措施。曹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后,认为多少诸侯“无敌而自破”的原因,大多在于没有解决好经济问题,以致军粮缺乏,民生不安,而告失败。鉴于此,他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在内地屯田。开始时,他屯田的目的,只在于保证军粮供应。收到成效后,便将这一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国策,而在全境内大力推广。他既搞军屯,也搞民屯。结果是:“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不仅备足了军粮,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使“千里无鸡鸣”的北方,又到处鸡犬相闻了。

这些事实表明,这位东汉末年曾进九锡、设宗庙、自立魏王的曹丞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