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760600000043

第43章 吴三桂权倾云南

五华山上短命王朝的覆灭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不久即被清军打垮。满洲贵族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这就使得起义军余部与盘踞在沿海一带的明王朝残余势力由对抗走上了联合抗清的道路。1647年,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部分起义军转战到昆明。此时,清兵在吴三桂等人的指挥下,大举进攻云贵地区。起义军分兵阻击,战果卓著,夺取了广西、湖南全境和江西、广东大部。李定国的赫赫战功引起起义军部分将领的嫉妒,并由此发生分裂。起义军转胜为败。1656年,李定国被迫撤退,护驾永历帝至昆明,居五华山秦王府,定昆明为永历政权的首府,号称“滇都”。1658年,清兵分三路向云贵进攻,吴三桂率清兵由四川攻滇,在清军凌厉攻势下,李定国节节溃败,昆明形势危急。永历帝只好决定向滇西转移,途中,在吴三桂的追杀下,李定国军死伤惨重。永历帝被迫逃往缅甸避难,但吴三桂穷追不舍,威逼缅甸。1622年,缅王迫于压力,在杀死永历小朝廷全部大臣后,将永历帝及其家属送交清军。吴三桂命永历帝于五华山西面的篦子坡金蝉寺内自缢。后人用谐音,将之称为“逼死坡”。噩耗传来,退守勐腊的李定国口吐鲜血而死。至此,南明王朝宣告彻底覆亡,吴三桂也开始权倾云南。

吴三桂的独立王国

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后,吴三桂投靠了清军,因勾引清兵入关有功,被封为“平西王”。云南战事结束后,清政府令吴三桂留守云南。从1659~1681年的二十三年间,他把云南变成了独霸一方的独立王国。

吴三桂是以“不可使滇一日无事”的策略来统治云南的。这就是要让云南随时都有军事行动发生,迫使朝廷不得不依靠他来镇压云南各族人民。

在军事上,他一再扩充军队,挑起民族纠纷,镇压人民,实行武装割据。平定云南后,清政府曾下令吴三桂裁军,他却以“边境未清”为理由,不仅不裁军,反而拼命扩军,秘密制造武器,甚至搞假情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经济上,吴三桂圈占田庄,重税剥削、垄断云南经济。进入云南的当年,他就把明朝“黔国公”沐氏的田庄,全部据为己有。同时,又将明朝云南府的全部卫所军田占为己有,并大规模圈占民田,建立起田庄,称之为“平西官庄”。吴三桂成了云南最大的庄园主。他除了继承明代原来的赋税外,还巧立名目,拼命搜刮云南人民。其田赋比明代多出十倍,盐税则多四倍以上。但他给明朝中央政府的报告中,却谎称资财不足,军费不够,要求调拨。他操纵钱币制造,强行在全国流通,称为“西钱”。他还把金矿、银矿、铜矿的开采与销售,变为自己的专利。在政治上,他据五华山为藩府,大加修建,增华崇丽;控制地方官员,培植党羽。他自行选用文武官员,中央吏部、兵部不得干预。云南和邻省的官员,均须由吴三桂保举,称之为“西府选举”。

这样一来,云南的一切大权都牢牢地掌握在吴三桂手中,其势力影响还遍及大半个中国。

金殿的铸造

吴三桂在云南搜刮民膏民脂的同时,还大兴土木,建宫室造别墅,以满足其腐朽生活的需要,他还大修寺庙,首先是大修圆通禅寺,将寺门移出百步至圆通街街西,建“圆通胜境”牌坊。还有就是重铸金殿。

1671年,吴三桂重修了鸣凤山紫禁城中的真武殿。昆明鸣凤山上原有金殿,创建于1602年,是仿照湖北武当山真武殿的式样建成的,又名铜瓦寺或太和宫。原件于1637年被移往滇西宾川鸡足山。现在的金殿是吴三桂重建的,高6.7米,宽7.5米,整个殿房和里面的饰物全由铜铸,重达250多吨。铜殿正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书一行。殿前有铜铸小亭及一面七星铜旗,还有重27公斤的铜剑和大刀。吴三桂把自己用过的大刀置于殿前,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武威和幻想自己的统治像铜一样固若金汤。

吴三桂的可耻下场

当顺治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时,还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三藩”。其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随着满洲贵族统治地位的稳定和吴三桂等割据势力的发展,“三藩”与清朝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康熙帝即位后,于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为维护其封建割据,便于1673年10月,发动了反清叛乱。不久,平南王和靖南王也响应,史称“三藩叛乱”。吴三桂从云南向北进攻,先后控制了云、贵、川、湘、桂、闽等省以及甘、陕、鄂、赣、浙的部分地区,大有“却长江而固的架势”,清廷大为震动。但吴三桂破坏国家统一,破坏社会经济的叛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同时康熙帝采取政治上分化瓦解,军事上集中兵力打吴三桂的方针,终于先迫使靖南王,平南王投降,孤立了吴三桂。接着洞庭湖一战,击溃吴三桂主力的攻势。眼看大势已去,吴三桂为了过过皇帝瘾,于1678年在衡阳称帝,定国号为“周”。可惜,好景不长,当年8月便得暴病而死,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吴三桂的余部在其孙吴世璠带领下,逃回云南。1681年11月,清军攻占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以彻底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