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10758200000010

第10章 我一定会把花送回来的

开满鲜花的园圃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子趴在水泥花坛上,望着园中最灿烂的一朵玫瑰花出神。她已经在这儿老半天了,看上去她不过四五岁的年纪,或许上一年级了。她望着那朵玫瑰,几次伸出手去,最终又都缩了回来。反反复复,只是那眼神一直盯着花。间或看看四周有没有人。她完全可以自己摘哦!可是她在彷徨、犹豫,似乎内心在纠缠着什么,始终让她下不了决心。

有时嘴里还念念有词,或者双手合十,对着那朵玫瑰花祈祷着什么。终于,那朵花被她摘下来了。

我们知道,这样的现象很多,这样常见的案例,相信大家都会找出好几种解决和教育的办法。

第一,园丁看见了,准会大声斥责,那花不能摘啊!摘了别人就欣赏不到了呢!粗暴的行为,把孩子吓得半天缓不过劲来。或许还会给她以后留下关于花的心理阴影。

第二,如果被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常见的做法是,把孩子拉到一边,教育她,花是有生命的啊,我们怎么可以伤害她呢?花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呢,你能伤害她吗?她的妈妈知道了也会伤心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懂吗?

孩子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然而,这情景被一位教育家看到了,他蹲下身子,亲切地对孩子说,你摘花送给谁呢?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一定会把花送回来的。”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教育家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大家风范。从一朵花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家宽广的胸怀、爱的海洋。从一朵花上,我们也感受到了教育家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没有批评,而是从孩子的角度,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探讨花的问题。教育的根本是人,而不是花。摘花事小,而育人事大。普通的我们看到的却是花。

我多次研读过这个经典的案例。让我更为关注的是那个女孩子的表现。“我一定会把花给送回来的1多么天真的想法,多么晶莹的世界啊!在小女孩的心里,花就好像一个人的东西,可以借,也可以还。她不是据为己有,也不是借了不还。她很守信用的。可是,幼小的她哪里知道,花朵一旦离开了枝头,就无法再回到枝头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然也知道。他那亲切的话语里,更为可贵的是保护了一个童真的世界。

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事。学校教师办公室老师丢东西,而且是钱。据说,好多老师的钱包都被动过,学校怀疑是学生拿的。学校安排了人在课间操的时候,到办公室值班,因为这段时间办公室无人,教师都到楼下做操了。结果真的抓到了一位学生。

老师问学生,你为什么偷老师的钱?偷几次了?一共偷了多少钱?老实说,否则的话,我告诉你的家长,然后再把你送到派出所去。

学生争辩。(我也知道明显是狡辩)我不是来拿老师的钱包的啊?

老师说,那你从楼下来三楼干什么?看看没有人,就把手伸向老师的钱包里?

学生继续道,我不是偷钱呢,我是想看看那包上面的贴画呢!你看,这个贴画还在我手心呢?

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姑且不论孩子的对与错,但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用词,首先从心里边早就认定了孩子在偷钱。一个偷字,一个拿字,区别却很大。因为在我们成人的眼光里,偷就是孩子此时的标签。按照这样的认识,那么前文中的小女孩不也是在偷么?一个偷钱,一个偷花,反正都是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我们在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用现实的眼睛审视孩子的童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我们培养得很世俗,在我们的心里,成绩就是我们的前方。教书,哪里还在乎去育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我们都是高高在上,多是空洞的说教,我们会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乱折花草,不要课间打闹,不要随地吐痰等等,多少个不要,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最好词组。我们的心灵似乎已经沙漠化了,没有童真,没有幻想,没有爱,更没有人性的美了。在我们的眼前是无情的法律、法则与准则。我们心中的玫瑰花早已凋零,只有萧瑟的深秋。

“我一定会把花送回来的1这句话似早晨的露珠,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如此的童真与期待,即使学生把那“玫瑰花”摘了,只要我们给予他信心、爱心,还有精心的呵护,那么,人生的“玫瑰花”一定会绽放在教育的花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