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小常识
10754000000028

第28章 建筑师的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

从前有一位建筑师,远近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有一天,有一个人问他说:“先生您究竟有些什么特长呢?”建筑师颇为自豪地回答这个人道:“我最擅长于衡量木材,按照要建造的房屋的情况,根据木材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木料。只有在我的指挥下,工匠们才能有条有理地劳动。”有一天,这个人到建筑师家里去拜访他,建筑师家里的床正好坏了一条腿,建筑师就叫过仆人说:“一会儿去请个工匠来修理一下吧。”这个人吃惊地问他说:“您天天都和木料打交道,难道您连区区一个床腿都不会修吗?”建筑师回答:“这是工匠做的事,我怎么会呢?”后来,京兆尹要修官衙,请的就是这位建筑师,这个人就赶去看热闹。到了工地上,只见建筑师根据房子的需要,在木料上敲打了几下,就知道了木材的承受能力。在他的指挥下,不一会儿大家全都各司其职,按照建筑师的吩咐忙活起来,没有一个人敢自作主张、不听命令。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人,建筑师就将其撤下以保证工程的进度,大家也都没有一句埋怨的话。就这样,整个工程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建筑师将要建造的房子的图纸挂在墙上,才一尺见方大小的图,详尽地标出了房子的规格和要求,小到连一分一毫的地方都算出来了,用它来修建高大的房子,竟然一点出入都没有。这个人这才明白了建筑师的能耐。

理财感悟:

建筑师的特长,不在于对建筑工程中不起眼的细节进行雕琢,而在于对建筑整体一个宏观的把握。对于一个人只能要求他擅长于某个单项就够了,没有必要硬要提出些苛刻的要求,要求他面面俱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成为全才,就像现在的社会分工一样的道理,各人各司其职,在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社会整体也就能有效运转了。然而,这也正是现实理财之中很多人的通病,也是2007年至2008年中国股市和基金市场投资者的真实写照。众多从没投资过股票和基金,甚至平时连国债都不买只存定期储蓄的中老年客户,在那些从2006年早期投资股票和基金而大幅获益的财富效应感召下,在当时一个又一个金牛基金公司、优秀基金经理骄人业绩的鼓动下,拿出了压箱底的养老钱投入到了资本洪流中。时至今日,多数投资者还在苦苦等待着股市连续井喷行情的出现,以使自己被套牢的资产翻红。只是因为听信他人,就将白花花的银子投资到自己不熟悉甚至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投资领域,不可谓不冒险啊。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一如既往地坚持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摸爬打滚,最终获得了骄人的业绩。“水饺皇后”臧健和赚钱的智慧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并非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她自己在经验中的感悟。当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打捞一笔。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现在买的这个房子比较豪华,花了1500万港元,1994年底的时候买进,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港元了,但她因为种种原因没卖,因此错过了好时机。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所谓“做熟不做生”就是这个道理。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片自己的领地。就像你网球打得很好,那么你的握拍、挥拍、发球和回球等动作的方式已经成了一整套习惯。而当你改打羽毛球的时候,会发现打网球养成的习惯几乎全都会成为你的障碍。而如果想在这种表面类似网球的运动中有良好表现,则必须放弃在网球运动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去养成一套新习惯。实际上,投资也是如此。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他自己的领地,越成功越专业。就像沃伦·巴菲特是“股神”,而乔治·索罗斯掌控对冲基金,彼得·林奇是王牌基金经理,吉姆·罗杰斯则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成绩斐然。这些成功投资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投资对象中。这划定了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就拥有了一种能让他的表现超出市场总体表现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提出两个观点,一是不要轻易投资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二是要做足工夫,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熟手”。

名人名言: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

——巴菲特

难怪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而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择房子时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而选择股票只用几分钟。事实上,他们在买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股票时多。——彼得·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