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10752300000049

第49章 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策略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教育要从生态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例如提高家长教养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得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做家长的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转寄于孩子的老师身上,这无疑给教师工作增加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因为中小学生面子观念都很强,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而在家里就无所顾忌了。一个老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学生。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老师和家长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材,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通过沟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教师在家长面前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对待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但由于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学校的校规校纪,因此在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和个别家长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例如:部分严重违纪的学生应受到学校相关的处罚教育,但家长往往不愿接受。对此,教师应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讲明其中的道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配合,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就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1.“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2.“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3.“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高建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