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10752300000039

第39章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一词原本兵家法则,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后引申为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善教者”又将这一法则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并进一步推而广之。下面,笔者简要谈谈“因势利导”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

其一,“择势利导”。即选择良好的态势作为教育契机,然后加以引导。古之“善教者”当首推孔子,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法则,明确提出要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这一法则对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朝气蓬勃、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这是“择势利导”的根本点。中小学生的显著特征是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即出现某种“势”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此“势”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否有益。如果有益,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利导”;如果无益,就要及时点醒,将其“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其二,“顺势利导”。即抓住契机,就势加力,推波助澜,使学生顺原来的态势朝着好的方向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顺势利导”呢?简言之,教育者要“学会荡秋千”:学生在荡秋千,你要想让他越荡越高,只须顺着原来的摆动,每次轻轻地推一下就成了。假如你不考虑原来摆动的方向,硬是把秋千板抓住,然后再按着自己的意图推出去,那么,无论你费多大的力气也是荡不高的。教育教学也一样,比如,当学生的作文水平或演算能力达到了某一程度时,老师就可以给他们提供更高程度的有关读物,使其进一步发展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表扬的话不要说得过满,使学生永不自满,不断进步。

其三,“营势利导”。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加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势”可“因”固然好,无“势”可“因”怎么办呢?古来“善教者”也善于营造“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营造“势”的很好一例。孟子在幼年时期,很喜欢模仿大人做事。他家原来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子经常看到葬礼仪式,就对埋葬死人的事发生了兴趣,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埋死人的角色。他母亲认为这样会使儿子学坏,便决定搬家。没想到迁居以后,新的邻居是个屠户,于是儿子又整天学着杀猪宰羊,孟母又搬了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就十分起劲地读起书来,后来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当然,现在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搬家就不必了,作为老师,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专心致志、有条不紊、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围绕教育目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营势),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利导),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快、记得牢。

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