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10752300000015

第15章 敞开彼此的心扉

沟通是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将信息、思想以及情感在个人亦或是群体之间相互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一个过程。它有三大要素: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二要达成共同的协议,三要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讲究“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原本这仅仅只是出于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可是时间久了却转化成了一种畸形的师生观,认为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是高高在上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就成了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有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搞得很紧张,有些老师还大惑不解,认为自己真心实意地为了学生,怎么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老师身上。刻板、重复、乏味的说教模式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完全剥夺了,也令学生失去了自己表达意见的机会。平等的有效的沟通一旦缺失,时间一长,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并可能在心理上形成“不满—反抗—麻木”的过程,最终导致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的严重后果。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马虎,教师的一时疏忽很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一辈子的心理障碍。时至今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已被绝大多数老师所接受,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老师不能摆脱错误的师生观的影响,他们表现出的专制、霸道、控制和命令,阻断了与学生有效的沟通。

虽然与学生相比,教师在学识、经历和阅历上要高出很多,可是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有的老师会认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好脾气只会令学生更加粗野,更加没法管教,只有拿出强硬的作风,才能将那些顽皮的学生彻底“镇压”祝在强硬手段下,学生暂时被压住了,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被教育;相反,在他们的心底会滋生出各种不良的情绪——不满、逆反、厌恶、轻蔑……事实证明,老师想要教会学生民主、文明,唯有以民主、文明的方式进行教育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似乎师生之间总是隔着一堵高高的围墙,谁也无法猜透对方的小心思。学生固然有学生的牢骚和不满:老师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凶”?老师也会有自己的埋怨和失望:为何学生如此不珍惜自己眼前的大好时光?为何学生不能配合自己好好地学习?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满和对抗在师生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际上,很多老师都很想跟学生沟通,他们也学习了很多关于跟学生沟通的教育理论,并且也很愿意学以致用。但是,一旦碰到实际的问题,老师们往往会弃理论于不顾。这并不是说老师们不愿将理论用于实践,而是实际的问题太灵活、太琐碎,系统的理论又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在平等的原则之上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呢?前面已经说过“公平意识”是沟通的基础,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才能去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所以,要想做到有效的沟通就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接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纳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且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学生也相信这一点;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甚至需要改变它们,但学生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老师不要要求学生先将自己的错误改正,变得完美无缺之后才接受他,而是要自始至终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这才是接纳较为完整的品质。

2.尊重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人”,在人格之上是绝对平等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位有“公平意识”的老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家里的访客一样,以礼相待、留有情面。

如果老师真的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那么彼此之间在沟通上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了。老师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对差等生和优等生一视同仁,不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老师们必须注意的。

3.同理心

一个人,唯有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感受到他人的处境,尊重他人。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换位、移情的同理心。

如果老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学生的问题,那么,即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不能完全一致,老师也不会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学生的感受。这也就很自然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平意识”,从而尊重和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

“公平意识”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抽象概念,它时时处处体现着一个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做出喜欢亦或是不喜欢的评价,它的内涵是非常深远的,不仅是沟通的基础,并且是一个教师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