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班级管理的智慧
10752100000005

第5章 积极开展课堂效益评定工作

因为效益是指学生收获与付出之比,所以对它的评定就要从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两方面看。

1.付出方面

(1)学生时间的付出。它指被评定教学活动所占用学生的全部时间,包括规定课时和课时前后延伸的时间,后者有针对该教学内容布置的预习时间、为该教学活动付出的其他准备时间、拖堂时间、课后完成规定作业的时间、针对该教学内容进行的补课时间等。

时间付出能够有确定的量的表现形式,可以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本人调查、计算完成,其中若干项数字要依据或参考学生自述。

(2)学生精力的付出。该项统计难以像时间那样以确定的量的形式来表现,方便的可能是划分等级的办法,即以特征描述的方法把学生的精神状态或精力付出的状况分为若干个等级,按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顺序号,如1、2、3、4、5等等,经统计处理后,序号总值或平均值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课堂活动在学生精力占用方面的区别。将不同课时的顺序号相加,就可以作为一个时段内学生精力付出总量的相对表示。

按五等级分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精神状态或精力付出情况可作如下表示:

由少至多依次为:

①精力集中,投入自然,总体轻松、舒畅、愉快,感觉美好。

②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不需要意志力支持,总体感觉平静,既不美好,也不难受。

③注意力集中,但需要意志力起作用,有些疲惫,或者有较高程度的紧张、激动等。

④精神高度集中,很紧张,很激动;或者靠顽强意志力支撑自己的注意力,明显有烦躁、压抑、疲惫的感觉。

⑤注意力常常或基本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难以集中,有难以忍耐的疲惫、压抑,难以抑制的烦躁、厌倦或者亢奋等。

一般讲,第一种情况是理想的精神状态,学生精力付出相对较少。第二与第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表现,二者区别在于第三种情况时情绪波动明显,已有不良情绪产生。第四种情况在整体上已属不良情绪,学生在该种状态下的付出已是过多。激动、紧张并非不好,但要适度,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过于强烈,就会有消极影响。第五种情况是糟糕状态,学生付出过多,需要较多调整时间,否则对其后的教学活动一般会有明显干扰。基本无法进行教学活动的扰乱课堂现象可归于此类状况。

以上划分,意在举例,并不一定合理。

该项内容的统计,可以用表格形式规范学生对自己感觉的描述,然后在学生自述的基础上,由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归纳汇总。必要时,也可以辅之以同行和教师本人根据经验的观察判断。

除以上序数的方法,还可以将学生精力的付出折合为时间付出,然后计算折合的时间,来区分学生精力付出的多少。

它以学生一般的或常态的精力付出为基点,计算超过部分即由于过于紧张、激动、压抑、烦躁、疲惫等而需要增加的恢复、调整时间,再减去由于精力付出少于常态而节省的恢复调整时间,把这一结果作为学生精力付出的相对表现方式。这一数字越大,表明学生付出的精力越多。

学生的常态付出,在没有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时,统计者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地区的具体情况,经广泛调查了解后,确定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它一般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态度、意愿。

学生精力的过多付出所需要增加的恢复调整时间,可以在学生各自经验的基础上,由算术平均数或取中位数近似获得。精力较少付出节省的恢复调整时间也是如此。

2.收获方面

学生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思想、道德等若干方面。它可以有显在与潜在、眼前与长远等的划分,其中显在、眼前的收获,可以通过书面、口头、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检验,比较容易观察到。但学生收获中的潜在、长远的、可能在若干年后才能得以显现的部分,却难以通过检验的手段直接观察到。所以,对学生的收获可以通过从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的材料综合判定。

(1)书面、口头、动手操作等检验方式。但检验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收获,取决于检验的内容与形式。一般讲,内容规定了当然同时也限制了收获反映的最大范围,而形式决定着当然也限制着学生的反映水平。因为各种检验手段的这种局限性,所以实施检验时,既要慎重、规范,又要创新、开放。

(2)学生对自己收获感觉的自述。这不同于学生评课,为教师或课堂划分等级。学生自述,应包括对自己感觉到的各个方面收获的概括表达,表达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既应有对自己感觉好的、感觉收获大的地方的表达,也应有对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地方的概括表达。对学生自述的形式,应该有指导,但不能限定范围。学生自述,是对检验手段的重要补充。

(3)教师本人的自述。任课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工作过程,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就这一点讲,对学生收获最有权作出判断。但其中可能的不便之处,一是对自己活动的评价难免主观,可能会“当事者迷”;二是可能有一点道德方面的障碍,运动员兼做裁判员,易被认为会偏袒自己。

(4)同行与专家的判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与理论修养,确定适当的检验方式;并可能撇开假象,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方,如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潜在的、未来方可显现的收获与损失进行判断、推测。(韩凤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