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班级管理的智慧
10752100000001

第1章 民主表决,制定一小小班规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越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帮助就越大,其生存以及发展的能力也就会越强。班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使教育顺利进行,一个学校只有拥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也应处于一个科学的管理之中。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将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好的必要前提,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中起着无法忽视的管理作用。在一个班级里也是这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教育还是教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将这点记住,教师要清楚,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接受道理或者是知识的容器。在班规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老师在制定班规时,有学生的参与制定会更精彩!也就是说教师始终要将学生的感受以及看法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要时刻尊重自己的学生,将主人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不仅仅是管理班级,管理他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请你记住,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中,也有很多习惯用教师的权威来管理学生的教育者,他们严格的管理能够令学生们遵规守纪,但是一旦学生们离开了教师的管理就会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甚至更变本加厉,或者是习惯于被教师管教和约束而将自己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失去了。

所以教师在班级的规定中需要将“生本”的精神很好地体现出来!

1.班规不应该是教师的“办公室文件”,而应该是学生充分

参与和讨论的成果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只有学生们达到了他们心理上的某一种需要,才会自觉自愿地对规则进行遵守和维护。所以作为老师,在班规制定上,一定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班规一定要符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不能是无论什么年级什么时间都使用同一个班规,不能把人家的班规当作制班的法宝。我们身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灵性并且在不断地发展成长的个体,每天都是一个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的个体,所以,没有哪一个班规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想要将自己班级里的问题解决掉,唯有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且提出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措施,如此得到的措施所形成的班规才能真正地解决本班的实际问题。

2.班规的约束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应作用于老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的教师经常在说,要注重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教。教师是一个班级当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因此班规中写入同教师相关的一些条款,也是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人格平等的重要方面,或许还会是民主教育和封建教育的区别之一。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说这样的话,教师要求学生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并做好。有时候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当学生找出一个比他更差的例子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说管好你自己,你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去管别人。想到这些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班规的规定。作为老师,是不是班级中的一员?很多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遵守班级的规定。应该说,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师生平等的原则。但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班规,一定也要对教师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和约束。对教师的规约性至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责任与权利、教师教学日常行为标准和教师教学事件(问题)解决方法。如在班规中我们常约定学生“尊敬师长,按时上交作业,知错能改……”,也就应相应约定教师“尊重学生,不侮辱不体罚学生,及时批改作业并向学生反馈,及时反思教学并改进”。

3.班规的语言倡导体现平等与尊重,富有亲和力和可操作性

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师道尊严过于强调,有些教师在制定班级班规的时候,文字表达上往往表现为禁令式的权威、精神的恐吓两种形式。如“不准下课时间在教室吵闹,追逐打闹,违者罚跑五圈;不准和教师顶嘴,违者罚办公室里思过一个小时;不穿校服扣分,必须回家穿好”等等这样的语言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怀疑,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压抑性权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旦这种压抑性权威形成,将会令人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令人产生孤独感、毫无意义和没有能力的感觉,学生们在压抑性权威的压迫之下会感到焦虑和彷徨。这样的班规无疑是把学生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敌对的情绪。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平等,教师可以在班级班规的语言表述上采取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令班规更加富有亲和力,也更有助于被学生接受。如“请在课前课后分别做好预习复习;请不要在下课后三五成群以免影响他人;教室整洁需要你的呵护,请不要乱丢垃圾;要知道我们父母的钱来得不容易,请在花钱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的父母”。

同样,以往班规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采用了模糊性语言,如“上课要专心,学习态度良好,如有违反,严惩不贷”。专心对于学生而言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态度良好”有什么样的标准?“严惩不贷”的标准力度又怎么样?上述的学生疑问告诉我们这样的语言通畅是缺乏操作性的,最终将会导致制定出来的班规没有办法落实或者令班规形同虚设。鉴于这样的情况,老师需要细化班规语言,使之更易于操作,如“自修课请保持安静,请不要走动,安静的环境来自您的努力”这样的具体化语言,使学生能够对照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明白在校期间的行为有据可循,将有助于学生规范自我。同时根据伽达默对话逻辑,它要求对话双方进入对话时要放弃自己的主体性,使对话成为没有主体的主体间的交流。作为主体间者的对话,呈现出这样的逻辑,一方说出的话并不是另外一方的指定而是一种期待,也就是向对方敞开很多自己之前未曾说过的话,令对方获得更多的语言自由。尽管一方的对话不能直接成为另一方的共识,却能在对话展开的将来兑现双方的认同共识。

4.班规的公布不是宣读,是老师带领学生的详细解读

有不少教师对于班规的公布总是在墙上随手一贴或者是人手一张发了了事。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对学生理解班规不利,同时还会因此将学生们的抵触情绪激发出来,所以并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老师可采用教师解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劳动成果的重视,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

5.班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运行的

凡事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班规也不例外。所以班规也应该随着班级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而不断发展。那么什么是动态的班规呢?所谓动态是指每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班规进行讨论。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原班规所定的哪些问题已被解决,已经成为同学们的一种良好习惯了。那么,这些班规里面的条款就已经失去了功能需要“下岗”了。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所生成的班规,应着力体现对话精神。生成,应该是学生的生成,而不是老师的预设,它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意味着民主,意味着平等。制定班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共识——虽然这种共识并不是在强迫学生接受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并且也不要求学生们立马就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