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语禅心
10752000000014

第14章 说人喜瞋喻——坦然面对,明辨是非

“佛语”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做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便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旁人问言:“何故打也?”

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嗔恚,做事仓卒,是故打之。”

旁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

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与大家一起坐在屋中闲聊,赞叹某个人道德品行极好,只是有两个缺点:第一是爱发怒,第二是办事仓促草率。

此时恰好此人从门外路过听到了这些话,他十分生气,立刻走到屋里,抓起说他缺点的那个人,举手便打。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打人?”

这个人道:“我什么时候爱发怒和办事仓促了?他怎么这样说我,所以打他。”

旁人说:“你现在就这样,正说明你确实爱发怒和办事仓促,为什么害怕说呢?”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心里就产生怨恨的情绪,当时在场的人们都责怪他愚痴迷惑。

“禅心”

生病的人往往讳疾忌医,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块伤疤害怕被别人揭露出来一样。而人们最不愿意表露出来的事物,却往往正是自己的致命伤。这是人之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时时害怕被别人议论,不但自己整天活在遮遮掩掩中,而且万一事情败露难免恼羞成怒最后酿成恶果。

试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缺点或者癖好,只要坦然地去面对,从别人身上学习其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憾,便能够逐渐改正自我的缺点。但是如果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不但不接受外人的批评建议,反而还把自己的缺点当众显露了出来,无异于自己把自己的伤疤露出来给人看,这本来就是自取其辱,又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神光禅师性情旷然,博览群书,在受法得度后隐居于司空山一带,四处游走,居无定所。

一次,有人在路上碰到了禅师,便向他请教解脱烦恼的办法。禅师马上问道:“是谁束缚了你?”

那人苦恼了,沉默了许久,心想确实没人束缚自己啊,便回答道:“没有人。”

禅师听后大笑一声,说道:“那还要求什么解脱呢?”

那人听完终于得以觉悟。

实际上,很多人都有着一些莫名的烦恼和困惑,甚至常为自身的缺点和性格上的缺陷而痛苦不堪。但是,正因为缺乏去面对他的勇气,才会使我们一步步被自己的劣性所困住。束缚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所以,在别人为我们指出了自己不足时,我们非但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好好感谢那位批评者。因为他,我们才有了去正视自身问题的机会,才能够从这一刻开始改变。如若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样,恼羞成怒,对批评者进行打击报复,表面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事实上却早已经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导致了更大的错误,在“魔道”上越走越远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肯于接受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才汇聚了其自身的苍茫。其实,只要敢于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就已经是一个飞跃,因为只有正视困难才有可能寻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困难。这一步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也是最艰巨的一场任务。

换个角度说,那个提出批评的人是不是也应该用另一种温存的方式去叙述,背后的恶意中伤不也是他本人性格上的一个缺陷吗?

所以,坦然面对,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祛除自身的乌云,赢来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