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10751900000024

第24章 让学生互助学习

学生互助学习是以合作学习的原理为指导,教师将班内学生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引导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前提下,依照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异质结合,让那些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优良的优秀学生与学习和品行存在一定问题的后进生组成互助的学习小组。那么如何开展学生互助学习呢?

⑴形成制度

要将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当成一项教学常规,形成一种制度并长期落实下去。指导和督促教师在班内成立学生互助学习小组,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互助学习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过程存在的好的典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⑵宣传发动

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意义十分重大,学校需要认真地做好宣传和发动的工作,要将教师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提高。开展学生互助学习,对教师而言,可以减负增效;对学生而言,可以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在学校、班级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师生乐于参与,乐于执行。

⑶建立小组

①分层。教师们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进行分析、合理分层。

②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按照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大体均衡,便于小组的比较和评比。组内异质也就是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具有差异性,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随着学习的推进,可适时地进行轮换:小组成员的交换,小组内角色分配的轮换。保证学生互助、合作,又能使其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

③指导。首先指导填写学生互相帮助学习的验收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自行设计)适时来指导学生怎样对任务进行分配,怎样分配相互学习的时间以及参与、沟通、聆听的技巧等。其次布置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向学生来解释互助学习的目标,令学生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布置任务时,教师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合作学习初期,应选择较为具体的、易完成的任务,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和合作能力的增强,布置的任务应不断增强发散性和多元性。

④评价。注重定性分析,突出主观价值的判断,采用客观的记录和教师的评价,组内和组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结合,个人和小组成绩相互结合的方法,令评价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互助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境界,同时使之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最终尺度,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充分将学生的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多种力量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教学相长效应,促进学生整体和全面发展。

(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