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着真好1:点燃生命的烛光
10749400000024

第24章 希望之光就在眼前

大诗人但丁曾给“悲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就是生活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自从你降生到世上的那一刻起,不管你愿不愿意,一生中将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此时你可以选择退缩,也可以选择一往直前。只是不论你退缩或前进,坎坷的道路已经踩在了你的脚下,畏缩不前,坎坷、泥泞永远在脚下,如果在希望的指引下迈出步伐,前面可能是一片阳光。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审视自己目前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使挫折成为成功的阶梯,从此出发,重建自信,重新加入生活的战斗。

几年前,美国财政部长阿济·泰勒·摩尔顿对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学院的学生发表演说。这个学院规模不大,整个礼堂坐满了学生,他们为有机会聆听一个大人物的演说而兴奋不已。

演讲开始,阿济·泰勒·摩尔顿走到麦克风前,扫视了一遍听众,说:“我的生母是聋哑人,因此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对我来说,生活陷入艰难之中,而我这辈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做事。”

台下一片寂静,听众显然都惊呆了。

“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继续说,“一个人的未来怎么样,不是因为运气,不是因为环境,也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她重复着方才说过的话,“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

“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那他只要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确定你的希望,然后就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着你的理想目标前进即可”。

阿济·泰勒·摩尔顿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只要你心中有希望,成功的彼岸就不会再遥远,它能指引着你认清自己的方向并走出一个成功的人生。

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岁的时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却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乱军之中,还是病死在外,还是像有人传说的被人在外面招了养老女婿,都不得而知。当时,她唯一的儿子只有5岁。

丈夫不见踪影几年以后,村里人都劝她改嫁。没有了男人,孩子又小,这寡守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她没有走。她说,丈夫生死不明,也许在很远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没准哪一天发了大财就回来了。她被这个念头支撑着,带着儿子顽强地生活着,她甚至把家里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条。她想,假如丈夫发了大财回来,不能让他觉得家里这么窝囊寒伧。

这样过去了十几年,在她的儿子17岁的那一年,一支部队从村里经过,她的儿子跟部队走了。儿子说,他到外面去寻找父亲。

不料儿子走后也是音信全无。有人告诉她说儿子在一次战役中战死了,她不信,一个大活人怎么能说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儿子不仅没有死,而是做了军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会衣锦还乡。她还想,也许儿子已经娶了媳妇,给她生了孙子,回来的时候是一家子人了。

尽管儿子依然查无音信,但这个想象给了她无穷的希望。她是一个小脚女人,不能下田种地,她就做绣花线的小生意,勤奋地奔走四乡,积累钱财。她告诉人们,她要挣些钱把房子翻盖了,等丈夫和儿子回来的时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医生已经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她说,她不能死,她死了,儿子回来到哪里找家呢?

这样说着的时候,她那布满皱褶的沧桑的脸庞,即刻变成像绣花线一般绚烂多彩的花朵。

希望还是一剂良药,它能慰籍孤独的灵魂,去勇敢地接受已经残缺不全的人生。希望是永恒的喜悦,它就像人们拥有的土地,年年有收益,是用不尽的、最牢靠的财产。希望,如同埋在土地里的种子;希望,深藏在赶路者的心中;希望,是人们对人生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其实,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苦难失去希望,失去应有的斗志,站在苦难面前萎靡不振,趴下去后再也不想爬起来。但是,你如果对这些困难无所畏惧,积极地朝着希望前行,逆境反而可以成为动力,带你驶向理想的目标。

心灵小贴士:

希望就像一个灯塔,在人生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指引着你向前走去,因此,只要心中有希望,人生的坎坷和曲折会变得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