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09

第9章 白起:征战沙场,无一败绩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白起号称“人屠”,既是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是王翦、廉颇、李牧),又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在秦国历史上战功显赫,征战沙场三十余载,攻下城池不计其数,成为当时六国无人敢迎战的军事将领。

勤奋好学,能文善武

白起少年时期十分好学,勤奋努力,既学文又好武,善动脑筋,工于心计,办事很有主见,16岁从军。是秦昭王时的国尉,深通韬略,积极进取,精于用兵,屡战获胜。

秦国原系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逐渐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因功晋爵为左更。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抗秦,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进军伊阙迎击秦军。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扼守,和秦军呈对峙态势。

秦军在数量上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这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

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鄢郢之战,直逼楚都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息兵言和,解除后顾之忧。尔后,派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又有一部兵力随庄蹻远征入滇,守备薄弱。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的战略方针。率军沿汉水东下,首先攻取汉水中段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推进至鄢城下。

鄢是楚的别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则郢危。楚为护卫都城,急调主力防守鄢。秦军强攻未能奏效,遂改为水攻。在鄢城400里处筑堰拦水,蓄到一定高度,决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没了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秦军遂占鄢城。歼灭鄢城楚军后,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长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地区)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直逼郢都。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治郢),委任官吏治理。

自此以后,楚国一蹶不振,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结束了楚国的历史。

华阳之战,重创联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

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过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

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此战白起出其不意,远途奔袭华阳,再一次重创敌军。

“点评”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堪称战国名将之首。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的长途奔袭等,均显示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