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06

第6章 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乐毅(生卒年不详),字永霸,赵国中山灵寿(今河北平山县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燕伐齐之仇。燕惠王时遭怀疑,后奔赵国,不久燕军大败。因写《报燕惠王书》回敬燕王,乐毅被燕、赵任命为客卿,遂担当起沟通燕赵两国关系的重任。

少年聪慧,嗜好兵法

乐毅出生于一个富有武学渊源的家庭,其先祖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乐羊。乐羊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灵寿并入赵国版图,乐毅家族便成了赵国的臣民。

乐毅少年聪颖,嗜好兵法,加之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乐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长大后,他继承了祖先的衣钵,不仅精通兵法,而且文采出众,这就为其日后走上戎马倥偬的征战道路,笃行其建功立业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乐毅德才兼备,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深得赵国中山人的推崇。中山人举荐他为赵国效力。但是,没等他施展才干,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显赫一时的赵武灵王被困死在沙丘宫。由于赵国严重内乱,乐毅失去了在赵国施展抱负的希望,于是来到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士大夫。

怀才不遇,投奔燕国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其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此时,在魏国的乐毅,听说燕昭王招贤纳士以图强国的消息后猛然看到了希望,心里很向往去燕国。不久,机会终于来了,魏国派他作为使者出使燕国。果然,燕昭王礼贤下士,用客礼厚待他,乐毅谦辞退让。

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感燕昭王是一位既爱惜人才,又抱负远大的君主,便决定留在燕国。燕昭王求之不得,当即任命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从此,乐毅一方面训练燕军,一方面辅佐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

经过不懈地努力,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为进攻齐国准备了必要条件,乐毅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风云际会,成为一颗脱颖而出的璀璨将星。

制定伐齐方略,结成反齐联盟

早在公元前314年,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实力较弱的国家。齐国乘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大将章匡带领大军进攻燕国,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的国都。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燕国军民同心抗齐,齐国才不得不于公元前312年撤走军队。从此,燕齐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不断恶化。

公元前284年,经过28年埋头苦干,燕国做好了复仇的一切准备,如今复仇的时机终于到来了。燕昭王与乐毅商议伐齐策略,乐毅非常理智和冷静地否定了燕昭王提出的“直接出兵打击齐国”的计划,他认为对齐国不可小觑。于是,乐毅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方针:组织反齐联盟。

他对燕昭王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很赞成乐毅的战略主张,派乐毅出使赵国,派其他使者出使魏、韩两国,赵国又联合了秦国,利用各国和齐国的矛盾,终于结成了反齐联盟。

五国伐齐,闻名遐迩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与赵、楚、韩、魏四国军队会合,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拉开阵势,乐毅亲临前线,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国军队,准备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采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其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迎接并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今山东省淄川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这一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闻名遐迩,威震敌胆。

被夺兵权,离燕去赵

乐毅率燕军在半年内连续攻下齐国70余城,全部并入燕国版图,燕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

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离间。于是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间内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国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其已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于是,他决定拒绝回燕而向西投奔赵国去了。

报燕惠王书,名垂青史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崇乐毅,是借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西去赵国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乐毅所打造的燕国的辉煌时代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着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与你共商国是。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点评”

乐毅先后仕赵、仕魏和仕燕,这段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对于他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咤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70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即那颗爱国之心,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