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56

第56章 郭子仪:戎马一生,权倾天下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在军事上,郭子仪用兵持重,长于谋略,治军宽严有度。不管是带兵还是执政,郭子仪均忠于职守,20余年中为稳固唐朝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少怀壮志,屡立战功

郭子仪,官僚家庭出身,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少年时代的郭子仪,体高貌秀,聪明好学。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喜欢研读兵书,注重习练各种武术。郭子仪从小怀有大志,他的读书和习武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出人头地,为国立功。因此,他学习专心,读书思考时,对别人的呼唤声或嘈杂之声充耳不闻,而在练武时,对于一招一式力求准确无误,在习练过程中,不管多苦多累,不练完规定的科目从不放手,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为郭子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不仅饱读兵书,而且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郭子仪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国难当头,前嫌尽释

郭子仪长年驻守于北部边陲,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且一直官职不高。到公元754年,郭子仪58岁时才升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地方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安史之乱,临危受命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叛乱。安禄山留史思明守范阳,自己率兵15万南下,准备袭取洛阳、长安。唐玄宗立即命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等在外驻守的将领讨伐安禄山。

唐朝已多年忽视武装,朝廷腐败,唐玄宗迷恋酒色,因此,安禄山所率兵马不多,但所向披靡。安禄山击败封常清进入洛阳,封常清与高仙芝合兵一处驻守潼关。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由北路东进反击叛军。郭子仪一路东进,节节胜利,不久即打入长城之内,攻入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州)、东陉关(今山西代县),直插叛军背后,对安禄山形成巨大威胁。朝廷为表彰郭子仪的功绩,加封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封为大燕皇帝)。郭子仪推荐战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把军队交给他,自己重回朔方招兵买马。郭子仪在朔方征得兵马数万,两个月后返回了代州。此时,李光弼已进入河北中部正与史思明为争夺常山而激战。史思明断常山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求救。郭子仪迅速率兵出井陉、赴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一举击败史思明,乘胜攻入赵郡。而史思明兵败后得安禄山援助,壮大队伍之后向郭子仪、李光弼反击。郭、李深沟高垒,白天坚守不战,晚上则轮番袭扰敌营,使敌无法休息。经过多日对阵,敌军已疲惫不堪,郭子仪见出击时刻已到,便与李光弼一起率军向史思明反击,于恒阳境内嘉山再次击败史思明,杀敌4万人,俘敌000余人,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正定县)。唐朝军民士气开始恢复,河北中部十数郡的官兵和民众纷起响应,归顺唐朝廷,击杀叛军。

兵部尚书,力夺两京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亨跑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宣布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李亨诏郭子仪返灵武,扩充军队,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统一指挥反击安史叛乱。

李亨在灵武即帝位不久,叛将阿史那从礼率兵数万进攻灵武。郭子仪奉命率兵出击。郭部与叛军激战于榆林,歼敌3万,俘敌1万余。扫除了灵武北部的忧患,随后郭子仪奉命南下,准备收复长安和洛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围困太原,守将李光弼顽强坚守,极大地消耗了敌人。正在围攻太原的关键时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为皇帝,叛军内部人心思变,斗志瓦解。郭子仪见太原危机实际上已经解除,于是乘机渡过黄河占据河东之地(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扼住洛阳与长安相通的要地,为收复两京创造条件。

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四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令他为收复两京作准备,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发动反攻。郭子仪奉命进抵凤翔。九月,得征调的回纥兵支援,郭子仪总兵力已达15万,于是开始进军长安。叛军出城迎战,两军激战于长安西。年逾60的郭子仪亲自击鼓,激发将士的决心和斗志。所部主力均为郭子仪的朔方兵,他们敬服自己的元帅,个个奋勇当先,阵地歼敌6万余,敌人大败,叛军长安守将张通儒收拾残军退出长安。郭子仪乘胜追击,一举把叛军赶出潼关。长安终于被收复。

同年十月,安庆绪派出驻守洛阳的兵马支援张通儒,张在陕州集结兵力达15万,准备在此与唐军决战。郭子仪调集各路兵马,以优势兵力和高昂的斗志包围了张通儒。叛军很快失败并溃逃,陕州被收复。安庆绪知洛阳难保,于是退走邺城(今河南安阳),郭子仪不战而收复洛阳。至此,两京全部收复。

唐肃宗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后,就忙着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朝,兵马战事都交给了郭子仪等人。十一月,诏郭子仪入朝,唐肃宗晋升郭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

“点评”

郭子仪担任将帅数十年,内平叛乱,外御侵略,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功勋盖世,获得“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美誉,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