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41

第41章 拓跋焘:少年英才,骑兵统帅

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字佛狸,鲜卑族。公元422年,被立为太子,拓跋焘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复南”;南败刘宋,占据河南之地。拓跋焘率军讲求战法,指挥灵活,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体貌瑰异,有帝王之风

拓跋焘,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明元帝拓跋嗣之子。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瑰异”,当时的道武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大胖孙子,“奇而悦之”,叹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拓跋焘即位比较顺利。在汉臣崔浩建议下,他12岁就被立为太子。同年就统兵远赴大漠抗击柔然(隶属鲜卑拓跋部族)的入侵。公元423年明元帝病重,还是少年的拓跋焘受命鉴国,统驭臣下,聪明大度,已浑然有帝王之风。当年底拓跋嗣病死,其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

北方的敌国柔然听说魏国明元帝死,也来个因丧伐人,急遣6万铁骑突入云中(今内蒙古西林格尔),杀掠吏民,攻陷代国旧都盛乐(今内蒙古河林格尔北)。

夏统万城之战,统一北方之地

公元425年,胡夏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继位。公元426年,拓跋焘亲率大军攻打胡夏。公元427年,他率军攻赫连夏,发生了非常著名的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这是一场空前的“骑兵攻城”的战例,备受后世的军事家们所推崇。

次年正月,魏帝还平城,闻夏主命平原公赫连定率兵2万往攻长安,遂下令大造攻具,再谋攻夏。并于三月命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另遣将于君子津造桥。四月,魏奚斤军与夏军相持于长安。魏帝欲乘虚袭统万,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运送攻具,另以将军贺多罗率精骑000居前为候骑,充当前哨。五月,魏帝留下龙骧将军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自率众离平城,从君子津渡河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筑城,留辎重,以轻骑3万倍道先行。六月,魏帝率军至统万(位于今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中),分兵伏于深谷,以少数人马至城下诱战。夏军坚守不出。魏帝退军示弱,另遣000骑西掠居民。夏主得知魏军粮尽,且步兵未至,乃急率步骑3万出击。魏帝收众伪遁,引而疲之。夏军分两路追击。时遇风雨,飞沙蔽天,魏军逆风,不利作战。魏帝纳谋臣崔浩之策,分骑兵为左右两队,隐出其后而顺风击之,大败夏军。赫连昌不及入城,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魏军入统万城,获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与魏军相持于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亦奔上邽。魏帝率军东还,以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与执金吾桓贷、莫云留镇统万。

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俭,讨厌奢华。在进入统万城之后,拓跋焘见夏国皇宫富丽堂皇,大发雷霆:“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后来,群臣进谏,希望太武帝能够重修统万城,并装饰北魏宫殿。拓跋焘不以为然,说:“古人说得好:‘在德不在险。’赫连勃勃造了那么坚固无比的统万城,最后不还是被朕攻灭,国破家亡。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战场去打仗,而不是发动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墙。”而作为国本的军事上的开销,拓跋焘则绝不吝惜。

至此,拓跋焘已经打败了当时中原之地的最大劲敌。之后,他又讨灭山胡,降伏鄯善,向西远逐吐谷浑。公元431年,夏国灭亡。公元436年,北燕灭亡。

公元439年,拓跋焘进军北凉都城姑藏,北凉灭亡。从而结束了从八王之乱起,将近150年的北方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至此,使中原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下来。

并于公元443年进攻汉中,攻灭杨氏建立的后仇池国,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多年征战,终败柔然

柔然在魏朝建立之初就是大魏最大的敌人。拓跋焘12岁便远赴河套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公元424年,拓跋焘即位后不久,柔然可汗牟汗纥升盖大檀率6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焘率军赴击,被柔然军包围达五十重,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这才稳定了军心。后北魏军射杀柔然大将於陟斤,柔然乃退。公元425年,拓跋焘整顿兵马,突袭柔然,大破柔然军队主力。从此,拉开了魏朝对柔然的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公元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很快就抵达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俘虏敌军甚众。从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24~449年)25年间,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扩地千余里,后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从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这是继汉武帝重创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饮马长江,南击刘宋

公元430年,大宋皇帝刘义隆北伐,魏朝将士王慧龙、韩延之、司马休之等人率军顽强抵抗,反击宋军,宋军无力抵抗,后魏先后攻克金庸、洛阳、虎牢、滑台等地。此为后魏南朝第二次大战,第一次为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同晋朝权臣刘裕的大战。

公元450年春,拓跋焘率大军南征刘宋。魏军长驱直入,直达悬瓠(今河南汝南)城下。魏军遭到了刘宋汝南太守陈宪的顽强阻击,被迫撤军。

“元嘉之治”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继续推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国力昌盛,刘义隆幻想“封狼居胥”,于是在公元450年秋,不顾群臣反对,再次下诏北伐,拓跋焘亲率大军抵抗。刘宋前期战略失误,丧失主动权。魏军在拓跋焘的指挥下,攻占东平(今山东东平)、邹城(今山东邹县),后来,魏军兵分四路南下,攻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彭城(今江苏徐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悬瓠(今河南汝南)等地,拓跋焘率军抵达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饮马长江,与刘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为震动。但魏军没有渡江用的渡船,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病,拓跋焘被迫撤军。此为南北第三次大战。

“点评”

拓跋焘雄才大略,聪明果断。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他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滑台等地,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时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