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行政管理学
10748700000030

第30章 行政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概念

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三种理解:一是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这是广义的理解。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这是狭义的理解。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以上对决策概念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角度做出的,要科学地理解决策概念,有必要考察决策专家西蒙对决策内涵的看法。

西蒙曾从主体行为选择的意义上界说决策概念。他认为,抉择和决策是“两个可以互替的术语”,即决策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选择。把决策看成对行动方案的选择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决策,它表现着决策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性。但是选择往往是在不同的境况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既可能是条件反射、习惯反应或本能反应的非理性行为,比如打字员在打字时不会为选哪个按键费脑筋;司机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会下意识地紧刹制动阀。选择也可能是经过思考的理性的行为,是主体从需要出发,对以往的经验和拥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至于经过构思行动方案并选择方案等思维过程而做出的选择。显然,理性行为的决策应当是决策理论主要研究的内容。

对决策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决策的如下涵义:决策首先是一个过程,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瞬间的“拍板”。如果没有“拍板”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选择就没有基础,即使做出决策,也只能是主观武断。其次,决策的核心是选择,没有在多种方案中“择一而行”的选择,谈不上决策。再次,决策过程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据此,决策就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对未来行动方案的选择。

二、行政决策的特点及类型

行政决策是管理决策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对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决策具有企业决策、社团决策等其他组织决策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各级行政机构,由于其决策依据的是公共权威的意志,表现出一定的权威性。

第二,决策主体的合法性。行政决策的依据是政策和法律,行政决策主体只能根据自身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依照法定的决策程序进行合理、合法的决策。

第三,决策内容的广泛性。行政决策的客体是管辖区内的国家与社会的公共事务,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国防等,决策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其他组织决策无法相比的。

第四,代表利益的公共性。政府组织是以全社会利益代表的身份制定和推行公共政策,这就决定了行政决策利益上的中立性,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公共利益,而不是倒向个别私利或受局部利益的操纵。

第五,决策的非赢利性。任何决策都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都有一个“应该如何”的问题。如果说企业决策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行政决策则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然,非赢利性并不是说行政决策无须考虑经济效益,而是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作权衡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对行政决策又可以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以便对行政决策进行区分和比较,进而分清主次,权衡轻重,做出合理安排。目前,国内学者分别从主体、性质、内容、方式、条件和过程等方面把决策分为多种方面。

按照决策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决策要解决的问题重复出现,在决策的方法和程序上已定型化,可按照例行的常规或程序来处理解决,完成决策,不必每次都拟订新的方案。这类决策又称为重复性决策或定性化决策。比如行政首长处理每天的请示报告所作的日常决策。非程序性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不经常出现、偶发的、随机的。对这类事件做出决策,既没有可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必须依靠决策者的胆略和智慧,对决策者也有较高的要求。这类决策更多发生于高层行政管理活动中,比如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属于非程序性决策。

按照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战术决策,它是和组织系统中的高层、中层与基层的“三层蛋糕”结构相对应的。战略决策是指那些关系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决策,主要表现为路线、方针和重大规划的确定。策略决策是为保证战略决策的实现而做出的局部性决策。它是将战略决策中设定的抽象性的原则和方向,转化为结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因而与省市一级的决策相联系。战术决策是保证策略决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操作性,主要与基层行政组织相联系。当然,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划分不能绝对化,就某一层级或部门而言,也有高层、中层和基层之分,相应的也有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

依照决策所处的约束条件与后果的不同,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所面临的条件是明确的,每种方案只有一种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在决策者看来是确定的,作决策时只要按评价指标进行逐项分析,不难做出结论和选择。比如码头的吞吐量是确定的,新建码头吞吐量选择的决策就比较容易做出。但是确定型决策并非都如此简单,当面对多个决策方案,且这些方案各有利弊时,选择最佳方案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线性规划计算损益程度就会比较容易一些。风险型决策也称统计型或随机型决策。它是指每种方案的结果都因为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而不止一个,到底哪种结果出现无法确定,但是决策者能够估计出在不同状态下分布的概率,必须冒一定风险去进行选择。风险型决策的一般原则是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出方案的最大最小损益值,然后加以比较,采用其中较为合理的方案。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在风险型决策中,还要注意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造成损失。不确定型决策是难度最大的决策,它与风险型决策的共同之处是每种方案结果出现的不确定性,不同之处是,不确定型决策是在每种决策结果出现的概率无法知晓的情况下做出,因而目标的可实现性、经济性、可靠性均无定论,这时的选择可行的办法是通过试点搜集信息资料或借助以往的经验,加上决策者可靠的分析判断,推断影响决策结果诸因素的数量及分布,将不确定决策转变为风险决策。另外,决策者的个人素质(是否敢于冒险)、决策风格等也对决策起重要作用。

依照决策主体决策方式的不同,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等个人素质做出的决策。这是农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决策方式。科学决策就是以科学思考、科学预测和科学计算为依据的现代决策方法。著名的“三峡工程”决策,以及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出台等,都是科学决策的体现。科学决策具有准确、可靠、客观的特点,适于解决多变量、大系统中的统筹安排问题和新问题,这是经验决策所达不到的。但是这并不排除经验决策方法的使用,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在行政管理的某些领域,经验决策仍有一定的适应性。只有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比较满意的决策。当然,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是就决策方式而言,不是指决策的结果,科学决策也不能排除失误的可能,但与经验决策相比,科学决策可以大大降低决策的失误率,提高决策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