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技巧
10748600000015

第15章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说,“人无信不立”,强调的就是信用。做事有信用,做人有原则,别人自然会相信你,敢与你来往、合作。若拥有了信用,这种评价自然会在人们之间传播,这必将会给你带来无限益处。

中国古代的哲学名著《中庸》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诚是社会的基石,是做人的根本,是最高的道德。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有一位叫刀闲的齐国商人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事实证明,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苏州有家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和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二百多年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种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

清朝道光年间,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待人以诚、童叟无欺,因而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如果你果真诚实的话,为何要借我的名呢?”由此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诚信、谦让、公正、勤奋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以待人,谦让以接物,公正以处事,勤奋以责己,这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谦让能赢得社会尊敬,公正能受到大众的拥护,勤奋会创造出工作业绩。

纵观古代先哲:明太祖之所以能取得国治,都因其重言诺,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因其君臣以信为治国之纲。唐太宗主张待人以信、反对行诈,他曾说:“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浊源而望水清,理不可得。”魏征主张“上下相信”,因“上不信则无以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信条”,都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表现。背信弃义、弄虚作假、不守诚信的人是可耻的。

古时候,有位国王膝下无子,于是想挑选一个人来继承王位。于是。他给每个小孩发了一颗种子,并告诉他们:谁能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能获得王位。评选日期到了,所有孩子都捧着最美的花来了,只有一个小孩捧来的是只空盆。结果,国王却选择了这个“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原来,种子已经预先被蒸过,根本开不出花朵。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诚信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对于任何企业或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遵循“诚信为上”的商业准则。

做生意讲信誉,就是要讲诚信。为自己赢得赞誉和认同,这也许会造成一些亏损,但以诚待人、以诚经营终究会得到长久的利益。“信誉比钱贵,贪心失顾客。”靠搞欺诈手段赚取不义之财,虽然会尝到一点小甜头,但接下来得到的肯定会是更大的损失。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和能致财,这是经营的基本功。对顾客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不讲欺骗、以诚经商,顾客自然会常常光顾。此举不仅可以赢得顾客欢迎,改善商家与客户的关系,提高信誉和声望,而且有利于顺利成交。如果一味对顾客蛮横、态度冷淡,势必会使顾客产生厌烦心理,即使你的货物质量再好,他们也不会愿意再次光顾了。

一位成功的商人说过:“天资聪颖不如勤于学问。好学问不如处世好,处世好不如做人好。”要知道,人在商场是做人第一、赚钱第二;家和万事兴,人和诸事顺。和气能生财,不要过分去在意一时一事的得失,和气意味着大家都获利。总之,诚信与信誉是大智若愚、谦诚忍让的延伸,也是一种经商的韬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