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老人关怀与家庭护理
10748400000003

第3章  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

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以及心理精神等方面均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这使得老年人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迫切需要家人及医务人员的护理。针对此情况,本篇为老人家属及护理人员系统讲述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家庭常规护理以及症状护理措施,同时也对老年人的日常自我调适和保健进行了指导,另外,还对老年用药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一、老年人生理变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的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这一规定将人的一生分成5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5个年龄段的新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整整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心理健康及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无论是外观还是生理机能,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即组织器官的退化和生理功能的衰退,这称之为生理性老化。

(一)感官系统变化

感官系统指产生感觉和知觉的重要器官,包括皮肤的感觉以及视、听、味、嗅、触觉等。这些器官的老化会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1.皮肤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往往是人老化的最早表现之一,主要表现在:

1)皮肤松弛、缺乏弹性;

2)皮肤腺体分泌减少,造成皮肤表面粗糙、干燥并缺少光泽;

3)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及老年斑;

4)皮肤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皮肤缺乏营养,再生缓慢,防御功能减退。

作为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它担负着体温调节、排泄、吸收及保持水和电解质不被丢失的任务。上述衰老变化,使皮肤的各项功能均受到影响。对外界如热、冷等一些刺激,老年人皮肤的耐受性及抵抗能力较差,寒冷季节易患感冒,炎热天气容易中暑,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当皮肤受损伤时,其愈合能力亦有所下降。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皮肤因持续摩擦与受压更容易破损,而导致褥疮。故要注意保护皮肤,老年人的生活区域包括各项设施,应避免任何造成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可进行皮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2.视觉的变化

(1)外观改变

1)眼周围脂肪减少、肌肉弹性减弱,使眼皮皱纹增多,眼睑下垂。

2)角膜边缘呈灰白色环状,由类脂质沉积所致,称为老人环。

(2)功能改变

1)调节和聚焦功能减退,不易看清近物,如书籍和报纸上的字,俗称“老花眼”,交替看远、近物时亦不能进行快速的调节。

2)由于眼底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即视野)缩小。

3)眼睛内部结构的变化,使青光眼、白内障等老年性疾病较为多见。

为了延缓视觉老化,老年人要保持规律的生活,稳定的情绪,避免身体疲劳与用眼过度。对已存在视力减退的老年人,要相对固定物品摆放的位置,使之易于拿取。避免直接或强光照明,避免“暗”环境,少在照明不足的地方长时间用眼,少看电视电影,以防眼压增高,造成眼睛疾病。

3.听觉的变化

老年人听神经的功能逐渐减退,辨别声音方向及声音由耳到脑传导的能力下降,听力逐渐减退,出现老年性耳聋。故与老年人交谈时,尽量避开嘈杂的环境,减慢说话速度。可教会老人每天自行做3~4次耳部按摩,按摩时以手掌按压耳朵,用手指按压、揉搓耳垂,通过加强保健来延缓听力下降。

4.味、嗅觉的变化

1)味觉。由于味蕾数量的减少和功能退化,唾液分泌减少,使老年人对食物的敏感性降低,造成食而无味,食欲下降。

2)嗅觉。嗅神经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或萎缩,使老年人分辨气味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嗅觉迟钝。

根据上述老化特点,在为老年人准备食品时,应注意颜色搭配,以刺激食欲,弥补味、嗅觉的不足。避免使用酒精类饮料或柠檬果汁,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经常用淡盐水或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湿润。

5.触觉的变化

由于皮肤内的神经老化,老年人对触觉的敏感性逐渐减低,如触及冷、热物或受压,对皮肤破损的感觉均缺乏敏锐的反应。因此要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单一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冻伤、烫伤及化学烧伤等意外的发生。

(二)呼吸系统变化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胸廓,其主要功能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正常的呼吸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功能不断下降。仅从通过肺向组织输送氧气一项功能来看,25岁的年轻人每分钟可输送4L,而70岁的老人只能输送2L。同时,呼吸系统的变化常易导致肺炎、哮喘、结核等老年时期常见病的发生。

1.鼻的变化

老年人鼻道气流阻力加大,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清洁及过滤作用减弱,降低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2.咽部的变化

咽部肌肉萎缩,吞咽功能差,神经末梢的感觉不灵敏,咽食易呛,甚至因团块食物被误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

3.喉的变化

喉部软骨逐渐变脆,肌肉萎缩,使老年人声音发生变化,表现为发声的力量弱,声音颤抖等。

4.气管、支气管的变化

老年人的气管、支气管弹性下降,黏膜发生萎缩,黏膜纤毛运动减弱,细小支气管管腔变小甚至阻塞,使分泌物不易排出。加之支气管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降低,细菌易停留于呼吸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5.肺的变化

肺泡数目减少及弹性减弱,剩余肺泡扩大,呈肺气肿样,肺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肺通气不足。加之咳嗽的力量不足,分泌物易残留在肺内而造成肺部感染。

6.胸廓的变化

因骨质脱钙疏松,脊柱弯曲后凸而胸骨前凸,胸廓由扁形变为桶状,肋软骨弹性降低及肋骨脱钙,缩小了肋的活动度,胸廓呈僵硬状态,影响肺的通气及充气容量。

为预防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要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即使卧床、行走困难也要通过协助翻身、拍背、做深呼吸等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宣传、督促老人戒烟,以去除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诱因;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及时就医以控制感染。

(三)心血管系统变化

老年时期多见的健康问题常发生在心脏血管系统,这是导致老年人功能衰退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1.血管的变化

由于血管壁增厚、变硬,扩张能力下降,血管弹性减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须加大力量才能将血液泵入血管腔,故老年人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同时,神经系统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使老年人由卧位到立位发生位置改变时,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跌倒或受伤。

2.心脏的变化

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心肌收缩力下降,搏动间隔时间延长。安静状态下,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明显;而在活动时,心脏输出血液的量则不能满足身体各脏器的需要。如脑血流量减少可使人出现眩晕及意识模糊等临床表现。

因此,老年人及其家人识别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对其获得准确、及时的治疗来说非常重要。如自己感觉呼吸费力、“喘不过气”、不愿活动、容易疲劳,常为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原因不明的胸痛应鉴别是否为因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心绞痛;足背部及小腿有水肿时,应检查有无右心衰竭发生。

(四)消化系统变化

消化系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为摄取食物、吸收其中营养物质、排泄剩余的食物残渣,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口腔、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统称为消化系统。

1.口腔的变化

1)牙龈萎缩及牙齿咬合面的磨耗,使牙本质内的牙髓外露,对冷、酸、甜等刺激敏感,表现为酸痛。

2)牙槽骨萎缩,部分或全部牙齿脱落,使老人咀嚼困难,所进食物多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这容易导致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量不足。食物残渣尚可存留于牙齿的缺损处,造成龋齿、牙龈炎等。

老年人要重视口腔的卫生保健,为了清理牙缝中的残留食物,早晨及进餐后均要刷牙,牙齿脱落后要及早安装义齿,以减少对摄食及消化的影响。有义齿者在晚间睡前要将义齿取下,进行清洁后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在尊重老年人饮食习惯的基础上,让他们多食用瘦肉、鱼类、多种蔬菜及水果,并尽量选用蒸、煮等方法进行烹调,以方便老年人咀嚼与消化。

2.食管的变化

1)由于支配吞咽的神经与肌肉功能失调、衰退,老年人往往在吞咽食物时感觉咽下困难。

2)食管的蠕动功能下降,使食物停留在食管的时间延长,加之食管与胃相连的贲门括约肌松弛,进入胃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回食管,增加误吸入至气管的危险。

为了便于吞咽,防止误吸发生,老年人最好取坐位进餐,卧床者要尽量抬高上半身。进餐时精神集中,细嚼慢咽。为防止噎呛发生,应备好汤类或将食物加工成糊状,帮助老年人顺利进食。

3.胃肠的变化

1)胃肠黏膜变薄,消化酶分泌减少,使老年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减低。

2)胃肠蠕动无力,大肠黏液分泌减少,故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

根据以上情况,在加工、准备老年人食品时应尽量切成小块、薄片、碎末或细丝,少吃油炸、过黏的食物,以帮助食物吸收。同时,多吃粗纤维食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的排出。

4.肝脏的变化

肝脏对人体的作用包括储存糖原,合成蛋白质,分泌胆汁及解毒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肝脏逐渐缩小,肝血流量减少,致使肝脏的上述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例如,解毒能力下降,使老年人用药时出现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增加;胆汁变稠,胆囊排空的时间延长,胆固醇增加,使胆囊炎症、结石的发病率增加。

因此,要指导老年人采用低脂饮食,防止久坐久卧,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减少胆囊炎及结石的发生。在老年人用药方面,应尽量减少用药品种,听从医生的指导,按时停药或减量,切忌随意滥用药物,以减少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五)泌尿系统变化

泌尿系统为管状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整个系统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肾的功能,使老年人出现相应的健康问题。

1.肾脏的变化

老年人肾脏结构退化的基础是肾脏血管发生硬化,此为老年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硬化可波及大小血管,肾内血管弯曲、缩短,弹性减低,管腔缩小,使肾血流量减少,肾质量减轻。

肾脏功能随年龄的增加也开始逐渐减退。

1)尿液浓缩能力下降,昼夜排尿量的规律发生改变,夜间尿量增多。

2)体内调节水及电解质的能力下降。年老后人体不能很好地保存体内的水分,容易因水分不足而脱水。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亦有减退,如当身体缺钠时,机体仍按原量排出钠而不能少排,故易出现低钠血症;当身体中的钠过多时,又不能及时排出,致使钠在体内潴留,增加了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的危险。

3)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能力下降。肾脏是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场所。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排泄速度减慢,药物容易蓄积在体内而出现毒性反应。

2.膀胱的变化

1)肌肉萎缩是膀胱老化的主要表现,可造成膀胱收缩无力,在排尿后膀胱内仍有较多残余尿液存留,使老年人容易发生尿潴留及膀胱炎。

2)容量减少。如人在50岁以后的膀胱容量较20岁时减少约40%左右,易造成尿频及尿液外溢。

3.尿道的变化

尿道肌肉萎缩,弹力减退,使尿液流速减慢,表现为排尿不畅或无力等临床表现。

针对泌尿系统老年性变化,要照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应提醒老人按时上厕所;及时擦浴更衣,保持床单、衣裤整洁;尽量在白天多饮水,减少夜间排尿次数以保证睡眠;维持老年人的自尊,提供心理支持;在身体条件允许时,鼓励老人参加各种锻炼活动。

(六)内分泌系统变化

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主要作用为调节新陈代谢,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老年期的变化特点为内分泌器官萎缩,相应的激素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的衰老有很大的影响。

1.脑垂体的变化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进入老年后,脑垂体的体积缩小,并呈纤维化和囊性改变,使激素分泌紊乱,相应的内分泌功能也受到影响。例如,生长激素分泌减少,造成老年人体内脂肪增多,肌肉减少,体力下降。

2.甲状腺腺体质量减轻,功能减低,使老年人怕冷、皮肤干燥、心跳减慢、无力。

3.肾上腺

由于肾上腺质量减轻及功能减低,使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有害刺激的应对能力均有所降低,包括对偏冷、偏热、缺氧、创伤、感染等的耐受力以及运动或劳动的能力下降等。

4.胰岛

胰岛萎缩,功能减退,使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

由于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分泌激素发挥作用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当功能减退时,机体的新陈代谢及全身各方面的功能活动、适应性、抵抗力等均会受到影响,临床表现范围较为广泛,缺乏特异性。故老年人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掌握自身器官变化的情况,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七)神经系统变化

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使人体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它的老化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器官的衰老,而各系统、器官的衰老又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结果形成神经系统较复杂的功能障碍。

1.脑萎缩

青年时期脑质量平均为1400g。随着年龄的增加,至60岁以后,脑的质量约减轻10%,出现较明显的脑部萎缩。神经细胞数目的减少是造成萎缩的主要原因。年龄越大,神经细胞的数目越少,它实际上反映了脑部老化的过程。

2.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的硬化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血流速度逐渐减慢。由于血管硬化及一些小血栓的形成,常造成脑的软化,从而使老年人出现如健忘、思维活动障碍、痴呆等一系列健康问题,而且容易引发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

3.神经递质改变

脑内神经系统可合成并释放多种形式的化学传递物质,完成神经系统不同的功能活动,这些物质称之为神经递质。老年时期某些神经递质减少,可造成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面部表情淡漠,精神抑郁以及动作迟缓等。

随着上述老化现象的出现,体内残存的脑细胞代偿性地充分发挥其调节和反应的功能,以维持生理活动,故有很多高龄老人仍能保持较灵敏的思维能力。所以对老年人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脑力活动,锻炼思维,勤于动脑,保持对生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补充脑部营养,多吃健脑食物,如鱼、蛋、大豆等蛋白质,核桃、花生、芝麻等脂质,以及小米、玉米、枣等糖类食物,以尽量延缓衰老的进程。

(八)运动系统变化

运动是维持老年人健康所必需的。由骨、关节及肌肉构成的运动系统老化,不仅使全身运动功能降低,而且对整体工作能力及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都有很大影响,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骨骼的变化

随着老年阶段的到来,骨骼内部结构逐渐发生了改变。骨密度减低、骨骼质量减轻及变脆,常造成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且非常容易发生骨折,尤其在腕部、股骨颈等处的骨折更为多见。

2.关节的变化

老年人的关节软骨无论在弹性还是在韧性方面均有所降低。不仅如此,在关节四周,骨质多有增生而形成骨刺。软骨的变化和骨刺的发生,降低了关节的灵活性,缩小了关节的活动范围,造成老年人活动障碍。

3.肌肉的变化

肌肉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萎缩,失去弹性,肌力减退,肌肉的总质量可由原来占体质量的50%减少至25%。老年人表现出反应迟缓、动作笨拙、活动后容易疲劳以及时常有腰酸腿疼等症状。

由于运动系统老化,老年人常因步履蹒跚、行动缓慢而易于跌倒造成骨折。因此,在鼓励和允许老人尽可能自理的同时,要注意并预防老人可能发生的意外,协助老人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日常活动中,多用大关节活动而少用小关节,如外出时多使用背带书包而不用手提式,用双手持重物而不只用单手等,以尽量保护关节肌肉。选择低、中运动强度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等进行锻炼。在饮食中注意补充牛奶、海产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及维生素D,以延缓骨质疏松。必要时,使用合适的手杖、步行器等协助活动。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

(一)老年人感知觉衰退的特点

感觉是个体心理活动中发展最早的部分,也是衰退最早的部分。衰退主要表现为感觉能力即感受性的逐渐下降。衰退较早的是听觉,其次是视觉。感知觉衰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音频声波和光波的感知能力下降快

在老年视、听觉变化中,对高频的声波和光波的感知能力比对低频的感知能力降低得快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对频率高的声波,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感知能力下降得较多;而对音调低的声音感知能力下降得较少。这就是老年人喜欢听低音音乐的原因。不同颜色光波的频率不同,红、黄色光的频率低于绿色高频率的光波,老年人对于高频率的光波感受能力有所降低,而对红、黄色低频率的光波感觉能力变化不大。

2.在感知活动中抗干扰能力差

在噪声环境中,老年人对特定人说话的声音或需要分辨的信号声等的识别能力,较年轻人为差。知觉掩盖现象在视觉变化中也十分明显。当被识别的图形与背景的颜色、光强度和开头的差别较小时,这种图形识别的掩盖现象在老年人中就表现得很明显,以至于他们难以识别图形。因此,为了使老人更好地感知某一图形或声音,应尽可能地使图形或声音保持明显的对比度,并使背景十分安静。也就是说,为了让老年人能够分辨,要将识别信号与噪声之间的差异拉大。

3.嗅觉感受性的下降快于味觉

嗅觉和味觉常同时工作。比如在品尝美食时,嗅觉和味觉会共同发挥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嗅觉能力随年龄的增高而下降的速度要快于味觉。从青年时代开始,每隔29年味觉感受能力会下降为原来的一半;而嗅觉能力则每隔22年下降一半。因此,对于食物中的多种气味,通常老年人只对其中的1~2种反应比较明显,比如对于咸味比较敏感。因此,在老年人食品中,应特别注意对咸味的调节,避免老人摄入过多的盐分。

4.触觉、温觉和痛觉的敏感性均低于青年人

老年人皮肤的触觉、温觉和痛觉敏感性均比年轻时略低。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最为明显,因此,一些老年人对流鼻涕的自我感知能力降低,有时甚至需要别人提醒才能意识到自己需要擦鼻涕。如同时触压老人面部与手部两点皮肤时,高龄老人与学龄前儿童一样,只能感知出一点受触压。这说明老年人的触觉定位能力比较差。老年人的皮肤温度感也存在减退的现象,甚至有些老人体内温度低,尿液温度也很低。老人普遍对外界温度变化感觉比较迟钝。这部分老人的家属应采取特殊的照料方式照顾他们,此外,还要注意室温的调节,以及对老人手、脚的保护,否则在冬春寒冷季节,老人容易被冻伤。

随年龄的增加,感觉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退行性变化,这将导致老年人感觉的敏锐度变差,使他们感知某一对象所需要的时间变长,感知觉的精细度,以及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但是,上述变化的程度对于每个老人而言不尽相同,这些变化并不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二)老年人的知觉变化

知觉与感觉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老年人的感觉衰退,导致其知觉也相应地出现衰退。但是知觉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因此老年人知觉衰退发生的时间一般要晚于感觉衰退,其在程度上也较感觉衰退为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与年轻时相比,老年人的观察活动显得迟钝一些,观察范围也有所缩小。研究指出,就快速感知或观察而言,老年人的反应比不上年轻人。但是,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此时观察事物或问题往往比年轻时深刻、全面和仔细。老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反应迟钝,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作出决定并以此来指导操作及评估的过程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老年人常常要反复审视刺激,然后才能作出反应。由于老年人感知觉迟钝,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老年人很难适应那些要求迅速作出决定或节奏快的工作。因不能很快感知或作出判断,不能适时启动或停止自己的行动,故老年人也容易摔跤或发生交通事故。老年人的空间知觉和语言知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判断错误率升高,语言的可懂率下降。

(三)老年人记忆衰退的特点

1.理解记忆保持较好,机械记忆明显衰退

理解记忆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而机械记忆主要通过背诵进行的识记。从日常观察和研究来看,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对自己所理解的材料的识记没有多少差别,而对自己不理解的材料或无意义联系的材料(如无意义音节或数字等)的识记成绩则明显不如青年人。另外,虽然老年人记忆在衰退,但一般来说,其推理记忆力比语言意义记忆力衰退得少,字词运用能力也衰退得较少。需要依靠语言来理解与沟通的智力活动与其他不靠语言的智力活动相比,前者衰退较少。有专家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其逻辑记忆力与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相比,前者的衰退较后者明显。

2.老年人回忆能力衰退明显,再认能力衰退不明显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研究发现,老年人记忆减退并不发生在保持环节,而易发生在回忆这两个环节上。

3.老年人记忆速度明显减慢

观察和研究表明,如果由老年人自由掌握记忆速度,其记忆的效果比较好,但如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识记或回忆较多的内容,则他们的成绩明显低于青年人。

4.老年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短时记忆减退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衰退,具体表现在下面这4个方面。

1)短时记忆从50岁开始减退,到了65岁以后,在逻辑故事记忆、图像自由回忆、数字广度和指向记忆等4项成绩上,老年人都呈现下降趋势。

2)不同内容的记忆的减退并不是同步的,图像自由回忆和指向记忆下降更为明显,而顺背数字和逻辑故事记忆成绩下降较少。

3)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回忆都难于用词作中介帮助记忆,但相比之下,无意义图形再认衰退较慢,而对人像特点回忆衰退较快。这提示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一般发生在提取困难。

4)有关联想衰退得最慢,而无关联想和人像姓名、爱好特点回忆的衰退速度差异较大,与年龄也有关系。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较多地依赖于长时记忆。

5.老年人的远事记忆良好,近事记忆衰退

许多老年人对于数年前或数十年前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远事记忆好;而对于最近几年几个月发生的事物却会出现记忆障碍,也就是近事记忆差。

(四)老年人的情绪改变特征

1.老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遵循某些规范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正性情绪,所以,老年人多表现为老成持重,遇上什么事亦难以喜形于色、捧腹大笑。由于经过岁月的锤炼,老年人显得愈加理性,他们做事习惯于三思而行,遇事一般不慌不忙,不容易冲动。总的来说,老年人更善于克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情绪。

2.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

就情绪体验而言,由于在老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有过度活动的倾向以及较高的唤醒水平,这使得老年人的情绪呈现出内在、强烈而持久的特点,尤其是消极情绪,其体验强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由于拥有成熟和理性,老年人往往会通过认知调节来减弱自己的情绪反应,但老年人对于负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情绪体验要比青、中年人持久得多。

3.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有些老年人由于个性中的不健康因素加上环境条件如应激刺激等,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失落、孤独、疑虑、焦虑、抑郁以及不满情绪等等。

4.老年人的积极情绪特点

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或正性情绪的强弱、多少主要由其个性特点及环境条件所决定,一般用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表示。老年人的积极情绪表现为轻松感、解放感、自由感、满足感和成功感等5个方面。

(五)老年人人格特征

在中国,无论是文学作品描述,还是对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观察或是传统老年学的研究,往往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有以下评价:

1.保守古板

相对于青年人而言,老年人给我们的印象是保守,做事畏首畏尾,尊重传统,反对改革,反对激进,不愿接受新的事物,对新兴东西看不惯,做事求稳妥,显得保守古板。

2.被动、退缩

与青年人、中年人的争强好胜、积极进取、主动承担责任相比,老年人有被动退缩的特点。科学结果表明,年老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因为各种欲望和要求的日趋减少,体力和精神能量的日益减退,故而老年人变得被动、退缩。

3.内向孤独

青年人和中年人正值创造期,其精力旺盛,自信心强,交往多表现为外向型。然而,随着年老与退休,老人们的社交活动迅速减少,他们变得内向,不愿主动与人接触。除了极其亲密的亲友之外,他们不再结交新的朋友。

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人格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老年人的人格变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人格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老年人的个性只是其中年人格的延续,年老过程的人格特征是连续的,变化是缓慢的。也就是说,老年人还具有他们青年和中年时期的人格特征。

2)处于不同时代的老年人其人格改变的差异性具有时代特征,其变化速度是不尽相同的。在以传统农业劳动为主的生活环境中,一般的女性到了45岁以后,男性到了50岁以后其心理行为及外貌便开始显出衰老的特征。在劳动强度减轻,物质生活水平开始提高的工业化劳动为主的时代,一般的女性到55岁以后,男性到了60岁以后,其心理行为及外貌才显示出老年特征,而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物质文化生活极为丰富的环境里,一般的女性到60多岁,男性到近70岁以后才会显出心理行为的衰老特征。

3)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是必然的。虽然老年人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变化是缓慢的、连续的,甚至有推迟的迹象,但变化又是绝对的、必然的。首先,由于老年人脑生理功能的衰退,其表现为心理能量的减少,在生活中给人以一种被动、退缩和迟缓的印象,但这种被动和退缩绝对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主动的自我保护,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老年人学会了将有限的生活能量用在最有效的生存活动上。其次,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较少出现改变,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因此,老年人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有一句话说,老年人生活在过去。它主要是指老年人常处在对辉煌过去的回忆之中。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会下降,对新生事物的理解掌握速度变慢,并且不易接受,但是,老年人对其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却记得非常清晰,因此,青少年和中年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信仰成为老年人的精神支柱。维护这种精神支柱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再次,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会出现疑病表现,抑郁和急躁等特点也会逐渐表现出来。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生理功能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这使得他们常常体验到躯体的不适。正是这种生理功能的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才使大约一半的老年人有时或常常产生抑郁感和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