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10747700000050

第50章 影片类型:性傻瓜

同类型的影片:《我爱你,爱丽丝 ·托克拉斯》(I love you,Alice B 。To‐klas)、《狂欢宴》(The Party)、《呆头鹅》(Play it A gain,Sam)、《两队鸳鸯一张床》(Bob&;;amp;Carol&;;amp;Ted&;;amp;Alice)、《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爱人》(The World摧s Greatest Lover)、《爱情少年》(Loverboy)、《爱上罗珊》(Roxanne)、《随爱沉沦》(Down With Love)、《BJ单身日记》(Bridget摧s Jones摧s Diary)、《性福大师》(The Guru)。

《四十岁的老处男》(2005)

编剧:贾德·阿帕图(Judd Apatow)

史蒂夫·卡里尔(Steve Carell)

导演:贾德·阿帕图(Judd Apatow)

开场画面:安迪·史蒂泽(Andy Stitzer,由史蒂夫·卡里尔[Steve Carell]饰)睡在床上,表情看起来有些悲伤,他醒来时,我们知道了悲伤的原因:他的晨勃告诉我们他缺乏性福。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人物一样,大男孩史蒂夫自己做好早餐,梳洗完毕,然后戴好头盔,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出发前向住在楼上的一对老年夫妇说再见。

主题呈现:楼上的邻居也向他招手,他们对他说:“这个家伙需要性。”这是影片的主题吗?难道有过性经验才是完整的人生吗?

铺垫:史蒂夫在一家名为聪明科技公司的库房工作。在谈论周末生活时,大胡子同事卡尔(Cal,他是曾在《一夜大肚》扮演主角的塞斯·罗根[Seth Ro‐gen])讲述了周末在墨西哥看人兽交配的刺激场面,而史蒂夫周末窝在家里做鸡蛋沙拉三明治。我们还认识了史蒂夫的其他几位同事:大卫(David,保罗·路德[Paul Rudd]扮演),他很想念他脾气暴躁的前女友;光头杰(Jay,罗曼尼·马克可[Romany M alco]扮演)。这群人认为史蒂夫是个土老帽,便邀请他去打扑克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史蒂夫赢了所有的人。这将不是史蒂夫唯一的一次胜利。这只是这个“傻瓜”开始给他的同事们上的第一课。打牌结束后,这伙人开始讲自己的性经验,史蒂夫为自己这方面而感到害羞。

推动(催化剂):第13分钟,我们得知史蒂夫还是个处男。

争论(辩论):现在,史蒂夫应该怎么办呢?他感到很没面子,还有些害怕,甚至考虑要辞掉工作。在影片的倒叙中,我们知道了史蒂夫为什么没有性经验的原因,他曾经尝试过多次,但每次都在接近成功时失败了。作为一个 40岁的老男孩,史蒂夫喜欢收集漫画书中的人物玩具,给士兵玩具上色,还喜欢玩电子游戏。现在他的生活不再平静,保罗(Paul)和其他的同事说服他再次尝试。史蒂夫无法从这个充满性的社会里逃脱——即便是一种香水也被称作“喷射”,他感觉生活周围到处充满“性”的暗示。

第二幕衔接点:第 22 分钟,史蒂夫和他的同事一起来到“男人们”的世界——至少他的同事们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给他提供了很多“成为一个男人”的建议。第一个主意:找一个喝醉的女子。在一家俱乐部里,史蒂夫依计行事,找到了一个喝醉的女子,女子开车带着他到他的家里,醉酒后的一路飙车吓得史蒂夫半死,女子还吐了史蒂夫一身。史蒂夫尽力了,但他还是个处男。

B故事:第 33分钟,史蒂夫遇见了特瑞什(T rish,凯瑟琳 · 基纳[Cather‐ine K eener]饰演),他们两人年纪相近,而且史蒂夫对凯瑟琳一见钟情。凯瑟琳在商店附近工作,她还给了史蒂夫电话号码,但是史蒂夫不敢给她打电话。凯瑟琳将会改变史蒂夫。

游戏: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凯瑟琳正是史蒂夫要寻找的爱侣。但是影片中“影片许下的诺言”告诉我们史蒂夫是多么地不适应“出水”的生活。他的同事们将他锁在商店里,逼他看电视里正在播放的黄色录像带。同事们还让他去用蜡除掉体毛,除体毛的过程让史蒂夫感到很痛苦(影片中去体毛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还要更多的蜡。”)第 46分钟,塞斯(Seth)告诉史蒂夫如何成为影片《调情高手》(Jade)中的大卫 · 卡鲁索(David Caruso),他带着史蒂夫来见贝丝(Beth),一个金发女郎。贝丝被史蒂夫的注视迷住了,她把史蒂夫当成了一个浪子。接着,保罗(Paul)来到史蒂夫的家里,他送给史蒂夫一箱黄色录影带,还带着史蒂夫去参加快速相亲会,史蒂夫遇见了保罗的前女友。

中点:史蒂夫受够了伙伴们的戏弄,他将凯瑟琳约了出来,这是 A 故事和B故事的交叉点。现在,我们的傻子要开始当“男人们”的老师。

坏人逼近:史蒂夫和凯瑟琳的恋情发展得不错,但是他要面对的“坏人”是他不敢告诉对方他还是一个处男。他在几次电话里都几乎要向凯瑟琳坦白。在一次约会中,他不会使用安全套,两人亲热的场面还被凯瑟琳的女儿马拉(M arla,凯特·戴琳斯[Kat Dennings]扮演)撞见,马拉讨厌看见史蒂夫。史蒂夫和凯瑟琳约定20次约会过后才能有性。另外一个“坏人”是凯瑟琳的老板鲍拉(Paula,简·林奇[Jane Lynch]扮演),鲍拉(Paula)向史蒂夫发出性的暗示。尽管面临这些压力,史蒂夫的工作却有了起色,他得到了升职,从一个店员变成了销售经理。凯瑟琳教他学会了驾驶汽车,同时开始在“易趣”(ebay)上卖他的卡通玩具。他和凯特一起去参加生育讲座,作为凯特的未来继父,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处男。参加讲座的都是一群想重焕“活力”的家长,史蒂夫的勇气令人钦佩。

一无所有:史蒂夫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他开始给他的同事提供建议,其中包括罗曼尼(Romany)——他现在也向史蒂夫这个处男寻求帮助。20次约会的诺言即将兑现,凯瑟琳暗示他们可以亲热时,史蒂夫却大发雷霆,他责怪她逼迫自己卖玩具。他还为自己骑自行车上班感到骄傲,尽管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骑自行车上班有点古怪。

灵魂黑夜:在失落之中,史蒂夫参加了罗曼尼的聚会,喝得大醉。罗曼尼的女朋友已怀有身孕,他终于要正式成家了。史蒂夫还遇见了贝丝,她带着史蒂夫来到自己的家里。贝丝是个真正的“怪人”,她还喝得大醉,史蒂夫拒绝了和她做爱。在搞笑的场景中,他的朋友们救了他。回到家中,史蒂夫发现凯瑟琳在家里等他,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告诉凯瑟琳真相。凯瑟琳冲出史蒂夫的家门,A 故事和B故事在此交叉。

第三幕衔接点:“狂奔向机场”的场面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史蒂夫是骑着自行车去追凯瑟琳,他不幸遭遇了车祸,从“喷射”的广告牌中间飞了过去,凯瑟琳安慰史蒂夫,史蒂夫告诉凯瑟琳真相:“我是一个处男。”

结局:我们看到史蒂夫和凯瑟琳的婚礼,然后两人狂奔到酒店。屏幕上出现“三分半钟后”的字幕,我们看到史蒂夫在甜蜜的性福之后,露出了笑容。

终场画面:参与演出的演员在一起合唱“A quarius”这首歌,他们歌唱性福!

§§第九章“被制度化”型

“被制度化”题材的影片中反映了人类面临一个存在已久的困境:是要做他们还是要做自己?在影片《上班一条虫》中,公司职员弥尔顿(Milton,斯蒂芬·鲁特[Stephen Root]扮演)坐在办公室里,正在思考着“为了工作而放弃灵魂到底值还是不值?”的问题。

想象你是一个生活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类,将要和同伴一起参加一项重大的传统活动:去猎捕长毛象!猎捕前将会举行为期数个星期的部落仪式,如在捕猎前要将一个“处女”(没有被部落首领选中为妾的女子)献祭给神灵,还有一项代代传承的围猎技巧的训练,确保你们能捕获到三分之一的猎物。拒绝与你的肉食伙伴们一起去捕猎就等同于背叛,当你手握长矛的时候,你的胃会感觉不舒服,心里一直在嘀咕:

为什么不改吃素呢?

如果上面这段描述能够让你有所触动,你很可能会认同“制度(机构)与人”这种题材的故事。当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或是在海军新兵训练营地里进行列队训练,或是和一伙朋友一起销售一种减肥产品时,我们心底会泛起同样的感受。信任一个群体就是一种狂热而盲目的崇拜。成为群体的一员有利有弊,莫衷一是。尽管我们心知落单的危险,但是对群体的反感倒往往是一种优点,它将我们与群体分离,这样甚至能挽救这个群体。我们上面讲述的这个故事是后启蒙时代精神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里,成为“个体”是可以被接受的,这种感受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不变。

我喜欢这种题材故事的原因之一是:作为一名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编剧,我每天都面对着这样的困境。编剧从事的工作就是告诉国王他并没有穿着衣服。我们常常是被赋予深刻洞察力,或是无所畏惧的唯一一个群体,因为我们可以说大众是“错”的。“制度化”(或“机构化”)这样一个名称还触及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反抗“制度”(或“机构”)时经常问的:

谁更疯狂——是他们还是我?

无论何地,只要有一个群体团聚,一个行当繁荣,或是一个家庭团聚,你都会面临这个难题。加入还是不加入,与大家在一起还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制度(机构)与人”故事题材的内容。这种题材的例子不胜枚举,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种是“军事群体”类型,比如电影《加里波里》(Gallipoli)、《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野战医院》(M 倡 A 倡 S倡 H),还有最优秀的《大幻灭》(The Grand Illusion),这部影片的导演是Jean Renoir。

第二种类型是“商业群体”类型,比如《朝九晚五》(9 to 5)、《上班一条龙》(Of fice Space),还有帕迪·查耶夫斯基的《电视台风云》(Network)。

第三种是“家庭群体”类型,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有《盗亦有道》(Good f el‐las)和《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

第四类是“事件群体”类型,这种类型的影片讲述一个群体如何面对同一个特殊的事件,比如影片《撞车》(Crash)、《巴别塔》(Babel)、《浮世男女》(Short Cuts)。

由于个人常常被教育去适应“社会机器(制度)”,我们便有了“导师群体”类型的故事,包括《华尔街》(Wall Street)、《穿 Prada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以及 John Lithgow 导演的电视电影《旅行者》(Traveling M an),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个商人之间的师徒故事。

这种题材的故事结构固定,如果要机械地按照我的结构分析法来分析的话,这种题材的故事包括三个元素:(1)一个群体机构;(2)一个选择;(3)一种“牺牲”。

大部分这种题材的电影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加入群体而被其制度化之前要三思而行!

这类题材故事包括的首要元素是:这是一个关于群体机构的故事。如果你的黄色笔记本上经常会出现“整体”、“群体”或是“多个小故事”等字眼,你写的故事就属于这种题材。这些故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或是封闭的小群体里,这个群体有自身的准则或制度、道德规范和情感纽带。我喜欢学习特种行业的知识,比如电影《空中塞车》(Pushing Tin)(讲述的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的故事)、《铁皮人》(Tin Men)(讲述的是铝板墙的推销员的故事),还有《不羁夜》(Boogie N ight)(讲述的是70年代的成人电影影星的故事),这些电影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这些行业的工作情况。

这种题材的故事里会出现多种角色。第一种我们称之为“白兰度”型,以电影《飞车党》中美国影星 M arlon Brando 的名字命名(当被问及他反叛的是什么时,Brando回答:你有什么?),这种类型的角色是制度的天生反叛者,他能够揭露制度的缺陷,比如影片《野战医院》(M倡 A 倡 S倡 H)中的反英雄角色Donald Sutherland、影片《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摧s Nest)中的 Jack Nicholson,还有影片《美国丽人》(A merican Beauty)中的 Kevin Spacey。这些人天生就是为了揭露社会的缺陷而存在;第二种角色类型是“天真”型,这种类型的角色有可能成为英雄,也是观众最为同情的人物,因为他代表了对社会的规则一无所知的我们,如影片《朝九晚五》当中的简·方达(Jane Fonda)、影片《动物屋》(A nimal House)中的汤姆·休斯克(Tom Hulce),还有影片《教父》(The God f ather)中的阿尔·帕西诺(Al Pacino),这些角色都站在被同化的边缘,在被纳入团体之前仍然是“处子之身”。

这些角色面临的“选择”与这些故事里不断发展的冲突联系在一起。在观看影片《好家伙》(Good f ellas)时,我们看到了成为群体一员的种种利弊,这时我们很想知道“天真”型的雷·利奥塔(Ray Liotta)会和群体呆在一起还是离开。雷还是少年时,就被逮捕入狱,后来他背着老板贩毒,最后他选择背叛团体(也可看做是理智的选择,这取决于你的观点),供出了曾经的兄弟。看过雷的故事,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否要加入团体。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雷越来越难作出抉择,同时保持对团队的忠诚也变得更难以做到。不断发展的“选择”告诉我们:要么规则是疯狂的,要么质疑规则的我们是疯狂的。

另外一种角色类型是“公司人”,即生活在体制内的人。有些古怪的是,这种角色通常都被性无能和神智疯狂所折磨。比如《野战医院》里的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训练日》(Training Day)中的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凯恩舰叛变》(The Caine Mutiny)中的哈姆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义海雄风》(A Few Good Men)中的杰克 · 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飞越疯人院》中的路易斯·弗莱彻(Louise Fletcher)。从这些角色身上,我们体会到顺从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果实。

最后,这种题材的影片必须要出现抉择的情节。这个抉择通常是:选择和他们一样还是做我自己?这就涉及牺牲,个人为了群体而牺牲自己的个性,或是当发现群体败絮其中时,它便被摧毁。这样的牺牲在影片《好家伙》中表现得很明显,喜剧影片《动物屋》的结局是一句“吃了我!”,影片《上班一条虫》(O f f ice S p ace)的结局则是公司的大楼被焚毁。通常而言,这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个人作出牺牲,个人加入群体的结局让人感觉是经过了谨慎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看看影片《教父2》(God f ather 2)、《美国丽人》(A merican Beauty)和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摧s Nest)的结尾,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面无表情,这告诉我们,他们的牺牲其实就是“自杀”。

这种题材的影片告诉我们:不要对群体内部发出的声音置若罔闻。和所有出色的故事一样,这种题材的故事还传递出一个深刻的信息:社会的秩序来源于更高的层次,而非由传统、父母或是领导决定。我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便可得到一种能征服一切的力量。

这种题材的故事也是我们爱讲述的最原始的故事。每当有作者向我推销一个关于群体的故事时,我总是问:“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呢?”你作为一个个体,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对他人真诚的信任和信赖?

如果我们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经常有人被扔出圈外。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该如何反击,还给那些对个人权利和群体权力抱有同样信仰的人树立了一个行动的榜样。如果你有一个反抗规则的故事素材,赶紧动笔吧!不要理会我们这本书里是否有类似的故事,因为一位备受爱戴的著名编剧曾经说过:所有的编剧都是顽固分子。

我们很高兴有这样的一群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