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熟语由来
10747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熟语,即以特殊语言结构形式形成的、常用的固定短语,是成语、俗语、谚语、习惯语歇后语和格言的总称。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熟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随处可见,被广泛应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谚语是口头俗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活到老,学到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入庙拜佛,入乡随俗”、“两头净,不生病”、“人穷志不短”、“一失足成千古恨”、“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财神爷”;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例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红眼病”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格言是出于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的规诫性、哲理性、书面性较强,如“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等。

熟语一般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等特点。它一般来源于三种渠道:一是来自民间口语和名人之言;二是来自古代书面语;三是借自外语。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语文中收经集典,撷取了由成语、俗语、谚语、习惯语和歇后语等形成的熟语故事和传说。题材长短不拘,风格各异,通俗易懂,有的近似神话,富于传奇色彩;有的讽世托喻,发人深思,使人自警,读来颇有兴味。

参与本书编著的人员有李宁、李白、李阳、王亚楠、崔欣欣、齐佩彤、李新一、梁绍文。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在整理搜集的过程中,由于资料不全,研究不细,以免挂一少十、遗金漏玉,敬望行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