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27

第27章 辅佐裴度平淮西

唐宪宗决心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但三年过去了,时胜时败,战事进展不大,朝廷中主和派又开始活跃起来,宰相李逢吉借口朝廷资用匮乏,主张罢兵;而裴度则力主将平叛战争进行到底。元和十二年(817)七月下旬,宪宗命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亲赴淮西督战。裴度就奏请韩愈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彰义行军司马,随军前往淮西。这行军司马乃是节度使和节度副使之下最重要的军事行政官员,掌管军籍符伍、号令印信等事。韩愈在太子右庶子的位置上坐了一年多冷板凳之后,得此一职,且能亲赴前线平叛,很是兴奋,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裴度大军出关,韩愈先赴汴州去说服韩弘积极参与平叛,韩弘自贞元十九年(799)起为宣武军节度使,先后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宪宗时又加同平章事(宰相衔)、授司徒,是中原节度使中恩宠最隆、地位最高者。他经营宣武军近三十年,兵精粮足。元和十年,宪宗授他淮西诸军行营督统,率众军合攻淮西。但他一不愿得罪其他藩镇,二要保持自己的实力,故迟迟不见行动。裴度此次平淮西,能否让韩弘协力而不掣肘,是战争胜负的一大关键。有鉴于此,当大军出发之际,韩愈即自请前往汴州说服韩弘,使“弘悦用命”,表示愿在裴度节制下效力。在平淮西过程中,韩弘及其儿子韩公武都领兵万余出战,卓有功勋。韩愈做好了韩弘的“统战”工作,为淮西之役的胜利立下了头一功。

大军开至淮西,军务更加繁忙,而韩愈更加镇定自若,意气昂扬。他虽非行伍出身,但也颇通韬略,主动为裴度出谋划策,协助裴度应付军机大事。他曾亲至郾城,“审贼势虚实”,设计了一套出兵奇袭吴元济的方案,并请求裴度,愿亲领精兵千人,去活捉吴元济。这一作战方案未得到裴度同意,故未能实施。但不久,李愬雪夜下蔡州,用奇兵活捉了吴元济,夺得了淮西战役的首功。李愬奇袭成功后,“三军之士为先生恨”,大家都为裴度未采纳韩愈的作战方案而替韩愈遗憾。韩愈的计划未能执行,未获平淮首功固然不无遗憾,但他那视死如归、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他那务实的作风和过人的军事谋略,均为人们所称道。

裴度大军返回长安,韩愈也如释重负,一路诗兴大发,写下了不少纪行诗,如其《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军》:“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胜利后的无限喜悦溢于言表。

淮西之役结束,宪宗十分高兴,遍赏功臣,韩愈亦以军功迁任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刑部侍郎虽与太子右庶子官阶相同,但右庶子纯属闲官,而刑部侍郎则为实际权力机关的副长官。至此,五十岁的韩愈在经历宦海浮沉之后,终于迈进了封建国家机构的权力中心,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干”,因为按唐朝的惯例:有过侍郎经历的官员,就有资格做宰相,当然,并非每位副部级干部都能当宰相,韩愈就没有这个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