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孩子的沟通也是一件长期的事。不可能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当一道极复杂的数学题摆在你面前,令你找不着半点头绪时,你可以不耐烦地把它扔到一边去,说明天再做或索性放弃。但孩子不是数学题,不是你烦了就可以放弃的。
由于儿童个性的不稳定性,你们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这儿所说的耐心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在具体事上有耐心
在某一件事上有耐心,特别是比较细小的事上要有耐心。其实由小见大,许多小的细节往往成为他们以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莱特兄弟从小想象力丰富,在他们9岁的时候,一次,两人在一棵大树下玩,抬头看见密密麻麻的树叶丛中一轮皓月正挂在树梢,于是他们就想把月亮摘下来带回家玩。结果,两人还没爬上树就摔了下来,还跌伤了腿。父亲知道后对孩子们的做法非但没有批评反而加以赞扬:“你们想爬上树摘月亮的想法是新奇的,是伟大的,可是月亮距我们那么远,岂是爬上树就能摘到的。我希望你们将来制作一种有神翼的大鸟,骑着它到天上摘月亮去。”小哥俩听了父亲的赞扬,可来劲了。此后,他们开始实现他们的梦想,不断地设计那种能去天上摘月亮的“神鸟”,父亲也一直不停地鼓励、赞扬他们。后来,他们成功地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可能很多孩子都有摘星星、摘月亮的奇想,可是是否每个家长都像莱特的父亲那样从一件小事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并长期不懈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呢?
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不要就几句“对”、“做得好”,你一定要帮他分析:在这件事中他做了什么,对人对已有什么好处,别人会怎么看等。还是举个实例来说明吧。
工作了一天,小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宝贝儿子一声“爸爸”令他高兴又令他害怕,如果儿子缠着他去玩智力大转弯,那该怎么办。可这次儿子没有,只是拉着他的手坐下,说:“爸爸你说好累,今天就别玩了好不好,我去给你拿杯水吧!”这下可把小陈乐坏了。他不由赞道:“儿子真懂事,懂得体贴爸爸了,爸爸高兴。”这下儿子知道了给爸爸拿杯水是体贴别人,体贴别人是值得激励的,他的脑海中就留下体贴这个词。
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耐心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觉得他们还小,什么事也不懂,所以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是应该的。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你的耐心是否依然存在呢?孩子还在幼儿园里时问你类似“鸟儿为什么不造个飞机,那么它们就不用自己飞了”问题时,你觉得自己应该告诉他鸟儿不是人,人可以做很多东西,鸟儿的力量小,鸟儿自己有翅膀等知识。凡你所知道的,凡认为他们能听懂的,一下子全说出来,直到孩子点头说是时为止。但如果孩子到了中学还问你这类问题,你能保证你还可以那样不厌其烦地说给他听吗?这就能验证你是否有耐心了。
不妨这样想,孩子既然在问就肯定有所不知;既然问你,是相信你有能力解决它。无论他问什么,你告诉他就会令他增加一份知识,你又何必在乎他问的题目是否幼稚或可笑呢?
有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第一,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缺点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只能看到质变为缺点以后的表现方式。因此要改正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你持久与孩子的沟通。如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了挖鼻子的习惯,你骂他、打他一顿,他当时可能不敢了,但你一走开,他又会那样。但如你耐心地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就好多了,你指出挖鼻子的危害,然后相信孩子能改掉。当孩子没有挖的时候,总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这样,孩子就能不知不觉地改掉这个坏毛病了。
第二,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以后在社会生活中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若父母总是支配孩子,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的个性;若父母是不关心型,孩子易形成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的个性;若父母对孩子长期激励,孩子则会形成合作、独立、温顺、适应社会的性格。这些说明了只有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才能使孩子拥有适应社会生活的个性,它有利于孩子优点的形成。这里的优点区别于个性是指孩子所擅长的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其形成与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激励分不开。
如果家长耐心持久地激励孩子做某一件事,那么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就会有所增加,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也会增多,渐渐开始突出表现为自身的优点,加上点天分就会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出类拔萃。
§§第九章 待人以诚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