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旅游地理
10743700000005

第5章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了解旅游区划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原则,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旅游区划方案。

第一节 旅游区划概述

一、 旅游区划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区划指对地区进行分类,是依据某种目的及标准将地域进行分隔。旅游区划则是人们因旅游的需求、规划、研究等实际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旅游地进行区域分类与整合。

旅游区划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与优势以及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发展相应的旅游产业,建设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促进各地及全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旅游区划,有利于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利于统一安排区域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系统以及旅游点与旅游地的系统建设,全面系统组织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区域旅游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各地的旅游活动特色,统一或协调开展区域旅游营销活动,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及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旅游业与区域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协调旅游产业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一) 旅游地域的完整性原则

考虑到旅游资源形成的地域性及我国现有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系,旅游规划应保持地域的完整性,以有助于旅游规划和管理。

(二) 旅游特色的相似性原则

在保持地域完整性的基础上,将旅游特色相近或相同的区域划分为一处,构成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差异性,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区域核心的形成要以文化为根基,地域文化根基在很大程度上是各旅游区特色与魅力形成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引导各旅游区的整体开发方向,并使各旅游区之间能够协调互补地发展,从而强化区域旅游优势。

(三)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涉及面很广,追求整体效益是旅游区划的主要目标。按综合分析原则的要求进行分区时,从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出发,综合分析各种旅游资源在空间组合上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进行区划,使划分出的区域单位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旅游区而不是某一类或某几类旅游资源区;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区划要反映区域分异主导因素,并选取反映区域分异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作为划分依据,从而使划分出的各区具有鲜明区域旅游资源特点。综合性原则体现了从众的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体现了从主的原则。因此,以某一主导因素为中心,同时兼顾横向及纵向的旅游各方条件,才能重点突出,平衡各方。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计算能提供理论支撑,二者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划才更具科学性。

(五)旅游现状与远景发展一致的原则

旅游是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旅游区是动态的概念,旅游区划要适应和预见诸多变化,才有现实意义。

此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方便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和多级性原则等,它们是任何区划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就不列入讨论了。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简介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目前尚无科学统一的标准,各家学者因教学及科研的需求,先后提出了一些方案。虽各有差异,但划分的标准大多依据区域现有旅游资源的内容、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现代人类的旅游观念、未来一定时期的旅游业发展方向等诸方面,意在突出地域旅游资源优势,在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整合,从不同视角加以命名。

(一)周进步分区方案

1985年,周进步在《中国旅游地理》一书中,用地域方位名称或旅游资源主导因子命名方法,将中国分成中央旅游区、东部沿海旅游区、川汉旅游区、华南热带景观旅游区、西南岩溶旅游区、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东北旅游区、北疆塞外旅游区、青藏高原旅游区,共9个旅游区。

(二)刘振礼分区方案

1987年,刘振礼采用旅游景观主导因子加区域名称符合命名法,将中国分成京畿要地——北京旅游区,白山黑水——黑吉辽旅游区,民族摇篮——黄河中下游旅游区,大浪淘沙——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山水神秀——长江下游旅游区,南国侨乡——闽粤琼旅游区,石林洞乡——滇黔桂旅游区,塞外风光——内蒙古宁夏旅游区,丝绸之路——甘新旅游区,世界屋脊——青藏旅游区,台湾及香港、澳门地区,共11个旅游区。

(三)雍万里分区方案

1991年,雍万里将中国分成东北——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华北——古都古迹、名山旅游区,华南——名山胜水、园林景观旅游区,华中——名山峡谷、古迹旅游区,西南——喀斯特景观、民情旅游区,华南——海湾海岛、热带景观旅游区,横断山地——高山峡谷景观、民情旅游区,内蒙——草原景观、民情旅游区,西北——荒漠绿洲景观、古迹旅游区,青藏——高原雪山景观、宗教旅游区,共10个一级旅游区,下设若干主要旅游地、景区和旅游点。

(四)郭来喜分区方案

1988年,郭来喜根据旅游地带的相似形原则,划分出一级旅游区——旅游带;依据保持行政区完整的原则,划分出二级旅游区——旅游省;而三级旅游区——基本旅游区,则主要考虑资源的近似性、运输的便捷性和管理的方便性。

(五)杨载田分区方案

1994年,杨载田采用地域方位名称、文化景观和自然风光三因子综合命名法,将中国分成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风光旅游区,黄河中下游华夏文化、名山沃野、海滩风光旅游区,华东吴越文化、山水园林旅游区,华中荆楚巴蜀文化、峡谷湖山旅游区,东南沿海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海岛风光旅游区,西南民族风情、岩溶山水风光旅游区,青藏藏乡草原文化、世界屋脊风光旅游区,西北丝路文化、雪峰绿洲、草原风光旅游区,共8个旅游区,下分若干省,省下又分若干游览区。

此外,还有多种分区方案,本书不再赘述。

二、 本书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本书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根据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广泛吸收已有各区划方案的长处,突出资源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和文化及人文风情的近似一致性,采用地域名称与旅游景观主导因素复合命名法,将中国分成11个旅游区。

1.皇城 古都 古迹文化——中央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二市一省。

2.冰雪 森林 火山地貌——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3.名山 丽水 古都文明——黄河中下游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

4.峡谷 巨川 平湖文化——长江中上游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湖南一市三省。

5.名山 秀水 园林都市——华东区:包括上海、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市四省。

6.霞山 侨乡 椰林海岛——岭南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7.高原 民族 溶洞山水——西南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二省一区。

8.草原 湖泊 塞外风情——塞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9.沙漠 绿洲 丝路胜迹——西北区:包括宁夏、甘肃、新疆一省二区。

10.雪山 湖泊 世界屋脊——青藏区:包括青海、西藏一省一区。

11.海岛 寺庙 中西文化——港澳台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第三节 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陈传康的中国旅游文化区划方案,指出了7个旅游文化区的范围、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自然风光、开发重点和客源市场。

陈传康中国旅游文化区划(一级分区)方案

编号范围 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自然风光开发重点客源市场1相当于中国自然区划的暖温带华北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东起沈阳以南的辽南和辽东半岛,西延至甘肃东部中华民族发源地,历朝古都名城,历史遗迹,朴素民风,北国风光沿海城市(天津、青岛、大连等)和北京等现代化文化名城大平原、大山脉和高原的强烈对比形成了明显的北雄风光北京元明清古都文化、关中秦汉唐文化遗址,山东齐鲁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和易经文化,山西三晋文化、特别是关羽文化,黄河游,洛阳和五台山宗教旅游海内外游客到中国旅游优先选择的重点

喇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和交通建设新貌世界最高高原,川西山地森林风光,藏北高原湖泊风光,冰川雪山喇嘛教文化,唐蕃古道文化遗址,高原高山、湖泊、峡谷等自然风光海内外游客都对青藏高原的神秘人文和自然景观感兴趣,但须经济好、文化水平高、身体健康的游客才能到此区游玩,与此相应,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

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的简单介绍

旅游带是一级旅游区,它是跨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其职能是协调省际之间的关系,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区域性的旅游路线和对外开放口岸。旅游省是二级旅游区,它以现在的省、市、自治区为范畴,只是在某些个别地段略有调整。以省级行政区作为旅游区,能适应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便于加强领导,不至于在旅游建设上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旅游区是第三级旅游地域组织,它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是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的区域,在旅游体系中构成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其主要职能是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及相应的服务设施,组织、协调、管理旅游活动中的住、食、行、游、购、娱等。我国的旅游地理区域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份、149个基本旅游区。

结合中国地图,你能找出周进步、刘振礼、雍万里分区方案中的旅游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