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10743400000027

第27章 忍中有气量,也有力量

在中国哲学中,关于刚强与柔弱的辩证关系是讨论颇多的。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实是深知事物转换之理的极高智慧。

柔弱是一种退守的智慧,老子曾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意思是,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于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说,老子的这种哲学对中国的为政者也是影响匪浅。

在中国人看来,忍让绝非怯懦,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刚强的。

天下之人莫不贪强,而纯刚纯强往往会招致损伤。

忍耐并非软弱,它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古人说:“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领者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才能掌控住大局。

陆游说:“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它说明了忍在人生行事过程中的必要性。

早在元朝,便有两位饱学之士许名奎、吴亮专门编纂了《劝忍百箴》和《忍经》传给后人。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出版的《忍字辑略》中说:“金入火生光,草人火生烟,苦难也。此言耐苦犹耐火也。善忍者成如金,炼去心渣益明,不善忍者反是,怒气所熏,无不染也。”又说:“古圣贤豪杰所以立大德而树立业者,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能忍。”自古以来,人们对忍已有许多阐释,吴亮的《忍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关于“忍”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充实。

具体说到忍的内涵,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表现出克制人性中的卑劣行为和欲望的思想。

其次,为了实现崇高的目标而表现出的高度自我牺牲精神。

再次,为了某种利益的获取而主动退让。

最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特定人物身上表现为计谋的运用。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实际上内心是空虚软弱的。忍,有时看似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反而吃了大亏。

“忍”是一种做人智慧,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他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藏拙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是段有名的历史。当时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实际有四家,最强大的是智伯瑶。他想独吞晋国,常显得非常跋扈。

当时,赵襄子刚继父位,立足未稳,在宴请智伯瑶时,智伯瑶当其手下的面打了赵襄子,赵襄子隐忍不发。但后来当智伯瑶胁逼三家大夫供奉于他时,赵襄子却首先反对,在使智伯瑶的野心暴露之后,他联合其他两家大夫,灭掉了智伯瑶。

这故事说明智伯瑶的纯刚招致了失败,而赵襄子的忍耐却确立了取胜的基础。对于领导者,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时势,情理的转换,必要的退让不是坏事。以退为进,常常是屡用屡胜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对细微敏感的小事隐忍不计,不怨不怒,不躁不忧,方能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