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不穿军装、没戴军衔的普通非现役文职人员。地震发生后,她却表现得像军人一样勇敢坚强。她就是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羌族女医师柏玲。
地震发生时,她义无反顾冲进7楼病房
5月12日中午,柏玲走到医院内科大楼外的路上时,突然觉得站不稳。当时,柏玲还以为是自己没站稳。
“地震、地震、地震……”听到身旁的保安呼喊后,柏玲才意识到:真的地震了!
“救伤员要紧!”柏玲来不及多想,箭步向楼上冲。
内科大楼剧烈摇晃,不停地发出响声。周围的人都喊:“危险,房屋要倒塌了,赶快回来!”
地震仍在继续。柏玲全然不顾,向病房冲。在楼道、楼梯口,惊慌失措的一个个住院伤病员和伤病员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向楼下冲。
上1楼、上2楼……柏玲还本能地帮楼道里向下冲的伤病员挪一挪,扶上一把。当她一口气冲向7楼康复医学科,已是满身大汗。
7楼病房内,部分轻伤员都已经下楼了,而大部分截瘫、偏瘫伤员则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柏玲与科室医护人员迅速转移行动不便的伤病员。
上楼、下楼……记不清上下楼有多少趟,柏玲与医护人员共转移了50余名住院伤病员到临时安全区。
汶川父母杳无音信,她把悲伤留给自己
“汶川发生大地震了。”当路过身旁的医生陈扶荣说出这句话时,柏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汶川——那是生她、养她的故土。
地震了,父母怎样?柏玲想起父母安危,马上打电话,结果一次又一次拨打,手机显示:无法接通。
柏玲的家在汶川,科里的同事都知道。同事每次问柏玲家人是否安全时,她都笑着说:家人没事的。
在露天临时安全区,大雨一直不停地下。柏玲一边安慰伤病员,一边为擦伤、碰伤的住院伤病员紧急处理,还对源源不断从急救医疗区送来的伤病员进行换药、包扎……汶川的父母,你们还好吗?深夜,柏玲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拨打父母、亲戚、朋友的电话,但一直都打不通。
地震当晚,康复医学科收治了大量软组织损伤、骨折,但不需要手术的伤病员。第二天一早,柏玲又投入到为伤病员针灸、止痛、磁疗消肿的紧张工作中。
地震发生后,柏玲不想听到任何关于这次地震的消息,但她在吃饭、休息之余,还是不停地盯着电视,想从电视画面上看到汶川的消息、捕捉到关于父母的画面,但奇迹没有出现。
“嘟,嘟……”15日18时,柏玲的手机响了。
“小玲,我是爸爸,我和你妈都很好。”还没等柏玲说话,父亲的电话因信号不畅就中断了。
虽然没有和父母说上一句话,但几天来压在柏玲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截至目前,柏玲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参与救治伤病员300余人次。
伤员心理受灾,她帮助伤员心理重建
“地震后,如果你心情十分郁闷,你可以和亲朋好友谈心、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交流,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的心情轻松起来……”柏玲针对伤病员因地震出现恐慌、焦虑、害怕等症状,在救治伤病员的同时,还运用所学的康复医学专业,为伤病员进行心理疏导。
自地震以来,柏玲因“病”制宜,有针对性地为150余名伤病员提供心理治疗。
“请闭上眼睛,深呼吸”“现在慢慢睁开眼睛”“灾难并不可怕”……无论是在病床前,还是在露天休息地,都有柏玲为伤病员进行心理疏导的身影。
一位头部砸伤、四肢出现淤血的伤病员,因地震吓得四肢无力,不能走路。为了让他走出恐惧阴影,柏玲决定与他进行沟通交流。
“闭上眼睛,想像并叙述地震逃跑时的情景。”柏玲做被倾诉的对象,耐心倾听、不打断。随后,柏玲给他设一个想像中相对安全的场景,让他把当时逃跑的情景放在安全的环境里去想像,让他最终回到想像中的安全,像是在做梦一样。
40分钟的心理疏导,这位病人慢慢坐了起来,双脚下床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