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10741700000044

第44章 同治中兴,老迈帝国的不甘挣扎

在痛苦挣扎中,年迈的帝国迎来了最后的回光返照似的繁荣,朝廷上下都沉醉在这虚幻的成就中。然而,外患未除、内部矛盾依然激烈,爱新觉罗家族的前途仍然是一片黑暗。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大开洋务运动。古时亦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今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军阀统率的湘军、淮军,扑灭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使行将就木的满清王朝又延续了下来。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爱新觉罗氏又“太平”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虽然在光绪十年(1884年)爆发了中法战争,但战争的结局,尚未造成割地赔款,受到战争刺激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加快了海军的建设,使洋务运动蓬勃发展了起来。

慈禧太后像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并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为主要内容。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但是,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派所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于是,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在进口货物中,18世纪80年代前鸦片占首位,18世纪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18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18世纪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了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的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的过程。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洋务运动是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从表面上来看,自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庙堂之上清议颇有正风”。而且财政收支又出现了盈余,好似一间东倒西歪屋,经过补漏裱糊之后,又“焕然一新,俨然华居矣”!同治中兴的政局反映到北京城区,就是连内城、外城都产生了畸形繁荣。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中,清廷财政紧张,王公、官员一度只发半俸,八旗兵丁的钱粮也颇为紧缺。再加上物价飞涨,故街市萧条。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革命的形势暂处于低潮。清廷的财政收支出现了盈余后,北京城中上起王公大臣,下至八旗兵丁,又重振寄生城市的享乐颓风。茶馆、酒楼、饭庄、戏园、妓院、宝局(赌场)比比皆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吹拉弹唱,彻夜不息,呈现出末代的繁荣与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