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10741700000042

第42章 判断错误,辛酉政变遗祸无穷

谢幕的时候到了,咸丰将权利移交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为了让最高权力不外落,他为自己的儿子设计了权利平衡构架。作为一个父亲,咸丰帝的设想是好的,但由于他没有看清当时家族内部的实际情况,他的安排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在他去世后,发生了辛酉政变,家族的最高权力也就旁落他人。

一八六零年八月十六日,咸丰一行逃难者终于到达了热河行宫,住进了清帝在热河时的“寝宫——烟波致爽”殿。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二日,咸丰诏定二月十三日回銮。其后,又规定了启銮后详细的行程安排。这边在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们都翘首以盼,希望皇帝尽快回宫,一来人心大定,二来可以使咸丰早日摆脱肃顺等人的左右,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皇帝的病情又有反复,并进一步恶化。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下午,咸丰帝病情突然加重,昏厥不醒,奄奄一息。经御医紧急抢救,直到晚上,皇上才慢慢苏醒过来。到半夜时,皇上吃了一服药后,精神略有好转。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死神已向自己招手。为了使自己的皇子能够顺利地当上大清国的皇帝,咸丰皇帝急忙派人把大阿哥、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和军机大臣召来,临终托孤。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为什么此时才立大阿哥为皇太子呢?虽然清朝皇帝在立嗣君时,一直沿用雍正建立的“密储制度”,但咸丰帝除了大阿哥载淳之外,别无他子,所以一直没写密诏。现在他自知命在旦夕,如不临时变通,自己一旦突然崩逝,将出现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争夺皇位之惨剧,他宠爱的独苗儿子将无以安身,国脉很难在本支永传。因此,他决定今天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使大阿哥能名正言顺地成为皇位继承人。

皇上确定了大阿哥为皇太子,为了让皇子能够顺利地度过过渡期,学到更多治理国家的经验,使国家大事不因自己的离去而受到影响,随即又下旨委任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专责辅弼皇太子。一八六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凌晨,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卒年三十一岁。

应该说,咸丰这样安排,是费尽心思的。两位皇太后和幼帝为一方,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了任何一方又不可。这既不是垂帘又不是辅政,而是“垂帘辅政,兼而有之”。然而,令咸丰意外的是,他选择的托孤大臣在随后不久的辛酉政变中,这些人就很快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而造成这一切的结果是,咸丰没有看清朝廷内部的形式,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一股是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唯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股是咸丰帝的几位兄弟。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惇亲王奕、六阿哥恭亲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等。在咸丰死时,几位亲王尚年富力强。他们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股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换句话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都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 的否决权。

很明显,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但咸丰没有把自己的兄弟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也就会不一样。

1861年11月1日,慈禧等人发动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很快,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他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咸丰的责任不容推卸!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六岁的载淳即位,时为同治帝。由于同治尚幼,故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仅19岁,镒号“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大清帝国迎来了最后的回光返照似的兴盛。同治——傀儡皇帝,因病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