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不能说的秘密
10741000000006

第6章 国民党剩了多少部队去台湾?

蒋总裁在败退台湾的时候,除了掠夺国宝和金银之外,他还带走了国民党大部分的残兵败将。

在这些残兵败将中,约莫有60万的部队,基本上都是留守在地方的部队,真正有战斗力的是收拢的火线溃败的野战步队,比地方部队强很多,但人数却不足5万。

这些部队在得到下令去台湾的时间,立即从附近的城市和乡村中抓起了壮丁,大批20-30岁的青年被抓走,共计有100多万人允许被带到台湾。

撤退台湾的60万残兵败将中,还有10余万少海空军,当时周至柔指挥的空军,兵员约8.5万余人,各型飞机400架,但缺乏维修的零件,真正能作战的仅有半数,汽油储存量两个月;桂永清控制的海军,官兵3.5万人,舰艇50艘,但实际发挥战斗力的海军攻击舰艇,不及半数,且零部件缺乏。其条件极其艰辛,四五个士兵拼挤一张毛毯是常有的事。

经过三年大战之后,退到台湾、海南、金门、舟山、大陈的国民党军队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曾亲身经历过国民党溃败的江南,在其所著《蒋经国传》中这样描述当时国民党军的状况:“败兵残卒,乌合之众,未经整补训练前,难挡强敌;很多单位,徒具虚名,官多于兵,或有官无兵,为普遍现象;官兵成分,五花八门,职业军人,混杂着受裹胁的农民;野战师团,零零星星,系临时由流亡学生、保安团队拼凑。”

在大陆的时候,国民党兵多将广,但却派系林立,有些将领还挟兵自重,根本就不买蒋总裁的账,实际上蒋总裁能控制的就只有黄埔系的军官。退到台湾以后,地方派系首领普遍失去了军队,再加上台、澎、金、马地域十分有限,倒为蒋总裁剥夺杂牌军将领们的军权、直接全面控制军队提供了客观条件。经过这次改组,老将们及杂牌军首领被清除殆尽,三军高级将领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埔系。例如,“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就是蒋总裁的浙江老乡(临海人),同时还是蒋总裁前妻毛福梅的姨甥;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官,跟随蒋总裁参加北伐、“剿共”等等战争;1933年还被蒋介石派往欧美考察空军教育,回国后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主任;抗战时期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指挥官、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厅厅长,并作为顾问陪同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1946年出任国民党军空军总司令。这个周至柔不但与蒋介石关系密切,而且是宋美龄在航空界的主要代表,是陈诚保定军校的同学,十八军的老搭档。由此,蒋介石对军队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过唯一的例外,倒是之前一向被冷落、非黄埔系的孙立人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要职。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著名的弗吉尼亚步兵学校。但毕业回国后一直得不到重用,只好在宋子文的税警团任了个小职,根本就无法在国民党正规军中立足。抗战爆发后,宋子文的税警团改编成为新38师,并出征缅甸,孙立人一瞧这是个机会,便主动率部参加,在缅甸的战争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非凡战绩,还赢得了盟国的高度赞赏,号称“东方蒙哥马利”。他本人战后也成为美国军界巨头如马歇尔、麦克阿瑟等人的座上客,深得美国佬的赏识。抗战结束后,他再遭冷落,被派到台湾任“陆军司令部训练司令”。不过此次黄埔系化的改组中,与蒋介石既无师生之情又无乡土之谊的孙立人,在其他派系将领纷纷落马之时,却被留了下来,而且被委以重任。

蒋总裁如此青睐孙立人,原因不在于孙立人的军事才能,而是他的美国背景。蒋总裁要保卫台湾,没有美国佬的援助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几个亲美人物作招牌,美国佬自然不会轻易将经济军事援助送上门的。此外,重用孙立人还可以安抚非嫡系将领,免为他人攻击,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这些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面上对外宣称,孙立人之所以被重用,是“孙将军本人具备现代军事学识,专心致志于治军,而不驰心旁骛,他是今日中国稀有的典型军人”。《中央日报》于1950年3月18日也盛赞孙立人之被任命,是国民党军事改革四大举措之一。

在被迫退出海南岛与浙江定海等地之后,蒋总裁将所有军队的战线收缩到台湾、澎湖等处,并将部队缩编整编,至1952年10月底完成,把原有的31个师压缩成21个师,并成立4个师管区。同时,对中下级军官实行来回培训,对高级军官,尤其是心怀二志的杂牌军官进行了清理。同时,蒋总裁签发了两项命令:对逃亡海外将官不归的一律“免官除役令”,对陈诚等已经不在军队担任职务的官员发布“退役令”。蒋总裁还在事后总结道:“国军官籍整理之原则实施,所有高级军官未随政府来台及散居国外者,一律免官除役之发表,李宗仁、张发奎、熊式辉等均一律在内,此举实与党员全国大会淘汰腐劣中委之性质同一重要也,实为整党整军最重要之步骤也。”

不得不说,蒋总裁的这一手耍的确实漂亮,部队整编与高级军官的“官籍整理”,使得军队变得更加“职业化”,军官也会更忠诚,这样一来,蒋总裁自然可以随心所欲的操控了。

§§第二章 “无冕之王”蒋介石

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期间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抗战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私人档案

姓名:蒋介石

籍贯:浙江奉化溪口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奉化溪口

生卒年月: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绰号:“蒋独裁”

妻妾情况:妻子两人,妾室两人,红颜若干,另有东洋情人一人。

信奉格言: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反正通通都是我的。

人物特点: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上半辈子忙着争权,下半辈子忙着固权,喜欢搞“一言堂”,更喜欢独裁的快感,生气的时候就跟人瞪眼拍桌子,动不动就爱爆粗口,那一句销魂的“娘希匹”,就是金字招牌。

家世

祖父:蒋斯千,“玉泰盐铺”老板。

父亲:蒋肇聪,人送外号“埠头黄鳝”。

母亲:王采玉,曾出家做过尼姑。

原配夫人:毛福梅,蒋介石的童养媳。

二任夫人:姚冶诚,后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三任夫人:陈洁如,离婚后去了美国定居。

四任夫人:宋美龄,后来被台湾誉为“国母”。

儿子:蒋经国,蒋介石之亲子,有“蒋太子”之称。

蒋纬国,蒋介石之养子,中日混血,至死也不知道亲爹到底是蒋介石还是戴季陶。

人物评价

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期间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抗战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蒋介石一生大事记

1887年,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