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04

第4章 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是当今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对于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也主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水平不同来设计不同风格的提问,这些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是我们能够动一动嘴就能做得来的,主要还是看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哪怕课堂上的一个小小提问,都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基本素养。那么课堂提问到底有哪几种类型呢?

课堂提问如何分类

课堂提问如何分类,有以下几种:

1.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遵循问题陈述的不同方式来分类;2.课堂提问还可以按照主题明确的程度来分类;3.课堂提问还可以按照问题的难易不同来分类;4.课堂提问也可以按照问题的主次内容来分类,比如,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以上几种分类,不管被提问的对象是个别学生,还是整个班级的学生,也不管问题的提问主题是属于概念方面的,还是属于情感方面的,都可以按以上几种方式来分类。

19世纪末,心理学家们曾对提问的分类经过仔细地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得出以下结果,就是可以把提问内容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对问题内容的记忆性

对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凭记忆回答老师的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学生凭大脑记住的知识信息表述出来。这类记忆性的提问,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学生遗忘。

第二、对问题内容的思考性

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经过思考能准确回答出老师的提问。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相似的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其作用而作出的特别提问。比如,在学生刚学习完约分与通分的知识点后,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水平上。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老师可以适时设计出相应问题:“同学们来比较一下,约分和通分有什么异同点?”这样的思考性问题,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其知识概念,而且还理解并掌握了该知识点的运用与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浅层认识逐步过渡到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能进入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第三、对问题内容的探索性

对于探索性问题的教学,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问题。当学生对有限小数有了些认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无限小数”的意义。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有限小数的意义里,你能反过来理解无限小数的意义吗?”这种反向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再比如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个工人生产同样的零件,原计划一天一共生产350个。由于改进技术,甲的产量提高了40%,乙比原计划多生产50个,这样两人一天实际共生产480个。甲乙两人原计划各生产多少个?”教师可以在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以后再提问:“这道题有四个条件,两个问题,你们看,哪些条件之间紧密联系着?哪些条件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着?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学生就能迅速地在问题的相互关系中作各种尝试与探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摸索之后,从中发现了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这种探索性问题非常适合学生的动手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作用是很大的。

记忆性提问的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知识点的巩固与掌握,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提问类型。这类问题的作用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新的事物。通常说来。6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中最关心的是学生的知识记忆,这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知识点在被提问之前,学生已经知晓了,而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最容易回答的;第二,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点,而教师在设计思考性问题时提前需要做各种准备,甚至要比对设计思考性问题本身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样就会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第三,在某种程度上,思考性问题或探索性问题都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互动的效果,但对考试所需要的成绩却不一定能保证,因为当今的考试对学生的知识记忆要求比较高,而对思考性问题要求比较低。尽管我们也承认,思考性问题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是成正比的,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每5个问题当中,只有3个问题是含有知识点的,另一个问题是属于课堂纪律或管理问题的,而只有一个问题是属于思考性的。要把记忆性和思考性两种类型的问题结合起来具体运用的话,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但在现今的实践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在以上的三种问题分类当中,如果按课堂提问的形式来分类的话,有以下几种:

设问型

设问型就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提问,主要特点是老师自己提问自己来回答,并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这种设问型语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问题上来,使问题有承上启下之感。

设问型语句常用于学生的复习课中。设问不仅用于复习中,而且还用于引入新课,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其作用是设置问题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种设问,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容易就跟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追问型

追问型就是教师把所教授的知识点划分成一个个小细节,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组成大问题。其特点是教师提问的语句较短,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营造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能有效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头脑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追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知识的掌握。

疑问型

疑问型问题是由教师在知识点处埋下伏笔,设下疑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觉得有趣,乐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用事例说明,做出答案。由于教学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制约,会使个别学生的学习留下疑点。每一节课应留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及时把问题提出来,使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疑,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对于学生的回答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来考虑是否个别或当众补足作答。倘若学生的提问教师认为已讲授清楚,或是很简单的问题,教师也不要粗暴地拒绝回答学生,而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有问敢提地把疑难问题分别解答好。

互问型

互问型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一种方式。互问是一种“你来考考我、我来考考你”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会常采用这种互问、互考的学习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是好的。互问方式较为灵活,可以放在小组进行,也可以放在全班进行。首先要确定问题的范围,有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开展互问互答的活动,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一定不要偏离教材主题思想去大讲特讲,这些题外话是要不得的。

顺问型

顺问型就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和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例如,在教师讲授《粜米》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作者,可以在教材的关键之处设计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多收了三五斗,农民反而得不到好处呢?”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的农民的苦难根源,就是封建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压榨和剥削,即使农民有了好的收成,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选择写作材料时,是紧紧围绕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组织编写材料的。顺问的特点主要是与教材的前后顺序一致,结合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特点来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但它还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不能像追问型与疑问型那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活动,它比较适合逻辑性较强的题材内容教学。

曲问型

曲问型问题主要是针对问题的提出设置悬念感,提问不直入主题,而是让问题的路径迂回曲折,拐上几个弯子,教师问在此而意在彼。用这种方法提问,使学生能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并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思考状态。

例如,在引入“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提问。

老师问:“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被折断成两块,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允许带一块,那么应该带哪一块?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可巧妙地引入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比较型

比较型问题就是教师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从中提炼出可进行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相互比较中找出恰当的结论。比如,教师在讲授《泊船瓜州》一诗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在精心选词炼字方面的高妙之处,教师完全可以用比较性问题:“要把江南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得生动形象,是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好,还是用‘春风又过江南岸’好?”这样的比较性问题直观又形象,学生对“绿”与“过”加以比较认识,便能体会出王安石在精心选词炼字方面的绝妙,让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很好地达到了教学要点。比较式提问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在比较异同时认识事物,从而达到理解问题的目的。比较型问题适合气氛不够活跃的课堂情境。

急问型

急问型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连串地发出问题,让学生们能够争先恐后地抢答,例如,在《称象》一课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急问型提问:①课文中说到的“谁”很高兴,为什么?②是怎样的一头象,谁在一边看一边议论?③曹操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问题?④官员们都想了些什么办法?⑤曹操儿子叫什么?他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的重量?⑥你学习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因学生在之前经过了充分准备,对文章整体有了一定了解,对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很容易就回答上来了。所以,这一连串的急问能够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节省教学时间,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头脑、热爱学习的品质。但也容易给教师造成一定假象,像这样急问型提问,一般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只要了解课文就能回答上来,因此,动脑的机会较少。

平问型

平问型问题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语气平缓,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传授《种子的力量》一文时,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将问题设计得平缓,提问的语气平和,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平时常见的植物种子发芽不觉得特别,可在作者笔下却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启示,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较为平静,学生听后慢慢进入思考,也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时间去回忆、去比较,从中受到启迪。平问的特点是提问时老师与学生学习气氛较为安静,教师的语气舒缓,学生可以慢慢思考,并不着急让学生马上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比较适合有难度的问题。

开拓型

开拓型问题用于培养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如何运用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具体可分为三种:

①方法性提问。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教会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获取新知识的效率。

②规律性提问。主要目标是启迪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比较、分析、整理和归类,并学会发现其中的认知规律。

③创造性提问。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思维与创造力。

提问类型的频率分析

心理学家瑞格就探索性提问进行了研究,他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提问类型的出现频率。第一,提问类型在各门学科之间出现的频率较低;第二,提问类型在高能力班,中等水平班,低能力班,以及混合能力班之间出现的频率也较低;第三,提问类型在优等生和差等生之间出现的频率也低。瑞格的提问类型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提问类型出现的频率高,哪些低,从而可以总结出提问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