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38

第38章 课堂提问要讲究举例技巧

举例技巧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师举例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还要注意用生动有趣的话语来感染学生,以达到情理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导入式举例

在正式讲新课前,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那么怎样设计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提问自然导入新课呢?当然教师应该运用导入式提问的方法来举些例子,自然引入新课文。比如,教师在讲新课“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时,可先举这样一个例子:英国有个西方公认为最民主的地方就是海德公园,谁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发表演说,但在这里有两类话不能说,一是打倒女皇政府,二是暴力革命万岁。如果谁违反这个规定,马上就会被便衣警察抓起来治罪。讲完这个事例后,教师问:为什么在西方公认为最民主的地方也“不能讲那两类话”?从“不能讲那两类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在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片刻之后,教师便自然地引入新课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内容,就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这种举例目的有二:一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课堂教学秩序。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当然,教师在运用举例时,要将新奇性、悬念性、引导性三大特点把握好,教学效果才能凸显出来。

解释式举例

教师在教学中,常碰到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情况,这些都可以采用解释式举例法来帮助学生澄清知识的模糊点,理清思路,从而巩固消化知识。比如,在讲“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多党制”时,教师可列举这样一个典故,“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是因为我国国情不具备西方多党制的“土壤、水分和气候”,是谓“水土异也”。西方多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如果硬要“移”过来,将会变成“枳”,又“苦”又“涩”,人民将要吃“苦”尝“涩”。用这样的事例解释、说明、分析,学生就比较信服了。

教师运用这种解释式举例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点拨性、解释性、分析性、化解性、启发性这五大特点,才能有效促进教学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论证式举例

论证式举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说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教师采用的论证式举例的方法来说明某个观念,使学生对这一观点很容易理解。比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教师可列举出我国春秋时代虞与虢两国之间“唇亡齿寒”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国家或集团之间,必须相互依靠和相互支援才能共存。由此论证说明国际关系的现状,认清当今世界的主题,明确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论证式举例不同于解释式举例,解释式举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观点”本身的含义是什么,而论证式举例主要目的在于为“观点”提供依据和事实。因此,教师运用论证式举例时必须把握好论据性、说明性、真实性三大特点,这样,才能使你的论证有说服力。

比喻式举例

比喻式举例是指教师将旧知识,但又与新知识有某种联系的知识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打比方,来解释说明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宗教的本质”时,学生对“宗教的本质”的内涵一般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认为既然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歪曲的,但它怎么又能反映客观世界呢。教师就用一个“哈哈镜照人”的事例进行说明。虽然哈哈镜歪曲了人的形象,使人产生错觉、幻觉。但毕竟是对人这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宗教就像哈哈镜照人一样,虽然歪曲了客观世界,但它毕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对宗教的本质理解就会更深刻了。这种举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把被认知的知识内容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事例表现出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运用这种比喻式举例时,一定要把握好可比性、相通性、形象性、合理性、逻辑性等五大特点,才能使举出的事例生动、形象、有趣,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结语式举例

结语式举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讲完某一问题或在整节课结束时,用某一事例来总结对这一问题的讲授或结束这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师用这种结语式举例的方法来结束教学,也一定要把握好归纳性、应用性、综合性三大特点。

举例要有主有次

在教学中,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某个问题,这是教师们通常用到的教学方法。然而,举例要有主有次之分,先后之别,否则,问题之间衔接不上,学生学起来也是一塌糊涂。那么,既然要举例,就要使举的例子生动、感人,否则,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举例子、讲故事是为了说明某种理论的,重要的是你的故事里蕴涵的道理,能让学生悟出点什么。因而,举例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要尽量选择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获得感知,从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用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去剖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要结合远近

不同的地域与时间上的差异,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印象,这种时空差异的体现,即是远近关系。如果课堂举例舍近求远,教师大讲外国、外地或古代的例子,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样的例子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如果只运用身边、近期的例子,又容易使学生觉得缺乏典型性,引不起共鸣,没有吸引力。所以,举例时最好使两者例子的内容远近相交最为理想,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富有现实感,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举例要正反互补

举例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有的例子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其正反面例子都有,但只要运用得当,讲究举例的技巧,就能发挥其良好的教育作用。正面的例子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反面的例子可以为学生鸣响警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两者的互补作用,把正面例子的激励作用和反面例子的教育作用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正反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当然,在运用反面例子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它的“副作用”而大打“预防针”,减弱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猎奇心理而大肆渲染,这样也会削弱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