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威猛浑厚
10736600000007

第7章 挥师集庆

郭子兴之死,并没有在和州和滁州引起太大的混乱,因为这支部队的真正的创建者和指挥者是朱元璋。有资格与他相较量的只有郭子兴妻弟张天祐和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他们虽有小小的动作,但是元璋没太放在眼里。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五月间,元璋坐镇和州,接连打退了几次元军的进攻,他个人也添了桩喜事。小张夫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她知道过去子兴与元璋的矛盾,现在无疑要依靠元璋的保护。于是,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元璋做第二夫人,成了元璋名副其实的岳母。这位第二夫人就是后来的郭惠妃。

四月二十一日,元璋带护卫在城郊巡视,得收一员大将常遇春。常遇春是濠州属县怀远人,相貌奇伟,有一身好气力,两只臂膀长大如猿,弯弓射箭百发百中。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23岁,跟随本县一个叫刘聚的人落草。刘聚虽然看重遇春,但只是在方圆十几里范围内称王称霸,烧杀劫掠,这使遇春大为失望。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濠州遍地饥馑,遇春带领几十个人到各地游食劫掠,沿路访得有一个朱总管,兵强马壮,不杀不掳,便投奔而来。据说,他在和州城外的田地里正困乏而卧,梦见一个披甲金神以盾牌推他说:“快起来,主君到了。”随即惊醒,正巧元璋带队走到前面。是遇春真做了这个梦,还是他当时或后来捣鬼,已无从考证。不过,元璋一见此人,非常喜欢。为了考验他的诚意,元璋起初并没让他打仗。一次出征,他坚决要求做先锋打头阵,元璋说:“你自有你的主人。你到这里来,不过是因为饥饿,我怎么好留你在身边呢?”遇春一听这话,急得脸红到脖子,再三要求出征,元璋执意不允,这个7尺莽汉竟至呜呜哭泣。元璋说道:“既然你这么有诚心,就随我一同渡江吧。到那时我有重要差事给你。”原来,此时元璋已在做渡江准备,在为渡江物色勇士。常遇春后来成为元璋手下仅次于徐达的统帅和战将,为明朝开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和州终究是座小城,大军驻扎,日子一长,出现了粮荒。元璋决定打过长江去,进攻集庆。集庆虎踞龙盘,形势险要。历史上吴、东晋以及南朝都曾在此定都。而且,以集庆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粮区,资源丰富。他把这个想法和李善长一说,深得赞赏。但渡江要有大批船只,元璋没有水军,只能望着涛涛江水兴叹。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初二,元璋正愁眉紧锁,忽报巢湖水寨有人求见。元璋想,这怕不是做梦吧,随即一声“快请”。来人叫俞通海,正是来联系归顺的。等俞通海离去之后,元璋狂喜不能自禁,对着李善长、徐达等人欢呼道:“真天助我也。我的大事可成了。”

原来,当刘福通红巾军在颖州起义的时候,彭莹玉的门徒金花小姐和赵普胜、李普胜在巢湖区域起兵响应,庐州巢县俞廷玉和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人前往归附。赵普胜据含山寨,李普胜据无为州,他们联合附近另一支起义首领廖永安、永忠兄弟,势力迅速壮大。后来,金花小姐战死,赵普胜和李普胜等人只好退守巢湖,建立水寨,拥有大小战船1000多艘和水军1万多人。这支红巾军的首领是彭莹玉的门徒,人们就把水寨叫彭祖水寨。当初,他们与另一位起义首领左君弼结势联合,但左君弼攻取庐州后割地自保,降元反过来攻打他们。赵普胜等人怕被左君弼吞并,就先后三次派人向朱元璋求救,表示愿意投靠。

元璋亲自率兵来到巢湖水寨。李普胜、俞廷玉、廖永安等整齐船舰,列队欢迎。为了避免发生异常,他们在察看了水道之后,便想尽快将船队带出巢湖。原来打算从铜城闸、马肠河通过,发现中丞蛮子海牙已经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唯一的一个小河汊未被封锁,但水道浅涸,大船根本无法通过。千艘战船被困,元璋心急如焚。岂料这天傍晚竟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不到几个时辰,河水暴涨,舟行无阻,简直就是个奇迹。帆樯遮天盖地,像一片巨大的云阵,缓缓驶离巢湖。

在去和州的途中,赵普胜又反悔起来。他善使双刀,曾是叱咤巢湖的一员猛将,如今却要寄人篱下,受制于一个年轻人,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想拉出队伍,再去自己闯闯。他对手下人透露了这个想法。不料有人向朱元璋报了信。朱元璋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了赵普胜的部队,并派人监视他。赵普胜见他的意图被察觉,只得连夜带了几个亲信,渡江投奔了徐寿辉。

大部水军安全抵达和州。元璋任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为水军统帅,加紧训练。五月十七日扯帆出发,与蛮子海牙在长江边上的峪溪口展开大战,蛮子海牙的战舰既高且大,进退不易。廖永安兄弟、张德胜等操纵轻舟,行进自如,来往如飞,把元军船队搞得进退两难,自相撞击,狼狈而逃。永安等人乘胜追击,败敌于青沙坊,连克鲚鱼洲以及铁长官、新生沙二寨,俘获大批战船。蛮子海牙被赶到长江以南,和州附近江北元水师被彻底肃清,为随后的渡江作战扫清了道路。

五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召集将领讨论渡江作战方案。一些将领主张直捣集庆,朱元璋不同意。他一生都主张持重,打仗更是谨慎行事。攻打集庆是一场硬仗,他是绝对不会盲目进攻的。此前,他经过再三思考,并征求了李善长等人的意见,这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即先取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占据险要,再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扫清外围,最后顺流而下攻打集庆。他说:“采石像一个龟头,突出大江,形势险峻,是集庆上游的咽喉,攻取集庆必须先拔掉这个‘钉子’。从历史上看,西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南北朝侯景灭萧梁、隋朝大将韩擒虎灭陈、北宋大将曹彬灭南唐,都是先取采石,再克建业(即集庆)的。”经他这么一分析,将领们心服口服,作战方针就这么定了下来。

在渡江以前,朱元璋命令把诸将士的家属全部留在和州,他自己也不带家属出征。他说这是保护家属的安全,其实是把这些家眷作为人质,防止将士叛逃。他还发布了一项筹集粮饷的命令:“进入敌境后,任凭捎粮。攻城时遇到抵抗,将士可以检括;如果敌人投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捎粮又叫寨粮,是一种征粮于民的做法,即在敌人境内的乡村张贴告示,招安百姓,让他们纳粮。这是筹集军粮的主要手段。检括就是抄掠。原先,元廷调湖广平章阿鲁灰到淮西镇压苗民起义,不向他们提供军饷,阿鲁灰便采用抄掠的方法,解决供给。朱元璋的做法就是从那里学来的,也算是对顽抗之敌的一种惩罚。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初一,元璋率先登舟,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都引船随行。前面是正规舰队,后面是芦苇扎起的木筏。原来打算乘暗夜渡,但傍晚船到江口,雷电风雨大作,天昏地暗,雨下了整整一夜,只好等待。第二天黎明时分,西北风将浓云分两道架过江去,覆于采石上空。舟驶东南一路顺风。于是舳舻齐发,战士欢呼雀跃。元璋与廖永安扬帆前导,船头直指牛渚。舟借风力,霎时间,千帆抵岸。驻防元军前来拒战,元璋麾众厮杀,敌兵边战边退,这时,常遇春飞舸驶来,挥戈直刺岸上元军。元兵见他单独闯阵,企图抓住他的戈矛,将他活捉。遇春趁他们抓戈的一瞬,顺势跃上石矶,呼叫着杀入敌阵,元兵被他的勇悍所慑,纷纷败退,元璋乘机督军攀登,一路掩杀,攻克牛渚,横扫采石,沿江诸垒,望风而附。

采石是座大镇,屯积了许多粮食。朱元璋的军队像一群饿汉,见了粮食就抢。他们争着把粮食和财物搬到船上,想运回和州享用,闹轰轰谁也拦不住。朱元璋即刻把几位将领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今天出师顺利,应该乘胜攻打太平。如果听任将士搬运财物返回和州,就会前功尽弃,再想过江就不容易。”他下令诸将砍断揽绳,把船推入急流。正在搬粮的将士见状,都惊呆了,秩序一下好了起来。这时,元璋出面了。他大声说:“我们渡江是为了成就大事,不是贪图眼前小利。前面有个地方叫太平路,那里的财富比这里多百倍。大家应该继续前进,攻下太平,那时候再好好享受不迟。”经过一番鼓励,将士们冷静下来,饱食了一顿,又开始向太平进军。

元璋再做前导,自观音渡经太平桥东南行进,直驱太平城下。元平章完者不花,万户万钧、纳哈出、达鲁花赤埋里罕忽里,路总管靳仪,佥事张旭等闭门据守。元璋的兵将士气正盛,不一个时辰就破城而入。完者不花与张旭等弃城逃走,纳哈出被俘。这天是六月初二,黎明时分渡江,到进城,太阳刚刚偏西。

将士们都以为现在可以随意抢掠了,哪曾想元璋在采石出发前,已嘱咐李善长起草了禁止掳掠的榜文,一进太平即令人到处张帖。上面写着谁敢抢掠财物,杀无赦。那些憋足了劲想在太平大发一笔横财的人,见了榜文,又傻了眼。有几个不听约束的,当即被杀了头,并斩首示众。一时间,城中肃然,民心安定。战斗结束,元璋打开官库,把金银财物按功行赏,每个将士都得到一份,总算安抚了他们。

这是全城百姓第一次见到不杀不掳的部队。于是,太平路享有盛名的儒士李习、陶安等率领父老迎接元璋。陶安很会讨人喜欢,迎上前去说:“龙姿凤质,非寻常人也,我等总算有主了。”六月初三,元璋将陶安、李习召去讨论时局,垂询对平定天下的意见。陶安说道:“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掠邑,互相雄长。多数人的志向都在子女玉帛,图一时之快,没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如此顺天应人而兴吊民伐罪之师,平定天下不会是很困难的。”元璋说道:“足下的说话得很在理。下一步,我想攻取金陵,你看怎么样?”陶安回答:“金陵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龙蟠虎踞,形胜之地。长江天堑,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由此出兵以靖四方,则何往而不胜?”听了这些议论,元璋很是高兴,又见他思路敏捷,谈吐高雅,便留他做了幕宾。陶安这年46岁,李习已80多岁。

太平是过江后攻下的第一个大的城池,是元璋作为最高统帅占领的第一个重要据点,又是朱元璋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李习为知府,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宋思颜、王恺为参幕府事,梁贞、潘庭坚为府学教授,协同处理帅府日常政务。李习、陶安、汪广洋、宋思颜、王恺、梁贞、潘庭坚都是太平府知名儒士。

元璋注重延揽士人,不自今日始。从江北跟随而来的,除李善长、冯国用、范常之外,还有濠州郭景祥、李梦庚,定远毛骐,滁州杨元呆、阮弘道,全椒侯元善、樊景昭,舒城汪河,以及王习古、杨欤干、范子权等。这些人或管理文案,或出谋划策,或咨询顾问,使朱元璋日渐深沉练达,走向成熟。元璋同读书人交往,一方面在补各种文化知识课,结合军事政治斗争的实践,了解前人积累的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在缓和与各地士大夫的矛盾,消除他们的敌意。因为读书士人往往是一个宗族一个地域的团聚核心。一个著名儒士,就是一面旗帜,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

元璋能够争取到地主知识阶层的支持,还有其特殊的因素。因为元朝蒙古贵族们在处理政务时,宁用粗识文字的吏,而不喜用高傲寡合的儒。余阙曾说:“自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由是中州小民粗识字能治文书者,得人台阁供笔札,累日积月皆可以致通显。”而“士大夫有欲进取立功名者,皆强颜色,昏旦往候于门,媚说以妾婢,始得尺寸。”所以当时儒者的地位甚低。有记载说,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磋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儒也。”这十等之民还有一种排法,叫作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仕途的狭窄和社会心理的压力,造成知识分子对元政权的淡漠和离心。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王朝有那么多读书人像元末这样主动,涌进农民的造反队伍。朱元璋恰恰是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时代脉搏,尽可能地收罗了这股反元势力为其所用。太平元帅府建制之后,他对知识分子的争取利用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元璋攻占太平后,元军自四面合围。元右丞阿鲁灰、枢密副使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用大船封锁了采石江面,又堵住了姑孰口(在今当涂县南),切断了朱元璋回和州的通道。方山寨“义兵”元帅陈埜先与康茂才又率水陆军数万人进攻太平府。朱元璋亲自指挥攻防,但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他刚娶的夫人孙氏献上一计,说:“库府中还有一些金银,为何不拿出来分给将士,激发他们的斗志?如果城破,留着那些金银还有什么用?”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他命人打开府库,把金银财物抬到城墙边,当场赏给守城的将士,士气果然大振。于是,朱元璋派徐达、邓愈潜出城外,绕到陈埜先背后,他自己与汤和出东门与陈茔先交战。陈埜先的军队迎战不利,向后撤退,又遭徐达军的埋伏,伤亡惨重,部众溃散,落荒而逃。跑得慢的都成了俘虏,陈埜先本人也被生擒。

陈埜先所纠集的团保地方武装所据守的方山寨,扼守秦淮河,逼近金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陈埜先被活捉,元璋高兴异常。当林埜先被捆绑着押解到面前,元璋起身,亲自为他松梆,并让他坐下叙话,陈埜先毫不客气,侧身便坐,问道:“为何不杀我?”元璋说:“此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遍地元帅满地王,据山寨,攻城邑者,不知几多。大半是斗胜的人附,斗败的附人。将军既以豪杰自负,一定了解这个形势,明白这个道理,难道还不知不杀你的原因?”陈埜先慨然而道:“元帅之意,是不是要我招降手下部队?”元璋说:“正是这个意思。将军声震东南,朱某久有交结之意,今日也是天作之合。如果我俩携手,这些草莽鼠辈,怕不够我们拨弄的。”陈埜先说:“久闻元帅的部队不杀不掳,就知元帅志不在小。如蒙元帅不杀之恩,甘愿追随。我手下部队的将校都是我的故旧,只需一纸,召之即来。”元璋闻言大喜,说道:“真是英雄本色,快人快语。现在还有一事商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陈埜先说:“但请吩咐。”元璋说:“我有意与将军结为兄弟,如何?”陈埜先起身说道:“如此,高攀了。”元璋即命宰乌牛白马,祭告天地,二人喝了血酒,对天盟誓,共约攻取集庆,闯荡大业。埜先果然修书几封,部下闻召赶到太平。元璋兵不血刃,平添了几万劲卒,心下好不快活。

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陈埜先攻城失败,也从采石、姑孰口撤兵,改屯于江北峪溪口。六月初十,徐达奉命东击,攻占了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县。

再说巢湖水师在渡江以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就有些居功自傲。但朱元璋对水师的犒赏并不特别优厚,难免心存怨恨。李扒头即李普胜乘势煽动,企图叛乱。他在船上摆酒庆功,邀请朱元璋前往祝贺。桑世杰向元璋告密,元璋暗暗吃惊,托病推辞。没过几天,元璋回请水师将领,李扒头不加提防,随同前往,席前灌醉,当即拿下,宣布谋反罪状,投入大江。他的部下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元璋宣布他人概不追究,巢湖水师才算彻底归顺。

向集庆路进发,万事俱备。这一仗关系重大,更应该稳扎稳打。陈埜先的几万部队得来太容易,反倒让元璋心里没底。

八月初七,议定进攻集庆,陈埜先果然有所动作。他当初给部下写信,是想激励他们与元璋死战,并不真心劝他们归附,不料弄假成真,心里忙叫苦不迭。这次他的部队被抽去攻打集庆,他暗中吩嘱部下不要卖命真打,待他脱身逃出去,再回来打朱元璋。由于埜先的几万人马不卖劲,张天佑吃了败仗,撤归。有人向朱元璋揭发了茔先的诡计。其实元璋对埜先的举动也有所察觉。他接到报告后,心里就一直盘算着怎样处理这件事。

元璋把埜先召了来,郑重地告诉他:“你我虽为结拜兄弟,但是人各有志,恋主之心,无可指责。从我从元,任你挑选,我决不勉强。”埜先听到这话,先是一惊,随即赌咒发誓道:“我若背叛元帅再生之恩,神人不容,让我不得好死。”元璋连忙止住,说:“何必发那么重的誓言。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现在请你率一部分将士到方山去,搜罗你原来的部众,扫清集庆南部外围,配合大部队俟机攻打集庆。”茔先暗喜,心想这不是放我归山吗?他收集余众,进驻板桥(在今江苏江宁镇东北),暗中却勾结防守集庆的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密谋合击朱元璋。他写信给朱元璋,谎称带兵攻打集庆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沿北),打了个大胜仗,杀死元兵无数。跟着采用缓兵之计,建议朱元璋放一放攻打集庆的计划。信中说:“集庆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昔日西晋王浑、王璿,东晋苏峻、王敦和隋朝贺若弼、韩擒虎、杨素攻占建康,靠的都是水军。现在元军和新召入城的苗军联合一处,连寨30余里,一时难以攻克。时间一久,粮草又成问题。不如向南进攻溧阳,东捣镇江,占据险要之地,切断元军粮道,那样集庆可以不攻自下。”元璋当即识破了他的诡计,他在回信中说:“历代攻克江南,如西晋灭吴,隋平定陈,宋曹彬取南唐,皆因长江天堑隔断南北,才能集会舟师,用水军进攻。现在,我的大军已经渡过长江,据有采石、太平要地,即已跨越了天险,扼住了集庆的咽喉。这样水师多少已不是首要问题,以步骑作战,足可以成功。这种形势与晋、隋时是不一样的。你要建功立业,正在今日,何必舍全胜之策而采用迂回之计呢?”

这等于下令让埜先继续攻打集庆。埜先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他把元将左答纳识里密约至营中,谎称将其生擒,让朱元璋前去受降。元璋没有理会,埜先的阴谋又未得逞。

九月十六日,朱元璋派元帅张天事占、郭天叙率领他们的部下前往,配合陈埜先攻打集庆。十七日,兵抵方山,与陈茔先会师。双方约定,郭天叙和张天祐督兵由官塘经同山进攻集庆东门,陈埜先自板桥直攻南门。从早晨到晌午,几次攻击,都被元兵打退。只好暂停进攻,蓄养锐气。陈茔先预先准备了丰盛的饭食犒军,同时邀张天祐、郭天叙饮宴。待张、郭酒醉,即刻被陈埜先拿下了。张天祐当即被杀,郭天叙解给了福寿,也被处死。张、郭部队猝不及防,遭到陈埜先和城内元军联合夹击,大败而逃。总管赵继祖率军跃马而遁,埜先一路追击,到了溧阳县,方才罢手。陈埜先的反复无常,遭到其它地方武装的痛恨。他在追击红巾军路过金坛县葛仙乡时,当地地主武装头目卢德茂不明真相,听说他降了红巾军,埋下伏兵,把他擒住,不由分说,就砍了他的头。

朱元璋听到张天祐、郭天叙被害的消息,显出异常悲痛的样子,但内心却暗自欢喜。他早已察觉了埜先是假投降,没有惊动他,却派张天祐、郭天叙增援茔先。说是援助,实际上是把他们俩人往虎口里送,朱元璋再也不是皇觉寺里的那个小行僧了。残酷斗争环境的磨炼,已经使他谙于谋略,善于玩弄权术了。张、郭一死,他们的旧部全归朱元璋指挥,朱元璋终于成为这支队伍名副其实的统帅。郭天叙是郭子兴的次子,郭子兴的长子郭大舍已经战死,他还有个三子叫郭天爵,留在朱元璋手下。朱元璋占领集庆后,他被小明王委以江南行中书省右丞之职,因此对朱元璋不满,联络子兴的旧部,意图谋反。事情败露,被杀。

集庆城下之捷,鼓起了蛮子海牙的勇气。他的水师又从江北峪溪口探出头来,建栅寨于采石矶,截断了来往和州的通路,伺机攻击太平。这时将士们的家属仍住在和州,太平、和州的联络被截断,军心不稳。元璋命令造巨舰、石炮,派精兵严加防守。趁年关休战的时机,整队练兵,准备明春的更大战事。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二十五日,元璋率部同蛮子海牙展开采石争夺战。蛮子海牙的舰队连阵十几里,声势浩大。元璋命常遇春派出一支部队作为疑兵,吸引对方兵力,而后大兵正面交战,又令猛将王铭率一部分敢死队作为奇兵,插入敌后。常遇春正面部队已将敌舰冲分为二,左冲右击,使敌舰互失声援,陷入包围圈里。元璋命令用襄阳大石炮轰击敌人水寨和船队。正午时分,元舰队已垮,蛮子海牙率领残兵败逃集庆,大部船队和万余水军投降。蛮子海牙采石水师的彻底崩溃,为东下集庆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月初一,朱元璋在太平会集水陆大军三攻集庆。在集庆城下,攻破陈兆先的大营。陈兆先被俘,所部3万6千多人悉数投降。这些投降的将士不知道朱元璋会怎样处置他们,很恐慌。朱元璋心里明白,这些人不同于埜先的诈降,如何处理将表明他对降卒的立场,影响重大。为消除他们的疑虑,他令亲军统帅冯国用在降军中挑选了500名壮士作为亲兵,入夜后担当自己的宿卫。却将原先的侍卫和亲信全部撤走,只留下冯国用一人陪住。他脱下战袍躺倒不久即酣声大作。500名降军宿卫见此情景,绷紧的神经才松驰下来。第二天,这个消息不胫而走,3万多名降卒的疑惧情绪一扫而尽。这种宿卫方式是元朝怯薛制的翻版。当初,成吉思汗从万户、千户、百户子弟中,抽调万人,组成怯薛军。怯薛为轮番宿卫宫禁。元朝建立以后,怯薛是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官员都以怯薛出身为荣耀。朱元璋利用元军的这种心理,以500名降卒充当宿卫,打消了他们的思想顾虑,表明了对投降元军的态度,也向他们指明了通向日后富贵的道路,更显示了他的气度、谋略和胸襟。

三月初十,向集庆发动总攻。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督兵死守,无奈将士不力,不几个时辰,城就被攻破。御史大夫福寿、平章阿鲁灰等战死,蛮子海牙等弃城逃走,水塞元帅康茂才等率众投降,共得军民50余万。元璋入城,召集官吏父老士绅百姓,告谕道:“元政无道,兵戈四起,各地混乱。尔等处在危城当中,每日提心吊胆。我率部到此,正是为民除乱。今后,尔等各安职业,不必心怀疑惧。有贤人君子愿意跟从的,我以礼相待。各级官吏都照旧任职,但要勤慎职守,不要殃害我的百姓。旧政不便于民的,我为尔等更除。”随后,善长等人根据元璋的这个告谕,发布安民告示。城内秩序很快恢复。

第二天,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表示他得集庆是上应天意。

小明王得到捷报,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李善长为经历。不久,又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皆升元帅。于是,朱元璋在应天设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以元朝御史台府第作为公府。

朱元璋北面是小明王的宋政权,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吸引了元军主力,使其腾不出手来对付朱元璋。而他西面的徐寿辉,东面的张士诚,又都在与元军作战,无形中为元璋构成了三面屏障,把元军主力挡在了外面,朱元璋是安全的。但他的势力范围很有限。他的根据地以应天为中心,西北至滁州,西南到和州,东南延伸到句容、溧阳,南面仅达芜湖。相比之下,地盘狭小,兵力不强。朱元璋名义上是宋政权属下一员战将,但与徐寿辉、张士诚互不统辖。大敌当前,他们都会全力与元军作战;但外患稍逝,他们就会为发展自己的势力,互相吞并。朱元璋明白,要想立稳脚跟,必须向外发展,以实力作为坚强的保证,而这时正是出击的有利时机。

龙凤二年三月,朱元璋占领应天后,立即命徐达为大将军,率领汤和、张德麟、廖永安统军进攻镇江。镇江为应天东面的门户,也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在元军手中。此时,元璋最担心的不是战斗而是军纪的问题。军纪的好坏影响到队伍的形象,而且事关能否安定社会,争取民心。朱元璋与李善长、徐达商量后,决定共同上演一出戏。三月十二日,召集全军将士训话。在讲了严明军纪的道理和历次军令之后,元璋历数一些将领杀戮抢劫的罪过,随即把脸一沉说,全部拉出去砍了。将领们一个个面无人色,一齐跪地叩头。这时,善长才出面求情。元璋也就顺水推舟,说道:“看在诸将和李都事的面上,罪过权且记下。你们知道,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过一人。你们往后行军打仗,断不可再滥杀滥抢,糟践百姓。徐达等人马上要带兵攻打镇江,你们一定要很好地体谅我的用意,严格戒谕士卒。城下之日,不得烧掠,不得随意杀人,违者,处以军令。倘使你们约束不严,我决不宽恕!”将士们哪个还敢作声,连大将徐达都战战兢兢,连忙说:“一定听从命令。”三月十六日,徐达、汤和、廖永安等率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第二天就拿下了镇江。徐达等自仁和门开进,“号令严肃,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接着又攻下金坛,丹阳等县,在应天的东面筑起了一道屏障。

六月,朱元璋命邓愈攻占了应天东南的广德,改广德路为广兴府,设置广兴翼行军元帅府,以邓愈为元帅。

七月初一,小明王置江南行中书省,命朱元璋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右丞相、吴国公,以元朝的御史台为公府。元璋从此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以李善长、宋思颜为行中书省参议,李梦庚、郭景祥为左右郎中,侯原善、杨原果、陶安、阮弘道为员外郎,孔克仁、陈养吾、王恺为都事。王琦为照磨,乐风为管勾,夏煜、韩子鲁、孙炎为博士,又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汤和为行枢密院同佥。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以冯国用为都指挥使。置前、后、左、右、中五翼元帅府,以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邓愈、陈兆先、张彪、王玉、陈本等为元帅。又置镇抚司、提刑按察司、兵马指挥司、理问所、负责稽察、监察、司法。设置营田司、负责屯田、农事等。这样,行政、军政、司法等机构就大体完备了。

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拥有集庆路、太平路、镇江路、广德路等江南地面,十几万军队,成为江南很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此时,在朱元璋的上游有徐寿辉,下游有张士诚,宁波、临海沿海一带有方国珍,江南其他地区仍为元朝所有。江北则有韩林儿、刘福通的大部队牵制着元朝主力,这使得南方农民军敢放胆蚕食元属领地,并在彼此之间展开厮杀与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