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威猛浑厚
10736600000025

第25章 立志勤学

朱元璋出身穷苦,自小失学,但他深知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不论是在戎马倥偬的岁月,还是在日理万机的日子,他都尽力挤出时间读书,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从古代典籍中,他汲取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治国实践,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他曾对侍臣谈论自己的读书体会说:“朕每观书,自觉有益。盖读书穷理,于日用事务之间,自然见得道理分明,所行不至差谬。书之所以有益于人也如此。”

朱元璋小的时候,只读过几个月的私塾,识不了多少字。17岁时,父母兄长相继去世,朱元璋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即被迫托钵出游,流浪三年,在流浪过程中他虽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但一直没有机会识字读书。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底,他返回故乡,仍栖居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由此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奋臂投军,他在皇觉寺度过了四年多时光,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投军的第二年,李善长、冯国用、冯国胜等读书人相继来附,他们援古论今,纵谈天下大势,这不仅使朱元璋开阔了眼界,更使他认识到读书明理的重要性。从此,他每到一处,就大力招揽儒士,让他们讲解经史。如占领滁州后,儒士范常谒见,朱元璋将他“留置幕下,有疑辄问”,所疑所问的内容当然包括书本知识在内。朱元璋自己也抓紧时间,勤奋读书,到南渡大江的时候,他已粗通文墨。在应天立下根基后,朱元璋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在内府,以供自己阅览。他曾对儒士詹同说:“我在宫中,无事就取出孔子之言阅读,像‘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话,真是治国之良规。孔子之言,确实是万世之师。”

朱元璋在学习方面天赋很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学问识见和写作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正如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所说:“吴王(即朱元璋)在民间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每天亲近儒士,阅读典籍,亲自撰写文书信件,文词简峭,就是文士们也不如他。”朱元璋自己更是得意地说:“我本野人,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乎!”

明朝建立后,尽管诸事丛杂,异常繁忙,朱元璋仍不肯放松学习。他在奉天门东建造了一座文渊阁,将经史百家书籍收藏其中,公务之余,常到那里读书,有时也让儒臣讲解经典精义。

朱元璋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在战争年代,他喜观兵书,对《孙子兵法》非常熟悉,常随口引用,并能灵活地运用于作战实践中。如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战死,其子陈理在部将保护下逃往武昌,许多将领都认为应乘胜追击,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只是派兵围住武昌,自己率主力返回应天,到第二年才督师攻打武昌,陈理出降。对于这一部署,人们颇多疑问,朱元璋事后解释说:“事有缓急,兵贵神速。兵法曰:‘穷寇勿追。’若乘胜急追,彼必死斗,杀伤必多。吾故纵之,遣偏师缀其后,防其奔逸。料彼创残之余,人各偷生,喘息不暇,岂复敢战?我以大军临之,故全城降服。一者我师不伤,二者生灵获全,三者保全智勇,所得不亦多乎?”

对于儒家经典,朱元璋视为治国安民之大经大法,更是终生阅览不辍。从《明太祖实录》的有关记载来看,朱元璋对于《诗》、《书》、《礼》、《易》、《春秋》等重要经典,常能随口援引,还曾与儒臣讨论其中的一些内容,说明他对这些经典是比较熟悉的。《大学》被宋代理学家列为“四书”之首,朱元璋对此书也极为推崇,他曾说过:“《大学》,平治天下之本,岂可舍此而他求哉!”他还总括《大学》的要义说:“《大学》一书,其要在于修身。身者,教化之本。人君修身而人化之,风俗岂有不美,国家岂有不兴?”所以,在其一生中,朱元璋不断地、反复地阅读《大学》,对此书理解颇深。

朱元璋还非常注重读史,从史书中获得启示与借鉴。在与臣下讨论问题的时候,朱元璋常引经据典,还经常就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与事迹发表评论。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入京朝觐的教官,有两位教官说自己只知教学,不知民间疾苦,朱元璋严厉批评了两位教官,并就致君泽民、教人育人问题临时发表了一篇谈话,内中随口引用了《孟子》、《左传》、《史记》、《汉书》、《唐书》、《宋史》等典籍,由此足可看出朱元璋对历史典籍的熟悉程度。

对于佛道两家的书籍,朱元璋也广泛涉猎,并曾亲自为《金刚经》、《道德经》作注。此外,朱元璋还喜欢看《说苑》、《韵府》等杂书。可以说,通过勤奋自学,朱元璋成为一位知识面很广的皇帝。

朱元璋身边虽然有不少文士,但他并不把文字工作全部交予他们办理,常常亲自起草各类文稿。这样,朱元璋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宋濂曾描述朱元璋构思文稿的情形说:“沛然若长江大河,一泻而千里。”朱元璋提倡作文要平实易懂,他自己起草的文稿,大多用语通俗,浅显明白,既有朴野自然之趣,也有草率拙陋之弊。朱元璋也能写工整的骈文,封徐达为信国公的诰文,就是他亲自撰写的,其中有两联云:“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太公韬略,当弘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这两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很受人称道。朱元璋曾让儒臣起草《皇陵碑》,所撰碑文颇多文饰,朱元璋阅后很不满意,弃之不用,自撰碑文,全篇用韵,历数自己创业艰难情状,如泣如诉,很是感人。朱元璋很喜欢写诗,现存的《明太祖御制文集》中,录有他写的各体诗歌一百多首,虽水平参差不齐,但均有自己的特点。如《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又如《早行》:

忙着征农忙着鞭,转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为雨,七八个星尚在天。

茅店鸡鸣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拥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再如《新月》:

谁将玉爪指长空,万里山河一样同。

映水有钩鱼怯钓,衔山无箭鹤疑弓。

清光未放云霄外,素影遥分宇宙中。

轮满待逢三五夜,九州四海照无穷。

这些诗都写得粗放豪迈,颇有帝王气慨,从中也可看出朱元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确达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