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10734000000149

第149章 腮腺炎(病毒性与化脓性)

病毒性腮腺炎为双侧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酸多痛少,一般多由直接接触和通过飞沫传染而得,中医称之为“痄腮”,现代医学称“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于冬末春初,以5~15岁儿童最多见,患儿家庭、托儿所或学校中多有同样患者,呼吸道感染此病毒后,约经潜伏期2~3周发病,不会化脓,一般一生只患一次。2岁以下幼儿较少患此病。

化脓性腮腺炎是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后,腹部大手术后或一些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致使进食困难,全身抗病能力降低和口腔卫生不洁,加之腮腺分泌功能减退,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逆行侵入腮腺导管扩散至腮腺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腮腺化脓性疾患,脓液可向外耳道、口腔内、甚至向咽旁间隙溃破,有时可发败血症,中医称之为“发颐”。本病多发生于成年人。

症状

1.病毒性腮腺炎发病部位在两侧耳垂为中心耳下的腮腺,初起先见于一侧,1~3日后方延及另一侧,肿胀于2~3日内达顶点,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全程7~12日,患处色白濡肿,按之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但不化脓,起病较急,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差、头痛、呕吐,甚至嗜睡、抽搐等神志改变,可并发脑膜脑炎或睾丸炎。

2.化脓性腮腺炎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数是单侧腮腺肿胀疼痛,亦可双侧腮腺同时发病。初期颐颌之间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形如结核,张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显著,并延及耳之前后。7~10天左右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性,肿胀更甚,为成脓期,若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或口腔黏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时体温可达40℃左右。②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多有数月或数年反复发作史,急性发作时,颐颌部肿胀疼痛,唾液减少,有明显压痛,急性炎症消退后腮腺可有肿胀疼痛,触之似有条索状物,进食时更为明显。

治疗:西药治疗病毒性腮腺炎无特效药,可用维生素类配合治疗;对体虚者可肌肉注射痊愈者的血液30毫升;化脓者可适当选用抗菌素治疗c中药可根据病情辨证治疗。

1.病毒性腮腺炎 ①内治:(1)中药:疏风清热解毒。(2)中成药:板蓝根颗粒10~20克,每日3~4次,冲服;或蟾酥丸3~5粒,每日2次服用;或牛黄醒消丸1~3克,每日2次服用。(3)验方:取紫草30克,加水200毫升浸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约成100毫升,分3次饮服;或清解片吞服;或板蓝根50克煎服,连服2~4天。②外治:(1)用红灵丹掺太乙膏上贴之,或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2)鲜蒲公英捣烂如泥,敷肿处。(3)轻症可用赤小豆研细,加入陈醋或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①内治:(1)中药:可分初期、成脓期、内陷神昏等辨证治疗。(2)中成药:栀子金花丸3克,每日2次,口服;五福化毒丹1粒,每日2~3次,口服。内陷神昏者,可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用犀角解毒丸1粒,每日2次,口服,幼儿酌减。②外治:(1)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1~2日1次。(2)脓成,切开排脓。(3)溃后,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净改用生肌散、红油膏。口腔黏膜部出脓后,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3.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①内治:(1)中药:清化湿热,解毒理气。(2)中成药:甘露消毒丹6~9克,每日2~3次。口服。⑦外治:(1)急性发作时,用金黄膏掺红灵丹外敷。(2)用青吹口散搽颊黏膜出脓处,每日4~5次。③手术:凡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腮腺造影有腺体破坏,脓腔形成或导管明显扩张者,宜作腮腺切除(保留面神经)手术。

生活饮食调养

1.作好思想安慰工作,稳定情绪,静心休养,积极治疗。

2.病毒性腮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要注意隔离,不要到集体场合活动,不要随地吐分泌物,要单独使用餐具。

3.注意口腔清洁,无论吃任何东西都要漱口,坚持早晚刷牙。

4.饮食宜清淡细软,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等食品。

5.多饮水,要少喝勤喝。

6.保持充足的睡眠。

7.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