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长期、隐蔽地传递给女性,使得女性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模式等方面处于劣势,给女性的心理设置障碍,阻碍女性职业发展。
如果说家庭CEO有九成是女人,那么企业女CEO的比例绝对不超过10%。生活、事业、家庭皆幸福的三赢模式是无数职场女性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与各种压力对抗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压力总是以不同的方式穿梭在我们生活的空隙中。女性选择工作比较局限,工作紧张,操心家务,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再加上妊娠、生育、更年期等一系列特殊时期,女性比男性要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的更多的困难、麻烦,承受更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压力可能引起感冒、失眠、头痛、强迫症、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而更多的研究表明,女性异常心理发生率要高于男性,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思维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认知智力障碍,如老年痴呆;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其中,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最大。而中国是唯一一个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大部分自杀者或多或少都有抑郁症倾向。
一、女性职业发展的心理障碍
(一)就业前的心理障碍
对面临职业选择的女大学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弱点将直接影响到她就业的成败。女大学生通常会有自愧不如的心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男同学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女大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女大学生还容易有依赖心理。一些女同学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反正学校得给我们分配工作”的依赖思想。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大学生,怎么能作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正因为有了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女大学生面临选择时都会犹豫不决。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抉择,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当机立断,抓住转折机遇。而女性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使一些女大学生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就业的良机。同时女生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视过高心理。一些女大学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等,容易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理,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
造成上述心理障碍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认知障碍
职业认知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的认识、看法和评价。女大学生的职业认知障碍表现为:
(1)性别歧视导致自卑心理、依赖心理。
很多知识女性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认同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观念,因此束缚了自身个性的发展。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品学兼优的女生,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竞争过男性。有些用人单位提出一种很奇怪的口号:“宁可要三流的男生,也不要一流的女生。”有的机关单位甚至提出不招聘女性。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未就业的女大学生普遍产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逐渐滋生“女人靠男人”的依赖思想。女性大多是以男朋友或丈夫事业的成功作为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在心理上、经济上都对丈夫或男朋友有很大的依赖性。
(2)职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女大学生们在经过四年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踌躇满志,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都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幻想,这说明她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她们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找到一个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这与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市场理想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很不吻合。
2.职业情感情绪障碍
职业情感情绪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时所产生的相应的内心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女性的职业发展情感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
(1)女生的情绪波动大、不稳定。
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较大的心理脆弱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感的起伏变化性特征。其工作业绩易受情感情绪影响,情绪愉快、稳定、乐观,则工作效率高;而情绪低落、沮丧、烦闷,则工作业绩直线下降。因女生择业期望过高,又缺乏经验,在求职过程或在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由此产生烦恼、忧郁、沮丧、哭泣、愤怒和焦虑心理,甚至于大声喊叫,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
(2)女生就业的焦虑情绪非常显著。
女性职业发展顺利与否会诱发焦虑情绪,在工作压力下,很多女生都反映她们心里难受、情绪不稳定。
3.职业行为障碍
职业行为是指个体在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和行为模式。当代女大学生在处理职业和专业、兴趣,职业和环境,变换职业条件诸关系问题时,存在某些行为障碍。
(1)害怕吃苦,追求舒适、安定的生活。
调查反映,现代女大学生害怕就职于条件艰苦的环境,追求舒适、安逸、高收入的工作环境,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制约女性职业行为趋向的重要因素。这种思想和求职趋势既增加了女性广泛就业的难度,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女大学生职业成就动机水平偏高却不务实。
职业成就动机是指推动个体从事职业行为并完成工作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意志力亦越强。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定位于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工作成就动机,既与其个人的理想、成就目标级别高低有关,更与其周围人对自己的支持、鼓励与期望程度密切相关。女大学生在求职理想、职业发展目标方面偏向于当管理人员:55%以上的女生把职业发展目标定位在中级、高级管理人员,12.4%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当第一把手,只有12.8%的女生把自己发展定位在“一般基层工作者”。大多数女生虽不甘落后,却不愿干平凡、务实的工作。男女性别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别,主要与他们的兴趣不同有关。男生对发展和事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而女生则对发展与情感、家庭有关的内容感兴趣,更多表现出接受、服从的特点。
(3)以个人利益为先考虑择业,突显职业行为利己倾向。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跳槽或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才是社会贡献。注重追求物质舒适的安逸生活,希望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各种潜能,获得高的报酬,满足个人需要是女大学生变换职业首先考虑的基本条件,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因素。当代女大学生的生活目标是追求一种比较实惠、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在处理“专业对口、兴趣吻合与职业报酬”之间的矛盾关系时,问卷中提出“假如现有工作专业对口但薪金一般,你是否愿意放弃它而选择专业不对口,但高薪的职业”,3.7%的女大学生选择“不愿意”,39%的女大学生选择“较愿意”,10.1%的女大学生选择“非常愿意”。关于《女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中,在回答“您择业的主要因素是”时,28.68%的女生选择“工作的稳定性”,25.74%的女生选择“工薪高”,16.91%的女生选择“自由度高”,只有2.21%的女学生选择“对社会的贡献”。调查问卷反映出女大学生择业的顺序是:事业单位(49.26%);国家机关(17.65%);外资企业(10.29%);合资企业(8.82%);国有企业(1.47%);乡镇企业(1.47%)。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物质观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经济收入高低、生活的舒适安定程度都已成为当代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专业对口、服从国家和上级的安排分配、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等都变成第二位因素。
(二)就业后的心理障碍
职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她们的状况预示着妇女发展的未来,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到21世纪的人类走向。当前,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职业女性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影响到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
女性进入结婚生育年龄段后所面临的障碍会更多。“三十而立”对男性来讲或许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崭新起点,但对许多职场女性而言则更像一道门槛——许多女性悲哀地发现,眼角的鱼尾纹在不知不觉中蔓延了,热情和信心似乎从身体中抽走了,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在生活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生活好像高速运转的旋涡,不能由自己来掌控。面对社会和家庭构筑的重重压力,有些女性被磨炼得越来越坚强,她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成长中坚守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而有些女性在遭受打击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挫败心理,开始怀疑自己,丧失信心。就业后女性会出现以下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一是年龄恐慌。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在职业女性中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担心可能随时会被老板解雇,又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信息排斥。
二是心理疲劳。随着阅历的增长,职业女性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少,不少人出现了莫名的疲劳感,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削弱职业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三是自信心不足。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很多女性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信心不足,过多地消耗了她们的精力和时间,减弱了她们追求成功的动力,影响了工作效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精力、体力甚至容颜都如流水东逝,与身边生龙活虎的男同事或者年轻女性相比,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失落感,这更加导致她们信心不足。
四是目标游移。许多职业女性爱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种来自内心的干扰容易使职业女性被外界的目标所迁移。而对于那些吃“青春饭”的职业女性来说,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30多岁的女性已经没有吃“青春饭”的本钱。特别是成了家,有了孩子,精力和能力都不允许她们再陷入无休止的职场“厮杀”。在她们眼里,继续待在目前的公司,与其说是在等待晋升的机会,倒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使然。一些职场女性知道自己在目前的公司干下去也没有多大发展前景,迟早会被新人所替代,但渴望成功的心理又使她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于是开始迷惘。
五是知识更新不快。信息时代需要更新更快、更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人才,而这正是许多职业女性所欠缺的。
六是心态紧张。中年职业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有老,下有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她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她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女性需要承担和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对一些天性要强的女性来说,她们既想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又想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然而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忽视健康知识的学习,不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必然无法摆脱工作压力和不愉快情绪,最终身心俱损。
女性出现以上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双重角色冲突
进入职场的已婚女性面对来自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常会经历双重角色的强烈冲突。譬如,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要孩子的年龄,然而生孩子却意味着要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社会角色脱离一段时间,意味着发展会停滞一段时间,等生完孩子回来之后,可能不再适应自己的工作,可能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取代,提升可能会被延误甚至错过时机等,这些都令女性望而却步,从而不敢下决心去履行母亲的职责。譬如,如果女性是家中的顶梁柱,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上,而自己的工作责任和压力也很大,常常需要额外加班,作为一个既重感情又重事业的现代女性常常身陷其中,似乎无法看到出路。
社会的变化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及男性世界的压力,而且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在职场中,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成功;在生活中,她们必须照顾父母,关爱子女,维系家庭。
我国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是由于职业女性价值定位时其价值取向的双向性而导致的。追溯历史,在农业文明时期,相对于男性,女性的价值被定位于家庭中,因此,女性是通过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的。这种明确且单一的价值定位与角色分工使得在当时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角色规划、角色行为都处于一种心理平衡之中——女人把自己以男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半径的人生看作天经地义,男人视女人在社会事务中的无所作为为理所当然。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价值取向出现转型,从单一的贤妻良母开始倾向于以职业女性的社会成就确定职业女性的价值地位,同时出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惯性思维,男性自然要求女性成为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主角,职业女性的价值趋向呈双向性:贤妻良母兼社会职业劳动者。社会成就需求和家庭职责需求的同时强化,使职业女性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角色、双重性格的冲突之中,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实际上,尽管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的比例大大增加,但“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仍占据重要位置。人们把主持家务,照顾老人、丈夫和孩子作为女性“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传统,女性向来被囿于家庭,足不出户,并且所受教育程度和活动能力大大弱于男性,这种表面现象使得人们会固从原有的分工,认为女性更适宜家庭劳动,倾向于女性对家庭的角色诠释而忽视了女性对社会角色的发挥,或将社会角色的发挥置于次要的位置。女性受这种观念支配,在做好家务的基础上再完成社会赋予的职业工作,受体力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同时做好,就必然面临双重角色冲突。
正如在第一节中论述的“生”与“升”的矛盾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为工作而牺牲家庭,或者为家庭而牺牲工作的事例并不少见。但是每一种选择取舍都是片面的,只能获得一时的安宁和成功,而失去的那些方面总会使人产生无法弥补的失落,甚至难以言表的痛苦。还有一些女性则选择兼顾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但是家务劳动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女性业务水平的提高。
有调查显示,生儿育女给女性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影响职业女性业务水平的提高;影响身体健康;不得不放弃业余爱好;减少娱乐时间。显然第一项直接影响社会角色扮演能力的提高,而后几项则意味着女性因生儿育女将处于无限的忙碌之中。等到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女性角色时,她们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与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不小的距离。
双重角色冲突的内在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两者的价值实现的方式不同。社会角色的回报是按劳付酬,女性在物质生产劳动中的付出,以货币的形式得到回报。而女性在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劳动付出却得不到肯定和补偿,几乎所有社会都把抚养子女看成是个人私事。
第二,向女性提出要求的主体不同。职业要求女性精通业务,献身社会;家庭要求女性善理家务,奉献家庭。于是,女性角色的内在矛盾便表现为两种性质的冲突:一是外显性冲突,如时间冲突、空间冲突、精力冲突、行为方式冲突;二是内隐性冲突,如主体角色需要与角色能力的冲突、主体的角色愿望与社会角色期待的冲突、主体的决策能力与社会角色需求的冲突。由于女性主体能力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的理想化与女性主体能力的现实性之间便产生了种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则又引发了女性主体不同程度的焦虑。
以色列前总理大臣戈尔达·梅厄这样描述女性的思维过程:“工作时,你挂念着留在家里的孩子;在家时,又惦记着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你的内心深处总是经受着这样的挣扎,仿佛你的心暂时是借用的,不属于你自己。”
许多女性都需要面对这样的抉择: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还是外出工作赚钱,挖掘自己的潜力?在这时候女性往往不知所措,而大多数男人却无须面对这样的矛盾。女性为了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不得不一直挣扎着,不停地变换角色。
2.事业带来的压力
首先,是竞争带来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职业女性时刻面临着下岗的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地增长,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丰富着。而且,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它迫使职业女性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充电”成为职业女性业余时间的重要项目。她们总是因时间不够用而时时感到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担心自身的竞争能力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时代赋予职业女性更多工作的权利、机会和动力,也留给女性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担。
其次,是成功恐惧症。当今,职业女性大都重视自己的事业,渴望事业有成,因为事业的成功意味着经济独立、物质财富的增长、名誉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中国的社会现状是有为的职业女性特别是女经理、女私营企业主婚姻似乎多不美满,丈夫往往接受不了“女强人”;而在社会上,由于人们习惯用男性标准来评价白领女性,从而抹杀了白领女性应具备的女性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事业有为的女性回到家中还要装出“男强女弱”的模样,而一些渴望事业成功的女性因为担心失去女性形象,害怕被冠以“女强人”的头衔,对成功产生了恐惧,从而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
再次,性别歧视的困扰。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职业女性在就业和工作的选择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和限制,这使职业女性事业心较强、比较自信、对自己的期望较高与期望难以实现的矛盾加剧,也势必增加职业女性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引起现代知识女性的自信心滑坡。目前,社会上男女就业机会不同,男女向上一个阶层流动的机会不同,男女收入差距加大。有统计表明,近年上海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可是女性的收入却只占男性的62.4%。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经济领域就业层次10年来有所提高,职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女性在业率降低,两性收入差距逐步扩大。2000年底,城镇18岁至49岁女性在业率为72%,比1990年低了16.2%,两性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7.4%。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这是城镇男女两性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最后,玻璃天花板的存在。“职场玻璃天花板”是一形象的比喻,指“为女性的提升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障碍反映了“歧视”。玻璃天花板看不见,然而却是女性登上组织阶梯上层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不管她们的资格或成就如何。
玻璃天花板是真实存在的,它实际上由男性组成。当出现一个受过同样教育、具有同样能力、拥有同样工作热情的女性,威胁到男性的安全、尊严以及对社会秩序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时,男性会本能地排挤入侵者,而女性自然的反应也是自我保护,于是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女性要想在家庭和工作中获得平等权利,必须首先改变男性的态度;要想与男性完全平等,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女性中这种自我牺牲的意识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自加的枷锁了。
玻璃天花板并不全然是透明的,它背后掩盖着诸多文化和制度根源。中国男权的根深蒂固丝毫不弱于西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宣扬父权和夫权的纲纪伦常贯穿了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的始终。今天,溺杀女婴等公开蔑视女性的极端行为变得极为少见,但只要看看孤儿院收养的弃婴的男女比例就可知道传统的男女观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报纸上关于外来女工被搜身、女性白领因怀孕被解雇的报道不胜枚举。而就算在政府部门和一些非盈利机构,身居高层的女性仍凤毛麟角。玻璃天花板确实是一种“全球化”的普遍现象,其彻底消失,恐怕要冀望于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来临与成熟,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的颠覆和现代精神核心的重建。
3.恋爱和婚姻问题带来的困扰
《工人日报》2003年12月17日文章《宁波部分知识女性认为活得累》报道了浙江宁波市妇联针对该市中高级知识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生活、成长经历、教育情况、思想动态、现实需求等方面开展的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婚姻生活表示不满意,但认为感情基础还在,只是时间久了,婚姻生活趋于平淡,可以继续维持的占30%;处于婚姻破裂边缘,勉强维持的占1%;离婚的占4%;另有个别人丧偶多年一直未婚。
婚恋对于未婚职业女性的困扰,是因为婚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职业女性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职业女性随着社会劳动参与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对自身的估价随之升高,情感的需求也较为复杂,对婚姻的期望值比较大,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择偶的标准。有的职业女性由于对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而“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入了大龄单身的行列,成为“单身贵族”。现代职业女性普遍看重婚姻质量,宁缺毋滥。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上办公现代化,有些人采取网络恋爱、虚拟婚姻或是未婚同居来缓解孤独感。
在角色冲突、事业、家庭各方面矛盾的冲击下,女性所面临和承受的压力很大,如何进行调适成为关注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