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10732700000055

第55章 营收增长是企业成长的保证

降本增效是企业利润之源,降本增效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但是根据“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销售数量×销售单价)-营业成本”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即使降本的成果再大,其所能够提供的利润范围总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价格下降往往会抵消掉成本下降带来的一点点利润空间。特别是当核心产品处于市场饱和期时,很多企业往往一味地大打价格战,在成本上“下工夫”,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的农机行业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虽然随着农民的进一步“解负”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机未来的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但是由于价格的恶性竞争已经导致其无生存空间。合理的价格和营收规模才是未来农机发展的根本途径。

降低营业成本的空间极其有限,但是增加收入的潜力却是没有上限的。而且,营收增长才是企业成长的保证,让我们看看两个拥有 IT行业核心技术公司的命运吧。

成立于1982年的 Sun微系统公司,拥有多项知识产权以及预期高达42%的营业利润,股价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但依旧面临着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怀疑。究竟为什么呢?Sun 2006财年(2005年5月到2006年7月)收入为 130亿美元,却仍然亏损。正如分析师所言,其年销售未能完成获取净利润以及扩展业务的首要任务是其不被推崇的关键。而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以及预期的营业利润与 sun差不多,市场投入远远大于 sun公司,但其年4 0 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保证了其30%左右的净利润率,而且微软的销售领域仍在不断地扩张。

两个公司虽然都是拥有计算机的核心操作系统,而且推出的时间也很接近,甚至 SUN所推广的操作系统技术优势要优于微软的操作系统,但两个公司不同的市场运作能力,使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命运。可见,企业要想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利润的增长,根本上取决于保证营业收入的增长。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 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 5年,只有2%的企业其寿命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 10~12年;世界 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 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吉列刀片——长寿企业的长寿之道

毫不例外,吉列公司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其中,较大的几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的3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1998~2001年,该公司的剃刀、电池和牙刷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9~2000年吉列的市值减少了55%,即大约350亿美元。

良好的营销保证了营收的持续增长,这是面对如此之多的企业倒闭,而这个专门做剃须刀这种基础产品的吉列还能活下来,并且能够持续成长的一条重要经验。1980年以后,吉列经历的两次较明显的低迷都与营销不力有关,而重新回升也与营销力度的加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某些时期,吉列的广告费用甚至远远超过研发费用。2001年,吉列的广告费是5.76亿美元,相当于研发费用的3.08倍,2003年的广告费与研发费用之比为4.09∶ 1.它还在跨国公司中率先实行了全球统一的营销策略。当然,吉列公司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它所犯的都是小错而不是致命的错误,而且,它总能堵蚁穴于决堤之前。比如,在20世纪70~80年代,吉列受到廉价一次性剃刀的冲击,市场份额明显下降。8 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柯尔曼·莫克勒任 CEO的时期,甚至还有公司企图收购吉列。但是,柯尔曼·莫克勒在他在位的15年之内,领导吉列成功地挫败了四起收购企图。与此同时,吉列也在曲折中由一家一度死气沉沉的公司成为世界上在营销方面最为强悍的公司之一,并成为华尔街的宠儿。1939年,吉列获得了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独家广播赞助权,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在以后的时间里,吉列频频在赛马、拳击、橄榄球等各种体育比赛中出现。这样,人们几乎在想剃须的时候,就很容易地想起了吉列。1991~1999年任吉列 CEO(首席执行官)的阿尔弗雷德·泽恩走马上任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在营销上面,并且把营销广告作为与“研发、资本投资”并列称为吉列增长的驱动器。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阿尔弗雷德·泽恩一度把吉列推向了黄金时期,专注基础产品模式20世纪90年代,吉列公司的利润年增长均超过15%。在泽恩任期之内,吉列市值也由60亿美元增至约600亿美元。重视营销成为吉列基业得以长青的秘密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产品的替代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很多产品在没有被市场认可之前就已经凋零,更不用说等到降本去挖掘潜力。因此,酒香也要勤吆喝,企业只有加快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的速度,才能够获取竞争优势,才能够保证企业营业收入的不断增长,才能使企业得到成长。做企业,惟有责任、发展、优良的业绩才是永远没有时效性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