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际双方相互宽容体谅的结果。各自内敛一点,谦让一点,活动的空间就大一点,摩擦和冲突就会少一点。外在的宽容以内在的体谅为前提: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体谅对方,才会有由衷的宽容、包含,也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近代儒学大师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子弟修身说:“从恕字上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书赠弟天则·杂著》)这是对《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十三章)一语的解读。
(一)心的传递,找到认同,培养认同感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中国经济时举过这样的例子:
一个家庭有三个儿子。父母当年的处境非常艰难,第一个儿子只能读到初中毕业,就必须出去工作,帮助父母挑起生活的重担。随之,家里情况逐渐好转,第二个儿子可以读完大学,但大学毕业后也必须参加工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而等到第三个儿子长大时,家里已经可以供他出国留学了。三个儿子所处的境遇不同,人生轨迹也不相同,但是只要这三个孩子对此是认同的,对家长的处境是谅解的,这个家庭就是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所以培养认同感是很重要的!
我们身边不乏厉先生所举的例子,但也有相反的情形。我的邻居是上世纪60年代组合的家庭,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子女们的人生轨迹大致和厉先生所说的相同,由于不注意培养子女对家庭的认同感,彼此不能设身处地,兄弟姊妹的关系像仇人,父母也很痛苦。父亲中风躺在医院里,为分摊医药费,子女大动干戈。开出租车的大哥说:“我命不好,小时候爸妈也没看得起我,现在该轮到你们了!”弟弟妹妹也不示弱,回敬哥哥:“孝敬父母是没有止境的,哥哥要有个哥哥样!”最后吵到法院里。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能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就离中和之道不远了。凡是别人加之于己身而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加之于别人身上。”《中庸》还引了孔子在孝事父母、友爱兄弟、忠事君主、施信朋友四方面所作的自我批评:“君子之道四,丘来能一焉。”如果有孔子的这种态度和境界,我们的邻居、家庭、朋友同事关系绝不会出现危机。
和家庭一样,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认同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常说“同甘共苦”,厉以宁说:“同甘靠制度,共苦靠认同。”遇到艰难困苦时,仅仅靠规章制度是不够的;靠认同,大家才能在一起共渡难关。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志同”。
盘庚是中国商朝一位圣明的皇帝,他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将国都迁到殷地安阳,但臣下和百姓不理解,有的甚至公开反对。盘庚苦口婆心地劝导,写了一篇著名的诰词晓谕臣民。这篇诰词收在《尚书·盘庚》中。其中有这样的话:“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忧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意思是说,今天我告诉你们迁都之事而又不得不迁,你们要谨谅我的忧心。如果横加反对,则事情就更难办。你们应当分君王之所图而共图之,分君王之忧念而共忧之,和衷共济,一起来克服困难。君王和臣民都要为对方设身处地想一想,理解迁都必行之理,断不可为浮言横议所动摇。由于盘庚注意培养臣民的认同感,迁都得以顺利进行,商朝也强大了。认同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形式上的,盘庚没有用高压的手段,因为高压产生不了认同。
在这篇著名的诰词中,盘庚提出了“设中”的概念。“设中”就是设身处地,就是换位思考。“设中”容易培养认同感,说明中国四五千年的古人就有中庸的政治智慧。
(二)从认清自己角色到“角色空”
关于“好婆媳”有这样一个案例:
端午节那天,婆婆叫媳妇包粽子。如今的年轻媳妇哪里会包粽子,不过婆婆开口了也不得不勉强去做。从清早忙到近午,粽子包好了,下锅了,听到婆婆在客厅打电话:“女儿呀,赶快回来吃粽子,我要媳妇包了一大锅。”媳妇听了,气不打一处出,岂有此理,我辛辛苦苦一上午,原来你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她丢开围裙,赌气往娘家走。刚到门口,手机响了,正是妈妈打来的:“女儿呀,今天我叫你嫂子包了好多粽子,你赶快回来吃吧!”怎么这样相像?媳妇不禁笑起来。她进而一想,女儿是妈妈贴身的小棉袄,母亲对女儿对媳妇有些差别,原也是人之常情,自己将来如果再有个宝贝女儿,说不准也会这样对待媳妇。自己刚才生气,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媳妇”角色,把自己等同于“女儿”。想想婆婆平日的好处,觉得赌气出走不大应该。于是给妈妈回电话,说晚上要在婆家不回来吃了。转身到菜场买了些菜回婆家。这时小姑子也来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吃粽子。以后,她不仅以“媳妇”的角色要求自己,而且设身处地为婆婆着想,如有个好吃的,主动提出要小姑子回来。婆婆呢?她通过居委会“和谐社区”的学习,也设身处地为媳妇着想,用同样的爱心对待女儿、媳妇:这一家成了社区“好婆媳”的样板。婆婆骄傲地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指媳妇)比小女儿还好。”
分析这个案例,会发现这个媳妇经历了从“角色模糊”到“认清角色”再到“角色空”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角色模糊,固然冲突不断;但认清角色,只能做到婆媳相安;而只有到“角色空”——让自己的角色空着,自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问题,才能做到相融和谐。
中国人的“空”、“无”哲观,不仅关于事物,而且直指人自身。在中国文化看来,因为受“自我”的蒙蔽,我们常常看不到人生的全貌;相反,因为迈入“无我”的境界,我们可以置身事外而了然于心。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能相互理解,主要是我们心中只有自己。如果在双方(如上下级、父子、师生、夫妻、同学、同事等等)发生争执的时候,能放下自己的看法、要求和愤怒,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考虑一下对方的看法、要求、处境和感受,肯定会平静下来,进而转入理解和关心对方,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体现了“空”、“无”的智慧,有人称为“角色空法”。“角色空法”就是遇到感情和利益之事,让自己角色暂时空位,而以对方的角色为角色思考问题。其语言形式是:“假如我是你……”,“假如我是他……”;如果你希望对方用“角色空法”理解你,你也可以说:“假如你是我……”“角色空法”就是设身处地的方法。
这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动手打人,你只需对他说:“别人这样打你,你高兴吗?”他多半会觉得自己不对,比讲大道理有用。这个方法同样适合于大人,甚至桀骜不驯的人。
三国时,吕布和刘备一度结盟,两家还打算结亲,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是一个气量狭小而又无信义可言的小人,他要自己的手下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是个名士(相当今之名人、明星),他不愿如此下作,吕布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写,袁涣笑着说出一番道理:
“我听说君子以德羞人,没听说过以辱骂折磨人的。假如刘备是君子,他不会因将军的辱骂感到羞耻;如果刘备是小人,他会以同样的方式辱骂你,最终吃亏的还是你。何况,或许有一天,我为刘备效力,我当然应该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倘若我一离开将军,就转而替刘备写信来辱骂你,那样行吗?”
吕布听了这番设身处地的话,自觉惭愧,此事作罢。
最有趣的是《广笑府》中北宋太尉党进的故事:
党太尉罢衙,见其子裸体缚跪雪中。问之,知其得罪太夫人,因被缚焉。太尉自裸体,命左右缚于儿之旁。母夫人问何故如此,太尉笑曰:“你冻我儿,我冻你儿。”
祖母责罚孙子,做父亲的确实难办。站在祖母一边继续处罚儿子吗?于心不忍;站在儿子一边对抗母亲吗?不仅于理不合,而且会激化矛盾。党进的“我冻你儿”确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顽皮方法,它既有自责,又有批评,还有怜爱与孝顺。它引发太夫人“将心比心”,体会儿子的怜子之情。文章没写明结果,但结果只能是太夫人立刻收回成命,而且是自觉自愿的:“嗨!你们都起来吧!”
(三)设身处地,“仁之方也”
“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如何实现“仁”呢?孔子说:“近取譬,仁之方也。”比如你要削制一个斧柄,只要斜眼看看手中现成的斧柄并取法,就肯定错不了。在待人方面,只要能以尽己之心推己及人,中庸之道就在其中了。什么是“尽己”。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己,《中庸》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是尽己。什么是“推己”?以爱己之心爱人则推己,《中庸》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则推己。前面所说的三四岁小孩打人,你问,“别人打你,你愿意吗?”就是帮助启发他推己。推己能生恻隐之心,达到相互理解和认同。
人之际遇有齐与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与不顺,而能使人独顺乎?以处人之心处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之事,当以己为譬;己之事,当以人为譬。可见,近取譬用于人际关系,就是设身处地。
这个方法,儒家也称“挈矩之道”。挈者,度也。挈矩者,即所谓“一尺之矩可以盖天下之方”也。关于挈矩之道:《孟子》解释如下:“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此以己为矩,以度天下人之方不方也;“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背”,此以上为矩而纳民于方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以民之好恶为矩,而使己之好恶合乎此矩也。
据佛经介绍,佛门有“圣戒”七种,包括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行两舌、不行恶口、不行绮语。“七戒”是佛徒尽己、责己的内容。如何教育佛徒自觉履行,佛教运用设身处地的方法,例如对“不杀生”,佛徒这样念诵:“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己,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其他类此。
中国文化不仅用这种方法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而且用它治理天下,改造罪犯。
据说周敦颐当县令时,县内烧船抢货,盗贼猖獗。抓到的案犯皆游惰之民。周孰颐听讼之后,为了实现孔子“必也,使无讼平”的理想,便判处这些案犯在河上做纤夫苦力三年,自食其力,改变游惰习气,并使之知货运行船生计之艰难,以后再想烧船行劫之事,就会有“恻隐之心”了。据说这个方法很有效,那些惯犯居然被改造成良民。几年后,县晏河清,达到大治。
西方人用不用这个方法呢?
高歌《在美国感受尊严》一文说:
我曾经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我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咖啡伴侣给了一个女顾客。她非常恼火,因为她很胖,正在减肥,必须禁食糖和一切甜点心。她大声嚷嚷,简直把那包糖当成毒药:“哼,她竟然给我糖,难道她还嫌我不够胖?”那时,我完全不懂减肥对美国人多么重要,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黑人女经理闻声而来,她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点给她,并且把钱退还她。”我照着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顾客哼哼几下就不出声了。
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个小事故,我等着经理来批评我。可是她过来对我说:“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大概会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拿错了。”不知怎的,这么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我十分感动……
可见,东西方的文化是相通的:“如果我是你……”这种设身处地的方法,不仅是一种说服技巧,而且是实现人际和谐的基本方法,它体现着尊重、爱护、平等与宽容。不过,西方人主要是从平等意识出发而运用它的,中国文化则以之为“中庸智慧”和“仁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