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08

第8章 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

胡玉顺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们甘愿倾心付出。据有关媒体报道,某市少年宫举办招生咨询会,艺术类的项目最热,舞蹈、影视表演、朗诵、绘画、唱歌等学习班都人满为患,一个6岁的小女孩报了朗诵班,母亲还要想方设法给她报绘画班和唱歌班。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艺多不压人”,孩子从小多掌握一些艺术类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好事。但是,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看,父母不要忽略一个既简便易行又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环节,这就是让孩子动手做事。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孩子智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品德的基础。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在成长中更好地做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使孩子成人成才。

让孩子动手做事

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的事情。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孩子生活中的、是孩子自身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亲自动手,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事情。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就是孩子在平时表现出来的“我要”“我自己来”,强调孩子亲自动手,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父母不要以自己的行为代替孩子的付出过程和行为过程。比如小孩子要吃饭,是因为饿了。在孩子不会使用筷子和勺子之前,是成年人喂他吃。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当喂孩子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同时把手伸出来去抢大人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呢?“他要自己吃饭”,但成年人会怎样说、怎样做呢?“你要干什么呀?”随后打孩子的手,继续喂饭。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见。作为智慧型的父母会怎样说、怎样做呢?他们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他们会说:“你要自己吃饭,是吗?”他们要为孩子做好自己吃饭的准备,如准备好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等等。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尽管孩子的动作显得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认真,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你看孩子的表情是那样的满足,他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体验。

做父母的应该重视孩子这种快乐,帮助孩子获取这种快乐,而不应该以“过度好心”扼杀孩子的愿望。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明确要求或潜在要求自己做的事会从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多,从自己吃饭、穿衣、穿鞋、剥只香蕉、削个苹果,到自己买支笔、洗件衣服、热瓶牛奶、炒个鸡蛋、买张车票,等等。父母不能把今天的子女老是当成昨天的孩子,疏忽子女成长的变化,一切如昨,还是照旧替代孩子做事。一些父母到孩子高中毕业填报高考志愿也要包办代替,或者勉强孩子填这个报那个,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志向。这种包办代替危害很大,不但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依赖性,一旦这成了习惯,很容易使我们的孩子丧失前进的动力,丧失竞争能力,乃至丧失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

研究表明:需要是孩子发展的原动力。任何孩子都有内在的需要,都想亲自动手来满足这种需要。作为智慧型的父母首先要区分孩子的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要满足的是孩子的积极需要,克制孩子的消极需要,不是不加区分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其次,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创造一定条件使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子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个母亲的话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是怀疑孩子的能力,其次,通过花钱代替孩子的能力。很多孩子的积极需要在母亲这样的随意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一旦孩子不会做这件事情,母亲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的感觉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让孩子在做事中动脑增智

开智,是指开发孩子的智力。我们强调的是: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等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心灵手巧是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达到统一,做事情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孩子做事情的质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帮忙做,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学习。下班回到家,如果看到上学的孩子在玩,有的父母不由自主地就要说:“作业写完了吗?”有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说:“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关注孩子的学习不错,但是,只关注孩子的作业就片面了,就容易使事物走向反面,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类似金华杀母案的悲剧就是明证。许多家教的失误,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成天唠唠叨叨,就是作业、作业、成绩、成绩,自己说腻了,把孩子的心说毛了,结果,好心得不到理解,甚至带来恶果。孩子的思想和追求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成长、成熟。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应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孩子干使用手指的细活,通过干活获得锻炼,通过锻炼过程,体会从失败走向成功,获得欢乐。这种锻炼对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智力开发。例如,父母在厨房做饭,可以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这自然要动用手指,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手可以称为大脑活动的“晴雨表”,正如有人说“手是第二大脑”那样,最具象征性地表明头脑发达的正是手。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脑头体操”。许多贫穷的孩子的学校教育不正常,却很聪明,就是因为他们劳动的机会多,动手的机会多,对头脑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发。

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第一体验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这时有的父母就要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而智慧型的父母会鼓励孩子:“找找没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细地想一想。”当孩子想做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时,父母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当孩子经过仔细思考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事情,父母可以用鼓励、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屋子里玩,过了一会儿,孩子可能有些饿了,看见桌上放着饼干筒,于是,他站起来伸出手够饼干筒,因为桌子高没有够着,孩子站在那里左看右看,看见桌子右边有一个塑料脸盆,孩子把脸盆拿过来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里面伸出手够饼干筒,还是没有够到。他从盆里出来,站在那里想了想,伸手把脸盆翻过来,使脸盆的底朝上,自己站上去够饼干筒,一伸手够着了,坐在地上吃起来。孩子的行为过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假如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会做什么呢?把饼干筒递给孩子。父母的这个行为代替了孩子的什么过程呢?代替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不仅提倡让孩子动手做事,还提倡让孩子在做事中动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让孩子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明理,是指孩子在做事情的失败与成功的过程中明白道理,从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体验对与错,从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健康向上的,什么是颓废低下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这里强调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道理,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做事做人。

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是给孩子讲做事做人的道理,忽略了让孩子去亲身做,更忽视对孩子做事情的具体指导,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滔滔不绝,孩子置若罔闻。有的孩子把父母不停地讲道理视为唠叨,很是反感。有的父母也很困惑,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常说: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言传身教”。现在,从孩子接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听进身做”,在做中明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外在条件,而孩子的听进身做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提倡父母既要重视言传身教,更要重视指导孩子的听进身做。例如,有个父亲说他的孩子做事不认真,常常丢三落四,已经批评很多次,还是没有效果。我们建议这位父亲要给孩子积极的约束,也就是在孩子做事情时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同时让孩子把这些要求听进去,知道这些要求是什么,然后让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不做则已,做就做好”。如果孩子做得很好,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做得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做,直到符合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体会到:我按照要求努力去做,我能做得很好,从中体会到怎样做是认真,从体会到什么是认真中使孩子出现“我行,再来一次”的需要和要求。父母要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需要和要求,鼓励、肯定孩子“你真行,再来一次”,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里强调的是孩子做事的态度,将来孩子的社会生活和事业是否成功都与态度相关。

作为智慧型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您真正地爱孩子,就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给孩子多一点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用您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其次,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具体的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失败受挫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孩子意识到“我行,我能做好”。第三,父母要意识到“开智明理”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统一实现的,不要把它们分开,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做事的需要是不同的,父母的指导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也应是不同的,做事开智明理都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