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06

第6章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

朱小蔓

在当今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除了想方设法让孩子吃好、穿暖、不生病外,更多的是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和开发,倾其所能让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补习和训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却往往收不到好的结果,有些甚至适得其反,出现了家庭教育的悲剧。形成这些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现代人的发展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明显,即家长主观强制性地把孩子纳入自己希望的轨道和纳入社会模式化的那种希望轨道,违背了人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生命潜能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人的成长的多样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常常因袭传统和习惯,总是按照一个期望、一个模式要求孩子,不要说是“离经叛道”的孩子了,就是那些“听话”的孩子也是被严格要求,如此就会造成家长或教师与孩子的关系恶性循环,双方就成一个矛盾的对立面,然后冲突由此而起。孩子失败的人生也就这样从课堂里、家庭里诞生了。

一、重视孩子多样化感官经验和灵性表达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在导向上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以及缺陷,使家庭教育容易陷入误区。一是学校教育制度对人的要求过于模式化,有些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学校教育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调整、解脱出来,它产生、积累的负向效应波及、延伸到家庭,从而造成普遍的重智轻德的培养模式。二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望子成龙”“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以及对独生子女畸形的、病态的爱,导致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期待上失去了协调性与和谐性。人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和谐、协调、整体性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在儿童时代的发展,更应当是一个和谐的、均衡的、协调的发展,如果是畸形的发展,会给他以后带来负面的影响或终身的危害。

现在有些家长片面追求认知发展,过分重视智力教育,比如让孩子很小就开始识字、背诗、数数等等,这些都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许多家长对儿童生理知识知之甚少,只是主观地以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要求孩子,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由于这种训练超越了儿童生理发展基础,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害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实际上,孩子早期的语言能力、符号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主要是靠感官来接触世界,来认识判断外部世界。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而很多家长常常不是这样,他们只是过早地去开发某一个器官,导致五官本身功能的运用、开发很不全面、协调、充分。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的、模糊的再进入到精细的、细化的一个过程,家长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律,孩子的认知就会产生片面性。比如,孩子无论用手、用味觉、用嗅觉还是用肢体语言、身体语言来与外界接触或交流,都可以产生感觉,这些感觉都可以变成经验和知识。而有些家长根本就不重视孩子的这些经验,或者还未认识到这是经验和学习。因此,没有重视让孩子多一些闻一闻、碰一碰、尝一尝、动手做一做,也谈不上积极开发孩子这些应有的学习、感知能力,也不让孩子的所有的感觉都来参与表达自己。因此,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家长或老师往往会对他投去赞赏的目光,这些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就占便宜了。其他的人,可能说话能力一般,但动手能力很强,或肢体语言很强(比如跳舞、体育,就是肢体语言),而这些人可能因为言语表达不好,就被认为是不聪明的孩子。

意大利一位教育家曾写了一首诗,他说孩子的语言有一百种,但是现在我们只利用一种,丢掉了九十九种,那九十九种都被浪费了。这就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儿童的发展是用全部感官来认识世界的,也不知道孩子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造成了对孩子发展的畸形期望。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所有方面都发展,而是说,孩子在每一个方面都可能有发展,都可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要孩子在某一个方面表达、表现出能力,我们就应该去肯定他,鼓励他,这样就会使他获得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特殊的表现方面,特殊的感觉能力,特殊的才能、方向,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由此获得自己充分的自尊,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爱。孩子只要有了自尊,有了自信,有了自爱,就完全可以自我发展。

二、学会赏识孩子表现出的多元化兴趣和生命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极大的潜能。一个正常儿童脑的使用,有人认为只开发了5%,或开发了10%,最多有人说是开发了15%,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是尚未被开发的,潜能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说,所有的儿童完全可以发展,没有一个儿童不能够发展,每一个儿童都能发展成优秀的孩子,甚至包括那些残缺的、残疾的、先天脑损伤的儿童,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补偿(这方面有缺陷,就用另外一方面才能来代偿),使他们达到正常的发展水平。既然每个人都能发展,为什么大部分人又没发展好呢?那就是因为从孩子小时起,家长和学校就给孩子在某一方面戴了一顶“你不行”的帽子,在孩子心灵中,“我不行”成了发展和前进中最有害的一个枷锁。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自主发展,但并不是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因为不同的人,其脑的机能确实不完全一样。有的孩子某方面的智能更加突出一些,更加早慧一些,比较早地表达出来,表现出来。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智能,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发现,只有细心的家长和细心的老师才会发现,不细心、不懂行的老师和家长就发现不了。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凡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都是他先天这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他才会表现出一种很自然的兴趣。他小时候喜欢哼哼唱唱,说明他的艺术感觉比较好;喜欢拆拆弄弄,喜欢给你弄点小破坏,表明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跳跳动动,表明身体动觉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他就会对词语很敏感,大人的话一学就会。而那些逻辑方面比较好的孩子,学习连接词就比较快,“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孩子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树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风采。美国心理学家加德勒提出七种智慧。现在有学者提出第八种智慧,还有第九种智慧。这个重要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方向的、多方面的,而孩子如果某方面智能比较强,他就会对某些方面、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孩子自然状态中间已经有某些才能是突出的,而且从他的兴趣中就已经可以证明他能自主发展,你如果不去限制他的兴趣,不去打消、挫伤他这种兴趣,他这方面兴趣一定可以发展下去。家长和老师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协调的教育、尊重人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问题在于人为性过强,功利目的性过强,希望短期出效益的这种求切心过强,求成心过强,因此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偏差。

每个生命是多样的,生命的多样不仅表现在智能方面是多样的,还表现其发展速度是多样的。各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轨道,不能要求一定的模式。有的人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发展得比较慢,如个子长得很慢,智力发展上可能也比较缓慢,到一定时候他可能突然一下爆发性地发育,智力在某个时期也可能突然上升了。每一个人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加上每个孩子心理年龄相差也会有很大的跨度。可能有的十二岁的孩子只有八岁的心理年龄,如上中学了,还要带手枪,带娃娃,带个小汽车到课堂上去。反过来说,可能也有七八岁、八九岁的孩子就开始早期发育了,开始对异性敏感了,当然也可能十岁了还有尿床的毛病。因此,对家长来说,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发现和遵循孩子的这种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也正因为如此,有些文化知识高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他们的孩子不一定能成才,而有些农村的大婶大妈,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信心,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相信他们能够有所作为,在这种氛围中,这样的孩子自然而然有良好的发展。孩子就像一朵花一样,他处在花苞的时候,你就不能硬让他鲜花怒放,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往往就会很可能把他毁掉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的耐性、耐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三、家教的关键,是促进孩子人格、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功利主义倾向,注重实力,注重财富,注重比较和竞争,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当然,这里也有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这些家长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不惜工本,加大智力投资力度,并且盲目攀比,施加超负荷的压力,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道德品质、生活态度等等却缺少关心或者放任不管,甚至有时采取错误的引导,对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了解很少,漠不关心,这使儿童身心受到摧残,情感、性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有的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马鞍山的一个17岁高三学生,在平时只要围绕学习的,他想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殊不知缺少精神关心和思想交流的他,在黄色书刊的毒害下,已经悄悄地陷入罪恶的泥塘,成了让人恐惧的“摧花恶魔”。典型的金华杀母案中,那位母亲对儿子的要求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最低也是浙江大学,一旦学习成绩排名落后,就要批评,天长日久,儿子厌烦了这种唠叨,最后竟杀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而辽宁本溪的一个18岁的少女,从小到大,父母都一直为她的功课好而骄傲,就是在这种期待形成的压力下,当她自测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竟在卧室里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花样年华。这种痛心的事情很多。

孩子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过程和规律,而我们的许多家长却看不到这点,他们总认为“我们给予儿童一切好的东西,儿童一定会引起良性的感受反应”,事实则常常相反。在家庭教育中,人格道德态度的教育,要远远重于知识、智力的教育。“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作为父母要从小在子女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善良的同情心,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公民。这是一个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

不能使具有成功潜能的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是教育的悲哀。如上所述,失误显然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和学校。而家长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成功的家长只能是那些尊重孩子发展的家长,病态、过度、幻想、强加、放纵、畸形的期望和爱都是不可取的。要培养好子女,最关键是全心全意地爱孩子,这种爱孩子,不是爱自己,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家孩子多么多么的有本事,而要孩子学习好。我们呼吁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完整的爱,呼吁尊重,读懂孩子,要倾听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平视他们,不能居高临下,要同孩子多平等接触,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自主地发展,要引导、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