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59

第59章 有自信心的孩子有希望

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自信是一种潜伏在人的意识中的能源,一旦开发出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自信就像人身上的发动机、推进器,总是不断给人提供前进的动力。自信也具有感染力,所有和自信的人有过接触的人都将受到积极的影响。当自信成为习惯时,那实际上已经为成功做好了准备。

在许多伟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他们不是从未被击倒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任何幸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光临。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坚定信念。没有什么比自信更能改变人的处境,信心就是人生最好的观音,拥有自信就等于拥有无限的可能。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拥有自信,人们就能在千百次失败中,重新筑建起自己的人生乐园。

而缺乏自信的人,多是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的人。他们往往以缺乏经验为理由,或以曾经失败过为借口,给自己制造前进的障碍,束缚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寸步难行。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很多工作都是无经验的尝试。如果人们相信自己,就会发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婴儿出生后,什么都不会,但他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甚至唱歌、跳舞。在学会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摇摆不定,想过自己是否能,还是不能。他们要做的就是尝试,摔倒了,爬起来;说错了,重新试一次。试想,除了有生理残疾以外,又有哪个孩子没有成功呢?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现在,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却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挫折教育,忽视培养孩子正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造成了不少孩子“高分低能”或是“低分低能”。例如,不少孩子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担心,或是尚未进行实践活动,就自以为不行而放弃尝试。有的学生代表本校外出参加学科竞赛,准备了很长时间,却在临赛前打了退堂鼓;有的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明明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却因事先在心理上认定对手比自己强,因而从主观上放弃拼搏,这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不少家长困惑不解、苦恼不堪。

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尽之责。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那么,培养孩子的自信有什么技巧呢?

一、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肯定成功不了”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缺乏信心。因此,家长在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能行”的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做,都要替他们做好。殊不知,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这样,大人们也忘记了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磨炼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道理。所以,要努力避免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用激励的办法去促使孩子主动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龄为由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你能做好”,这是家长大脑中首先要设定的一个前提。应该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也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随时随地都应该学习生活的本领。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而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关键之处在于孩子是否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失败,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做事情,既不能打击孩子,也不要过分表扬,因为过分的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增强自尊和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

二、尊重自己的孩子

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三、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都有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心理,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一旦孩子有突出的表现,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信心。

如果家长能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点燃他的自尊心,打消他的自卑感,并以此激发孩子鼓足勇气,树立信心,就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