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46

第46章 家庭教育的根本——育德

渝北中学 董世富

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们十分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经常感到头痛的事情。家庭教育应以什么为重?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最有效的?什么方法可以一举多得?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在一次家长会上,看了中央教科院王家祥教授的家教讲座录像,听了部分老师的教育经验介绍,思绪万千,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家庭教育当以育德为根本。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愿和老师、家长们共勉。

一、家庭教育当以育德为根本

王教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一个妈妈从孩子小学开始到高中,一直充当孩子知识的家庭教师,孩子累,妈妈苦,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王教授指出,家庭教育当以育德为根本,这是一举多得的最佳渠道。从一般认识上看,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一项研究表明,85%的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然后,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家庭教育实际看,大多数家长也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第一位。

是什么原因造成家长们重智育、轻德育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没有文凭是不行的。正如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所说:“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奔文凭,就得抓学习。这里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文凭与人才能否完全画等号?单纯抓学习,学习能否上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适应未来的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光抓学习,拿文凭也困难。其次是家长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各种数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出要求,表扬或批评。而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只能一般地说说,说了不管用,连说也懒得说了。家长一般会这样想: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懂礼貌,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恰恰是放松了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品质、不良习惯,再改就很难了。第三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良好的品德将把他引向正确的前进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在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二、家庭育德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做人,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育德内容应该有:

(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不然,家长对孩子有以情激情的有利条件。家长的爱国之情,对孩子是最好的熏陶。爱国主义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2)理想、志气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让孩子有正确明白的学习目的,否则早晚要碰壁。

(3)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义务感,无论做家事,还是做公事,都能认真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4)教育孩子学会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发展的深入与宽泛化,学会合作是孩子今后立足于社会、生存于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5)勤劳节俭的教育。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与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6)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这是传统美德。一个有孝心、尊重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

(7)遵纪、守法的教育。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8)诚实、守信的教育。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

(9)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

(10)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上面这些德育基本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一个完整人格的孩子。

三、家庭育德的主要途径

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模仿是孩子最大的天性。具有良好品德与修养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言其行都要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其次,正面说服教育是适用范围最广、最容易实施、应用得最多的教育方式。家长在生活中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谈心。与孩子交朋友,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多向孩子讲道理、事实,正面引导孩子,随着孩子知识阅历的增长,你讲的道理会逐渐促使他(她)的自觉行动。

第三,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进行家庭育德。如让孩子多承担责任,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安排周末,带着孩子(或让孩子)给老人寄钱,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劳动,把孩子送到乡下吃吃苦,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